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读荀子劝学有感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经济时代。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呢
自从读了荀子的《劝学》,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学不可以已”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
如今的幼儿教师迫切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取,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
开展多渠道的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努力更新自我、完善自我。
工作中勇于创新实践,善于总结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与国际教育接轨。
相反,如果你仅靠自己过去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和技能,停滞不前,迟早会被教育改革的步伐所淘汰。
老师们,在这样一个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等于落后,所以转变你的教育观、学习观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势在必行。
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向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只想不做”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古人尚且知道抓紧点滴的时间学习,作为今天的幼儿教师就更应该珍惜每一分一秒的时间,尽可能的掌握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的幼儿教师们在学习上还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有的幼儿教师认为学习就必须向书本、向专家教授学习,或在专门的学校里的学习。
其实不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可以向孩子们学习,向同事们学习、向家长们学习…只要
学做一个有心人,学习的东西无处不在。
另外有的幼儿教师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行。
在今天这个时代,抱有这样的想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是因为,随着幼教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在当代的幼教行列中,科学素养的缺失日趋严重,并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专家们所重视,他们强烈呼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
可见,今天的我们不仅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向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迈进。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我认为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说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少积多、由易到难的过程。
其二是说学习要贵在坚持。
任何人做任何事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都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那麽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今天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做事三分钟热度,后果只会落个一知半解,略知皮毛,不会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之所在,从而也就不会有所成就。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拒抔土方能成其大。
是啊,但愿我们的幼儿教师们都能时时做到“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四、学以致用,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反思,不断成长。
学习的目的就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学到的任何理论知识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那它永远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现代的幼教改革,特别是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的转变。
但观念的转变并不是最根本的目的,观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
师的教育行为上。
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竭尽全力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另外,在工作实践中,除了需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反思,记录,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做到稳扎稳打,达到不断进步、成长的目的。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谁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作为教师,我为自己肩上的担子感到巨大的压力。
老师们,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们,为了祖国的未来,能不学习,能不努力吗
时不我待阿
总之,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应把握时机、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无愧于时代对我们的召唤。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
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
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
“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
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
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荀子·劝学》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
通过
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
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
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7a64e4b893e5b19e31333231626334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
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
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
苟子总结性地指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憎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没有专默精诚,不去埋头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成绩。
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
他说:“不闻,不着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谓学习本身有它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荀
子还特别强调“学莫便乎近人”及“隆礼”,要亲近良师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养,做到“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
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
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
书中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简析荀子《劝学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
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
道理何在
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劝学》里的观点是否过时
一、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
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
“学不可以已”说的是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是要培养良
好的学习品质。
“学以致用”,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反思,不断成长。
荀子强调坚持就是胜利,但是有些事情真的不是坚持就可以的。
在没有天赋的地方花费再大的努力也很难有所成就。
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创造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二、延伸:荀子认为学习贵在知识的积累,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要专心致志等等,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必备的且又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
荀子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注重学习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
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要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体现了荀子的另一种学习观,而荀子又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看法和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谋而合,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性的熏染、品格的提升。
简析荀子《劝学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
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
普遍意义。
特色:1、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
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
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3、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希望能帮到您
读了荀子劝学你有什么体会
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纳:入,使入。
读荀子劝学有感500字
通过读荀子这篇文章,偶知道了:经过学习就能够增长知识并得到提高。
人经过学习,可以培养品德,改变本性。
文言文的荀子《劝学》的读后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ㄉ事,求学必须专心一意,下定决心设定
目标才能成功;其目标由士而逐不向上提升,以达圣人ㄉ境域
很多读书人,光只会口头上说要成功而没有实际ㄉ去做;[不登
高山,不知天知高也].非常要不得;一山还有一山高即便是成功
了也不能骄傲,必须虚心受教,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样子才能成大器.
在思想内容方面,这篇文章直德我们注意ㄉ是;文章开始说:[学
不可以已].最后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这正是传统儒家所追
求ㄉ学习最高境界
读完这篇文章,可以慢慢学习[圣人]ㄉ目标,也许遥不可及,但
期许自己作一个有守ㄉ社会中坚,应该是可以确立ㄉ目标;[活
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终身学习]让我们一起共勉之
读《劝学篇》有感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
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
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
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
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
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
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
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
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
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
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
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
究其原因,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