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甲状腺癌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甲状腺癌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对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应用在甲状腺癌围手术期护理中的疗效
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法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47例患者)、观察组(38例患者),给予前者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后者给予快速康复外
科护理理念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
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甲状腺癌围手术期
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
者的满意度高,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甲状腺癌手术;围手术期;术后康复临床中,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
为主要的治疗方式[1]。
甲状腺癌围手术期间,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最终
的治疗效果,然而,常规护理并没有体现出其优势,因此,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
理念,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围手术期的护理当中[2]。
基
于此,本文选取我院接收治的8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快速康复外
科护理理念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行甲状腺癌手术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法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47例患者)、观察组(38例患者)。
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分布在23~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8±7.36)岁;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分布在25~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7±7.73)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全部符合于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
(2)所有患者的年龄全部分布
在18~65岁之间。
(3)所有患者全部具备正常的认知功能,能够配合护理人员
的相关调查。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严密观察其生命
体征情况以及饮食指导等。
给予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护理:(1)术前护理:对患者进行呼吸、咳痰、床上小便等训练,帮助患者快速适应术后的呼吸和体位。
(2)术中护理:做好保持患者提问的工作,将毛毯覆盖患者裸露在空气中的皮
肤上。
(3)术后护理:关注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感受,做好疼痛护理工作,及时
给予疼痛难忍患者镇痛药物,避免患者出现因疼痛强烈的应激反应。
术后6小时内,患者可以饮用少量温开水,若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可进流质食物。
术后早期,护理人员可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被动活动,直至后期逐渐转变为主动活动,促
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1.3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分析本研究中所有甲状腺癌患者的数据,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对照组中,
有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23.40%。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
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相比于其它恶性肿瘤,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更高。
然而,由于甲状腺癌位于患者头颈部,存在大量神经、血管,围手术期常规护理
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
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护理关注于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状态,从心理、饮食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与指导,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本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
义(P<0.05)。
可见,相比于常规护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护理的疗效更为
显著。
综上所述,在甲状腺癌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护理,能
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高,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张咏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心脑肺
血管病杂志, 2018,13(S2):120-122.
[2]吴治敏, 薄海欣, 王延洲, et al.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的
应用价值[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8,45(6):215-216.
[3]安永慧, 张一, 王大随, et al.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长节段固
定融合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4):47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