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 探究文本意蕴专题复习课件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没有战争没有黑暗,有的只是和谐安乐。陶潜 看似在逃离社会,但他的文字中流淌的却是一种 大胆的斥责和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④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不管有多大,它们 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 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 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借神秘旅行 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 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 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
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①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里的草木鱼石天 光云影,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林中 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 世外的宁静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大卫·梭罗, 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 畔。
②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 并不壮观,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 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 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 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于林中,方圆 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他每天出去打 水,然后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 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 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 月光映照在螺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 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 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 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 究,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 想。
2.作品的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 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 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 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 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 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 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木碎片。深更半夜,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 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 光下尾巴一扫一扫,把水面撩起层层涟漪。泛舟 湖上听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 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 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 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态安详,心满意足。 在这个湖光潋滟的地方,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 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亲自体会了一餐一饮 的艰辛。
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将文本与当下的生活理念 融合起来思考,所以,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必须既 “入化”,又“出神”。所谓“入化”,就是要 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所谓 “出神”,就是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 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 用阅读文本所得和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冷静而 准确地解答探究问题。如山东卷第22题,“入 化”“出神”后,我们得到答案是:(1)世界无 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2)面对现实提供的一 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和拒绝,要保持开放的 心态,出去闯荡一番;(3)与此同时,我们更要 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我的 位置。
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 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 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 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
二、方法探究 1.“见微知著”法 解答探究题需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例 如,如看到江苏卷的题干要求“探究都江堰蕴涵 了‘上善若水’……”你要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 “托物言志”的手法。抽象、丰富的道家之“道” (思想)用形象的比喻(若水)来表达,而此 “道”的现实意义作者又用可视的具体的物(都 江堰)来表达,这是一种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快速回视文中写都江堰的内容:物质方 面,都江堰千百年来“利万物而不争”;人文方
第6节 探究文本意蕴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9·山东)(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 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 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 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 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解析 这是一个具有发散思维性质的题目,要 言之成理。 答案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 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 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 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一、考点探究 1.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 或出发点。总的角度便是读者的角度。较具体 说,散文有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等。
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 它与“角度”有交叉、包含关系。例如,时代背 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语言 表达层面(角度)等。
3.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民族心理?具体说来,如中华民族的 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 美国人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而 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 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 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 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 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 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
2.(2009·江苏)(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 意。 解析 该题很好地落实了当年考纲提出的“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探究深意有三个层级: 一是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妙的利用 自然条件,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 需要耗费资源,且数千年如此,确实是无可争 辩的上等之善;二是由堰及人,从修建和维护 都江堰的人考虑,他们修建和维护了都江堰, 没有他们,也就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
1.探究形式有明探究(题干直接出现“探究” 字样)和暗探究(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两 种,大多采用“明探究”命题方式。
2.关于探究的考试说明有三点:“从不同的 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 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 的见解”。“创作背景”不好考(不过也有2009 年广东卷考的例子)“创作意图”又与第一方面 的“丰富意蕴”重复。“自己的见解”,看似只 要自己的观点即可,实际上“自己的”不是脱离 文本信马由缰,这也与第一方面重复。所以,三 个考点中重点放在第一点。
4.“入化出神”法 开放性较大的探究题题型有:“……谈谈你 的看法”;或“……对你有何启示”;或“…… 请赏析一下”;或“……请分析一下”等。如 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第22题“……请 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2009年重 庆卷《瓷器的意味》第17题“……结合全文,请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③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畔,但并不能视他为 隐士,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 他是在探索人生。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 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 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 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 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 为软弱。可见他对人生有着异样而深刻的感悟。 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英缤纷、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那
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 人间乐土——香格里拉。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 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 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 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 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人生,体会生活,他是我们 未来的引路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⑤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 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的人际关系的沉思, 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 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嚣的恬静,选择春日湖 畔那份好心情,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湖澄 明的月光下,在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 活的教诲和真谛!
面也“利万物而不争”。然后再深入而具体地阐 明这两大方面的含义:以水比喻“上善”,即都 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 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 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这 就是“见微知著”法。
“见微知著”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和体 悟,因此,为做好探究题准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知 识以及体悟一些“人情世故”是必要的。上文已 经准备了一些“人情世故”,同学们平时当做有 心人,多注意积累和体悟。
(摘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的题目“瓦尔登湖的遥想”和本文内 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6分) 【现场答案】
“统一”。“统一”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统 一”,要选择符合文意、合情合理的“统一”, 如该题选择“合理”则比选择“不合理”好阐述 理由。阐述理由表面上看似乎天马行空,无套路 可循。其实,这个时候需要“神聚形散”,因为 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总是要依据文 本,并结合人情世故展开分析的,是必须“多角 度多层面”探究的。
3.如就第一考点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 探究主要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 及散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 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 的关键处和丰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对探究题型的掌握 ,可整合为三个层面:
(1)题型层面,(2)方法层面,(3)答题层面。 阅读点拨
3.“对立统一”法 有时,探究题设置的问题是对立的两个方 面,如2009年辽宁卷《遗璞》第11题的第(4)题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 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 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 由”。“是否合理”是对立的问题,我们答此题 时,千万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一会说是“合 理的”,一会儿又说是“不合理的”,对立的问 题,我们只能选择对立的一个方面,要么阐述 “合理”的,要么阐述“不合理”的,这就是
2.“神聚形散”法 我们借用散文的术语来概括这种方法。所谓 “神聚”,就是题干要求,你要紧扣住题干要求 的几个关键词来思考,如“都江堰”“上善若 水”“深意”。所谓“形散”,就是思维发散开 来,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因为对 于“神聚”,我们想到的往往是总的“深意”, 即“善”,“形散”的过程,就是从不同角度和 层面细化“神聚”的过程。同理,可对都江堰从 物质和人文层面思考。 从答题思路上说,所有探究题必然要用“神 聚形散法”。
综上所述,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 而生的题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导 向性题型。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阅 读不再是“无我无思”的阅读,不再是仅仅按照 命题人的解读去选择或者再表述的阅读,而是要 “有我有思”,必须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必须 有思维创新的成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改变我 们平时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 需探究,“有我有思”地去阅读。
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以称为“上善之 人”;三是由此引申为“做人做事”,可以从 启迪做人角度考虑。 答案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 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 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 要做上善之事。
真题探究 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
型,是新课标卷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探究题命 题由2007年过渡性探究到2009年的稳步发展,这 几年的实践,已经很成熟,而且形成了自己的 “探究”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