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规范练) -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能·提速·规范练(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7·安徽江南十校摸底)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武器落后导致中国失败
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因
解析:根据材料“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可见,魏源更重视的是自省,故A项错误;同理,魏源认为中国失败主要在人,不是炮舰,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社会制度,魏源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故D项正确。

答案:D
2.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

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

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引导宣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解析: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可知,近代前期,清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的出现与政府引导宣传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古代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近代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说明时代的变迁是其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不能体现出时代变迁,故B 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因而民族危机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7·黄冈质检)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
中。

”这表明李鸿章()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
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英国议员辩论和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没有确立外交路线,故A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表明李鸿章并不赞同欧美的代议制,故B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得出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故D项错误。

答案:C
4.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解析:“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表明作者反对中体西用,但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表明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故B项正确;反对学习西方文化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该思想不认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当时的人们不认可,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金华十校模拟)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下列各项,属于谭嗣同所言的是()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解析: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教育制度,与“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相吻合,故A项错误;“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是康有为的思想观点,故B项错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是严复的思想观点,故C项错误;谭嗣同对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与“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的含义相吻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6.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

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B.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可知,梁、谭二人认为西学与中国古代“周秦诸子”不谋而合,为宣传西学寻找依据,并不是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梁、谭二人肯定传统文化是为了宣传西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谭二人已经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梁、谭二人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答案:D
7.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材料反映陈独秀()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解析:材料中陈认为以往的革命都未解决“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即未真正解放国民的思想,而非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强调应当解放思想而非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阐述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体现了陈认为思想革命有利于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共和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D
8.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同时期胡适也说治学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这说明()
A.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
B.新文化运动片面的批判传统
C.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追求
D.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
解析:仅从徐志摩和胡适不能说明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故B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学革命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7·滨州期末)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由此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 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
解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是不确切的,故B项错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从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的角度来说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五四新文化运动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
10.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

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

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

”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过于绝对化和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在材料中“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是通过批判儒学实现救亡图存的,故B项错误;材料更强调的中国人的思想解放的过程,材料是以儒学的认识的改变为线索,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认识,不是本质的认识,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背后隐藏的是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的艰
难曲折,故D项正确。

答案:D
11.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

观察图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题干图表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数量最多,说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C、D三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A
12.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

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

”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解析:据材料“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可知当时中国共产主义者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即未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单纯照搬,强调阶级斗争与革命,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走苏俄式道路的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东莞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
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1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价值观,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可以归纳为“仁”和“礼”。

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仁”和“礼”的含义。

第三小问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即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的创新,结合所学指出表现。

第(2)问第一小问异同点,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

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

第二小问评析,应从意义与局限两方面去看待。

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

(2分)
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

(4分)
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3分)
“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4分)
(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

(3分)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

(3分)
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

(6分)
14.(2017·肇庆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

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
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启蒙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拟定论题。

根据材料“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而定。

如: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其次,史论结合,进行阐述。

可以列举康、梁维新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相关事件进行论述。

如孙中山三民主义指引下,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最后,根据论述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如: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前进的历程。

答案:评分说明:
一等(10-12分):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论证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等(2-10分):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理由充分。

三等(0-2分):围绕题目和材料提炼出观点,如果跑题,不得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示例:
观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分)
理由: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论证共8分,每个史实1分,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论证,每一角度1分。

例如,“维新变法”得1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论证可得3分,共4分;若学生从多个史实及其角度论证,同样赋分,总分不超过8分。

)
论点: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前行。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