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冯沅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误点》也无疑之中透露了在依然以男性为中心 的家庭和社会中男女两性在社会性别和自我认同 上的差异。在《写与母亲走后》冯沅君更是明确 地将天平倾斜于“母亲之爱”,倾力书写女儿对 母亲的依恋,提出脱离了家庭的情人应该回去, “母亲要你爱她时,你就同她好。”
隔绝隔绝之后误点小说集卷施中的六个短篇小说大体上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是一个故事的续写补写与再写除了1923年的隔绝和1924年的旅行用了不少的笔墨书写青年男女的性爱心理之外其他的作品都是在写母亲之爱与情人之爱冲突书写女儿在这两种都不忍不愿舍弃的爱中心灵煎熬而且从1924年的慈母开始冲突的天平不断地向母亲之爱倾斜
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创造周报》等 发表小说,因笔触的大胆而震动了一代读 者。其创作到1927基本中止。1929 与陆侃 如结婚,出版《中国诗史》、《中国文学 史简编》,1932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 班,1933获博士学位后归国,主要从事学 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在山东大学任 教,1963年任副校长。
第四讲
冯沅君:反叛与眷恋
一、冯沅君的生平简介 冯沅君(1900-1974),笔名淦女士。父 亲,清时进士,后在张之洞幕下作知县,母 亲略通诗书,曾在家乡任女子学校校长给与 女儿最初的启蒙。8岁丧父。受在外读书的 兄长冯友兰的影响,谋求自力。 1917女子师范开始招生,只身投考,顺 利被录取。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游行和演出 活动。1922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做国学研究生。
2)新颖而又陈旧的性爱观:高扬精神之爱,贬低肉 体之爱 冯沅君是五四时期最早大胆涉及性爱的女作家, 但是在文本中主人公对性爱又采取回避的态度。 作品中的已有婚约在身女性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与恋人公开旅行,向传统婚姻观念挑战,但是又 强调他们同床共枕却不发生两性关系,强调爱的 神圣性和纯洁性。 《旅行》 《隔绝》
•
小说集《卷施》中的六个短篇小说大体上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是一 个故事的续写、补写与再写,除了1923年的《隔绝》和1924年的《旅行》 用了不少的笔墨书写青年男女的性爱心理之外,其他的作品都是在写 “母亲之爱”与“情人之爱”冲突,书写女儿在这两种都不忍、不愿舍 弃的爱中心灵煎熬,而且从1924年的《慈母》开始,冲突的天平不断地 向“母亲之爱”倾斜。 《隔绝》、《隔绝之后》里母亲形象非常抽象,主要以封建家长的代言 人的符号出现,并没有具体现身于作品之中,封建的婚姻观念和道德观 念割断了“”之间的深情,“我发现人类是自私的,纵然物质上可以牺 牲自己以为别人,而精神上不妨因为要是实现自己由历史环境的来的成 见,置别人于不顾。母女可算是世界上最亲的了,然而她们也不能逃出 这个公则。”
• 为什么要做如此的强调? ﹟五四意识形态为恋爱自由提供了充分的价值依据:反 传统、追求个性,做人,而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等, 但是它没有提供自由恋爱和淫荡堕落的区别,而在这 一方面封建意识形态确有明确的规定,即礼教允许之 外的性关系视为淫乱。这样,一旦涉及性爱,新的自 由恋爱就失去了保护力,无法将自己与旧道德划定的 淫乱区分开来。冯沅君在作品中反复证明她们是爱情 不是色情,借旧观念的“不及乱”保护捍卫自己。在 当时,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但是必须指出,作者在捍卫爱情的纯洁性时,无 意中又将旧的道德规范作为参照系,使其新颖的爱情 观中夹杂着陈腐旧道德。
二、冯沅君小说特色 1)创造新的爱情神话,蔑视封建规范,挑战封建 礼教。 对冯沅君笔下的女性而言,爱情不仅是一种与环 境不相容的感情现实,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她所 爱的人与其说是一个具体有血有肉的人,不如说 是爱情本身。她将惊世骇俗的恋爱壮举作为反抗 封建势力、反抗封建家长的文化手段,作为女性 进入时代现实、加入反封建的叛逆行列的通道。
• 女儿在这两种之爱的相互纠缠矛盾、无法 割舍之时,采取了服毒自杀以殉作为人生 信仰的爱情。尽管作品并没有对母亲做出 犀利而无情的谴责和批判,但是女主人公 的采取的举措已经表明女儿在“母亲之爱” 与“情人之爱”冲突中的理性倾向和态度。 作品的叙述人表妹转述的话语也透露了这 种信息:“她说爱情都是绝对的、无限的、 决不能因为甲部分牺牲乙部分。”
“身命可以牺牲,以致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 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 则所有的一切不必提了。” 既然爱情是一种信仰、是一面必须高举 的时代大旗,爱情本身及爱恋的对象就不 容怀疑,这样才能坚守浪漫时代忠贞不渝 的爱情观,当与封建家长发生冲突时以身 殉情。
必须指出这种新的爱情神话中也蕴含中封建社 会对女性的统治术。 冯沅君的这种做法既是时代的要求——爱情 是女性最可能采取的反传统行为 ,通过它女性 才成为封建的叛道者、战斗者,又表明在五四时 代刚刚浮出地表的女性尚未找到自己的话语、自 己的价值体系。 《旅行》、《慈母》、《隔绝》、《隔绝之后》
• 从1924年的《慈母》开始,仁慈和善、苍老软弱的母亲从幕 后蹒跚而出。抱着殉情的心理准备而回家探亲的女儿,一进 家门就被母亲“那衰老憔悴的身躯中射的伟大的母性的爱威 慑——毋宁说感化——着了。”母亲不再是女儿所追求的 “情人之爱”的真正的破坏者与阻挠者,母亲之所以反对女 儿的自由恋爱、坚持包办婚姻,是为了对主持这一婚事的家 族真正的掌权人——大伯和小叔们一个交待。母亲忘我的爱 使女儿觉察出自己灵魂的微小,为自己被理念所致而造成的 对母亲的伤害而深感不安和愧疚。卸下了时代战斗者的强硬 姿态,人情本色中的母女关系回来了,母亲也以有血有肉的 人的形象回来了。在《慈母》中,冯沅君写道:“我们在母 亲面前是孩子,小侄们在我们面前又是小孩,家人爱──尤其 是母亲的爱──把这三代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假如我是个大 诗人,宇宙间的一切美好伟大我不歌颂,我只歌颂在爱的光 中和乐家庭。”
• 1926年的《写于母亲走后》和1928年的《误点》更是突 出了母亲的辛苦操劳,母亲对女儿的慈爱与牵挂,女儿对 母亲的依恋。 在《误点》中,随着叛逆之子在中国的权力秩序中社 会地位和话语权力的确定,叛逆之子和叛逆之女所结成的 反封建专制的同盟也开始出现裂痕。当年能够为爱而殉情 的叛逆之子,却失去了耐心和勇气,在叛逆之女在“母亲 之爱”与“情人之爱”之间痛苦挣扎之时,叛逆之子却以 “不愿我的爱人为我而受人们的凌辱压迫”为理由,全身 而退,“逃出情场,加入战场”,独自追寻自己的人生目 标以及更大更高的幸福和满足感,“战场上的壮烈,与情 场上的温柔,一样伟大,一般使人陶醉”。而叛逆之女在 被悲伤、衰老母亲的宠爱与慈爱婶婶打动,也“一霎那间 母亲之爱战胜了情人之爱”。
所以,冯沅君笔下的女性与传统的战斗是大 胆激烈的,但是又是不彻底的。
3)母女纽带:情人之爱与母亲之爱的冲突
小说往往出现这样的情节:女主人公为了情人 之爱而冒天下之大不韪,视家长安排的婚姻如大 敌,而为了母亲的爱她又不忍退婚,甚至想放弃 自己的爱情,结果,唯有死才能解脱。 母女冲突与父子冲突的差异:后者是观念冲突, 前者是感情心理上的联系和断裂造成的冲突。
所以,在作品中,女儿一方面加入子的同 盟,坚持对爱情的追求,一方面不放弃对母亲 的巨大依恋。在冯沅君的小说里母亲在理智上 可能是父权的意志的执行者,在感情上绝非专 制、冷酷、无情,反而是无限慈爱、弱小无助、 饱经忧患、需要保护,关心、爱护女儿的人。 她对女儿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对女儿命运的操纵 上,而是在对女儿的无限关爱中获得的。女儿 在母亲寻求一种潜在的望,是女 主人公一再拒绝男性的要求,因而才保证了爱 情的纯洁。其前提是女性本当没有欲望,即使 有也应当为了尊严而压抑,这样男性的牺牲 (欲望)就变成了维护女性尊严的一种慷慨。 这里就流露了男性中心文化的痕迹,纯洁的爱、 精神之爱、为爱牺牲欲望,都是为伟大男性编 造的神话。
需要指出的是:女儿在母亲处获得的这种保护与 隐蔽,并不能使女儿很快地成长,不利于女性自我 主体的形成与建构。 因而,在冯沅君的笔下,情人之爱和母亲之爱缺 一不可,通过前者她可以成为父权和礼教的叛逆, 假如五四时代大潮,依靠后者她可以回避从女儿到 成人的恐惧,可以回避女人到底是什么的难题。 《隔绝》、《隔绝之后》、《误点》
为什么在女作家的笔下情人之爱与母亲 之爱处于同一天平? 主要在于五四巨大变革时期的女性在心理 上摇摆于弑父阶段和前弑父阶段。五四时 代男性通过弑父可以夺权,树立自己的权 威,确立自我性别主体构成,而女性却无 法由此获得女性自我主体的确立过程,因 为弑父只能使她忘记自己的性别,她要固 守前俄狄浦斯的愿望对象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