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
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
式的英雄。
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逃避现实的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来,范希文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
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
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
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
琴声在槐花间穿越。
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
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
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
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
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
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
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刚过门的那些日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多得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
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
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
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
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
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
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
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
春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
婆婆心疼儿子。
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
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
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
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
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
”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
”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
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
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
他收了琴。
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
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
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争吵得脸都红了。
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
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
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他也不会轻易回头。
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
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
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
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
”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
”
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
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
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
”
富弼愈发显得不高兴。
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
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范仲淹,字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范仲淹只会弹一支曲子,还辩解说“会弹一曲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意在表现一个有缺点的真实的范仲淹形象。
B.小说中对婆婆的几次外貌及神态的刻画,将一个疼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真实再现,也从侧面反映出范仲淹早年的生活状况。
C.小说中“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这些语言极具当代性,给小说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色彩。
D.小说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为基础的,但大量的细节描写则是借助了合理的想象,使小说既有真实性,又具生动性。
5.小说最后说范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插叙了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6月1日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颁布“限塑令”的初衷,是期望通过“收费杠杆”限制塑料袋泛滥。
10年时间过去了,大型商超的塑
C.从材料三可看出,民众普遍支持限塑令,但对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效用却不认可。
D.只有借鉴其它国家的“禁塑令”,才能打破我国“限塑令”政策上的局限,从而制止污染。
9.限塑令难推行,原因很多,请仔细分析四则材料,概括能让政令生效的措施。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令狐熙,字长熙,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
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
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高祖受禅之际,拜沧州刺史。
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
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
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
后征为雍州别驾。
寻为长史,迁鸿胪卿。
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
筋力精神,转就衰迈。
请解所任。
”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
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
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
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
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隋书·令狐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B.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C.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D.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
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
B.经,指能流传后世的典范、权威著作,此处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道德经》等。
C.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另一方面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下车,代指官吏就职。
因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熙出身高门,博学多才。
他父亲曾任北周的大将军,两州刺史,他本人博览群书,明经史,晓音律,还擅长骑射。
B.令狐熙精明强干,政绩显著。
他任沧州刺史数年,使得风教广布;任汴州刺史时,措施有力,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C.令狐熙深受百姓爱戴。
他要去洛阳朝见皇帝,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等到他又回来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
D.令狐熙晚年令人叹息。
他任桂州总管时,受李佛子贿赂,纵容佛子延期;皇帝很生气,派使者抓捕他,他郁结于心,忧愤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
(5分)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分)
(3)岂不日戒?玁狁孔棘!(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游赏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王珪,北宋宰相、文学家。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写原来的“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故国萧
条、人生凄凉的无尽感怀涌上诗人心头。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对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15.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2)《氓》中“,”写女子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物都该有个限制。
(3)在《采薇》中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
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之值得我们关心。
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
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
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
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厚非指鹿为马趋之若鹜终南捷径
B.无可非议指桑骂槐趋之若鹜旁门左道
C.无可非议指鹿为马争先恐后终南捷径
D.无可厚非指桑骂槐争先恐后旁门左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20.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
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
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21.右图是教育部公布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
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
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
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十二月月考语文答案
1.A(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
2.C(C“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
3.C(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
4.A(“意在表现一个有缺点的真实的范仲淹形象”错,作者此处意图不是表现范仲淹的缺点,而是表现他的洒脱)
5.(6分)答案示例:
①方正清劲:他不因私废公,坚持原则,与富弼据理力争,为民止杀。
②通脱:操琴而又不执著于琴艺,生活清苦而能自适,不乱花钱却能毫不犹豫捐出风水宅地,可见其心境通达洒脱。
③儒雅:树下弹琴,心境优雅;同僚相争,态度从容。
(每点2分,内容概括与评价一致,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6.(6分)答案示例:
①人物塑造上,将生活中的范希文和官场上的范希文互补,使其形象更丰满真实。
②结构上,使文章叙事避免了平铺直叙,结构富于变化;并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衬托的作用。
③内容上,补充了背景材料,使“仁者之心”有了基础,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含义。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7. B(“反而使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变本加厉”理解有误。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付费使用塑料袋只是让消费者产生代偿感,用得更理直气壮,但并未让消费者用得变本加厉。
)
8. D(并不是把“限塑”改为“禁塑”就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限塑令存在的问题,再者,只是在政策上禁止也很难制止污染,还需要其它配套措施。
)
9. ①加强对市民和商家的自律宣传教育。
②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
③严格监控塑料袋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
④积极创建绿色商场,促进流通行业绿色发展。
⑤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
⑥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力度。
材料一:政令要生效,要加强监管,也要有赖于市民和商家的自律。
除了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从源头上“堵”,建立包括互联网订餐、快递业在内的全行业监管体系,通过制定罚则,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严格监控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制止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市民消费行为要“疏”,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
政府、商家和市民同心协力,“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方为期不远。
材料二:环保部门也在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
材料四: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禁塑令”,但是,相关专家表示,“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染。
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考生进行筛选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0.B(原文标点应为:在州获白乌、白、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
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A项“甘露/降于庭前柳树”错,C项“行台/度支尚书”错,D项“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