知识滋润心田智慧拯救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滋润心田智慧拯救灵魂
郑州市第二十九中学金帆
曾经的我,心田一片芜荒,雨露不曾光顾,琼浆更未轻扬。
我揹着空空的皮囊游走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之上,灵魂无处停靠,更不知路在何方。
我累了、倦了,怨过、悔过。
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翻开尘封已久的书页,一丝幽幽的墨香浸润着我,顿如醍醐灌顶,视通大开:知识可以滋润心田,智慧能拯救灵魂。
于是,我开始在书海里汲取营养,在文字间寻找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感悟教育的智慧和真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拜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
这就像一个老于族途的人,在饥饿乾渴之时,遇上了一片沙漠绿洲。
肖博士说: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总是和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打交道。
他们有着这个年龄独有的特点:敏感、多疑、好奇、叛逆……这个年纪的孩子几乎有一半会在週记或习作中,暴露自己和家长、朋友的矛盾,以及面临青春期的烦恼。
出于我是语文教师的特殊性,学生们一般都比较信任我,班里大半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他们会祕密地写纸条或写信谘询我很多内容。
最让我头疼也最让人尴尬的,却是这些刚刚有了青春萌动的稚子跟我**“爱情”这个话题。
我试过很多方法。
比如举例子。
我会例举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在青春期时会做些什幺?
但学生们往往置若罔闻。
比如说教法。
告诉他们“爱情”是神圣的。
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时就不要提前试法。
可这些方法总是收效甚微。
在百般迷茫之中,肖博士的书给了我很大启发。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是啊,我为班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早恋而苦恼。
这不已经成了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了吗?
善教应该是执教者的一种能力,是不应该成为一种牵绊的。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
”是啊,在处理这种问题上,我正是缺少透过这些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啊。
我缺少的是教育的智慧。
“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是我对学生的真情不够吗?
我真的把给予学生的作答当成了一种敷衍和应付了吗?那段时间,我一直仔细钻研着书里的字字珠玑,反覆调整着各种处理方法。
我不得不感概:教育真是处处透着智慧和真情。
只有智慧的教育,满怀真情的教育,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感谢肖博士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智慧,带来了学问,指点了迷津,指明了方向。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让自己书香长伴,我让自己扎根这薄薄的书页,奋力汲取每一字养料、每一书精髓,早日培育出属于自己的“万紫千红”!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
爱学生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洩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
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
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
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
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
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
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
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
苏霍姆林斯基**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和谐的教育
——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
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恆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那幺到他有了 15 年至 20 年教龄的时候, 1这个比例就变为 20:1,30:1,50:
1。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我想:
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
我也曾徜徉在《论语》里,远远地仰望着孔子及其**的一言一行。
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
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儘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
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我边读边记,边记边思,在品味与欣赏中,我像一株乾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叶贪婪地汲取其中的养料。
越走近孔子,愈发感觉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透过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的教育主张……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
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
《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
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緻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
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週记对话”,
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
“有礼者敬人。
敬人者,人恆敬之。
”孔子和学生的关係也是历代师生关係的典範,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
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係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薰染下,孔子10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七十二贤人。
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
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
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辞别孔圣人,来到了黄沙滚滚的函谷关,但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行,此人长鬚如雪,颇具圣人之象,他就是道家始祖——李耳。
西风吹散他褴褛的衣衫,顿时化成锦绣章章、珠玑字字。
屏气静读,这部鸿篇鉅製仅,但它却涵盖着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充盈着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尤其是“不盈”、“不争”的思想,教会了我如何游刃有余地穿行于各种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间。
我相信开卷有益,我信奉读书开智,所以,我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经典着作,我也喜欢看社会百科、人文百态。
我无知,所以我好学;我无能,所以我好练。
穿行于书海中,陶醉在美文里,任凭浪花涤荡着心灵;游走在沙沙的笔尖,满足于妙手偶得,就让墨汁浸润着乾涸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