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研究
作者:刘志杰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11期
刘志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1-0001-03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成为了我国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方向。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城镇化”进程之间严重脱节。
“农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
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发布的报告称,2000—2030年,中国失地农民的总数或将达到1.1亿。
大量失地农民的存在,是闲置劳动力的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隐忧[1]。
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现状
(一)失地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
受制于多种客观因素和历史原因,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水平不高,基本仍然停留在通识教育的初级阶段,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杭州市江干区的失地农村人口的统计为例,初中和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84.6%,没有技术专长或缺乏技术的占88.2%[2]。
因此,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在面临就业竞争时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我国在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后,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大,而失地农民受专业技术缺乏的局限,就业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压缩。
从当前就业的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层次普遍较低。
主要集中在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岗位。
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失地农民很难从事那些高技术、高收入的工作,反而扎堆于技术要求较低且薪酬较低的行业。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同时传统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甚至最终面临消亡。
如果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不能在未来发生质的改变,那么失地农民将很难在将来的就业环境中获得高层次的就业机会。
(二)相关配套政策缺乏,失地农民就业有待保障
近些年来,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所遇到的困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于三农的扶持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农民群体的关心与重视,但是对于“后城镇化”的农民就业保障问题却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由于群体自身存在着高度的流动性,农民应享有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未得到有效的跟进。
虽然在形式上失地农民进入了城市,但却并未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以及农民工就业保障相关的政策法规仍不尽完善,农民工在维护自身利益之时,常会遭遇到维权难的尴尬。
(三)企业对于员工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失地农民就业门槛高
随着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以及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高等学历得到普及。
社会上出现了高学历人才扎堆等待就业的社会现象。
可以说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劳
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近
些年来出现的我国大学生群体性失业的社会现象,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3]。
对于企业而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当然会更倾向于聘用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助力。
然而在当下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都面临着就业难的社会现状,反观失地农民则更无任何
竞争力可言。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必要的职业素养,企业对于农民工的聘用会有一定的忌惮。
因此,在选聘人才时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而不会优先考虑聘用农民工。
(四)农民工就业渠道较少,并且缺乏稳定性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获得就业机会的渠道较为单一,可以大致
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通过熟人或同乡介绍,二是通过劳务中介所的渠道,三是进行个体经营,
从事商业经营。
但我们认为上述的第三类人群,即通过自我创业实现再就业的在实际中只占了
非常小的比重,因为有资金、有能力进行创业的农民并不多。
而另外一些进入企业工作的员工
常常会因为基本技能的缺乏以及不适应企业工作节奏而频繁离职,最后只有靠做类似于搬运工、装卸、摆地摊等零工来维持生计,经济条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
究中心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份《农民工刑事案件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的焦点是:犯罪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数据还
显示农民工2006—2010年的犯罪率比上一个5年上涨了21.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农民工
就业的不稳定性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与建议
(一)加快制定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了农民进入城镇工作生活的束缚。
几
十年来户籍制度一直强化着城乡二元结构,这并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4]。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办法。
可在目前社会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放宽
小城镇农民落户的条件。
这样将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环境的选择,同时推动了农民向城
市发展,增进了农村与城市的交流。
农村失地人口的转移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建设[5]。
此外,政府应该进一步重新规划农村的产业布局,让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在城镇化推进的同时
优先发展旅游业,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可以优先发展新兴绿色产业,这些举措将让
一些失地农民不用离开农村便可在当地实现再就业,减少了农民突然进入新城镇的不适感。
对
于有能力、有想法的失地农民,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其在当地积极创业。
通过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地自主创业,将有效地使过去的被动就业转变为创业。
同时通过自身的
创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后城镇化的农民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
(二)完善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由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但是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
并未及时跟进。
只有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使他们在新环境中真正实现安心
就业。
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民的平等就业,使失地农民在遭遇“就
业歧视”时能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完善企业自身的用工制度,减少对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对于随迁子女要给予同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以及医疗资源。
研究出台适合农民工的各类社会保险,并且积极鼓励农民工参加此类社会保险,以便更好地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三)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就业平台
受限于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农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农村信息也较为闭塞,失地
农民想实现再就业很难获得第一手信息,故建立一个优质的求职就业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
可
以先期在一些实现城镇化的农村地区进行试点,在村镇两级行政部门中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指导
中心,及时提供各类最新的就业岗位信息,减少农民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成本。
基层就业指导
中心要与优质企业积极取得联系,努力争取就业岗位,定期将企业的领导层邀请到基层与失地
农民进行沟通交流,增近企业与农民间的距离,使村镇、街道成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一个媒介,在两者之间充当牵线人的角色。
此外,应加快农村就业指导网站的建设,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
得到最新的就业信息。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对失地农民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其就业问题最为有效,且一劳永逸的办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三大产业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尤为迅猛,这便无形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对于产业工人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激增。
但是农民由于缺乏必备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往往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因此对失地农
村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农村的社会资源较为有限,因
此对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应由当地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各级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一项专项
资金专用于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
如若实际条件允许可以在一些地方开办农民职业技能
培训点,邀请和聘用一批企业的技术骨干定期来为农民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阶段性的培
训使农民初步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拥有必备的职业素养。
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农民前往企
业实地考察,对企业获得更为直观的理解。
此外,地方基层政府可与相关企业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模式进行合作,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即基层政府为相对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劳动力,
解决企业自身“用工荒”的难题,企业为地方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
政府在起到引导作用的同时,应该打开工作思路,积极凝聚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力量,为失地农民尽快掌握职业
技能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民失业数量也不断上升,失地农民的
再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其中既包含着社会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的因素。
为了我国社会能够长治
久安,如何解决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政府眼前的难题。
为此,政府应当加
快制定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劳
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加强对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唯有失地就业问题被有效解决,进
入城镇的农民才能享受到农村城镇化带来的福利,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此外,失地农民是否能
够得到妥善的安置,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下一步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和城镇化的程度高低。
因此,真正在根源上解决失地农村人口的再就业问题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鼎亚.构建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J].特区经济,2008,(7).
[2] 高君.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 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
[4] 王瑜.中国户籍制度及改革现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
[5] 付淑君.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J].商业故事,2015,(18).
作者简介:刘志杰(1996-),男,上海人,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法学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