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朝代建立于哪一年?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9年
C.公元202年D.公元前202年
2.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3.《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
A.善用人才B.刚愎自用C.收揽民心D.武力治国
4.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社会稳定C.实行暴政统治D.确立皇权至上5.“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6.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7.清朝赵翼说过,“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里“此例”是指( )
A.纪传体通史B.国别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
8.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中提到了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大一统局面D.建立刺史制度
10.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11.根据关键词判断历史事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能力之一。
观察以下关键词:修建骊山陵,连坐制度,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
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A.长平之战B.秦末农民起义C.黄巾起义D.流民起义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1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4.某书信朗读节目第一期朗读的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给大哥“衷”写了一封信:“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 )
A.该信是书写在纸张上的B.信中“战事”是为了统一全国
C.此家书写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D.该信是采用楷书所写
15.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提倡节俭B.平抑物价C.休养生息D.依法治国
16.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18.“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为此,汉武帝()
A.分封诸侯B.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D.设立“三司”
19.“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20.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D.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1.2007年7月8日凌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成功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22.下面时间轴示意图,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23.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
皇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
即位年龄1012814
寿命(岁)2723914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4.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 )
A.分封制管理B.休养生息政策C.奖励耕战D.削弱王国势力
25.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
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后,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懂我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C
解析: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消除战国齐国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A项不合题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 符合题意;善用人才、刚愎自用、武力治国与题干无关,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以确立皇权至上,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
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具体表现有刑法残酷,剥削沉重,如赋税、徭役繁重,最终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而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在秦朝灭亡后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但是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迷信武力,也失去人心,最终失败,因此AC对应秦朝灭亡的原因,B对应项羽失败的原因,D是两者失败的共同原因。
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国别史、纪传体断代史、编年体与题干无关,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马迁写作历史前,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
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故题文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BC违背了题文的“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BC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D。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采取诸多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均是秦始皇,故AB均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采取的政治措施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B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在长平一带发生的战争,排除A;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排除C;流民起义是居无定所的民众发动的起义,排除D。
故选B。
12.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故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它商品。
故B错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错误。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当时秦国军队快要统一全国,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223年是战国晚期,而我国是西汉才有植物纤维纸,排除A;公元前223年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排除C;当时秦国字体是小篆,楷书是东汉末期才出现,排除D。
故选B。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文帝、景帝有关,B项与汉武帝有关,D项与法家韩非有关。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
故选C。
17.A
解析: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
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材料《汉书•主父偃传》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
封地大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
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诸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A选项不符合题意;广设郡县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
B选项不符合题意;设立“三司”是明朝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与商朝没有关系。
因此C朝代篇设计不恰当,C符合题意;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C符合题意;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与民族矛盾无关,B不符合题意;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秦长城起止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在燕、秦、赵三国旧长城基础上修补而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故选C。
2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D
解析:D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所述现象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故B符合题意;西周盛行分封制管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C;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D。
故选B。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
ACD。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