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哈尔滨访雪记(节选)》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哈尔滨访雪记(节选)》含答案请你阅读《哈尔滨访雪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哈尔滨访雪记(节选)
阿来
①我呆立在窗前,列车的声音低下去,低下去,梦境一般穿越着冰封雪覆的原野。

静静的月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

直到天渐渐放亮,月亮才隐去。

此行是应哈尔滨市有关方面之邀前去观光,所以,我不能说哈尔滨之旅的高潮已经提前到来,但我可以说,哈尔滨之旅的调子已经定下了。

②我的目的不是喧闹驳杂的城市,而是静谧广大的原野。

南方冬天晦暗的雨雾中,田野已经很疲惫了,但仍然要生长粮食,生长蔬菜,生长鲜花,而不得休息。

但在东北大地上,田野盖上洁净的雪被静静地休息了。

我喜欢这种安静的休息,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渴望这样安静而且洁净的休息。

③在中国这个老的国家里,每一座城市都很古老。

这些古老的城市,现在都变得千人一面般的年轻。

哈尔滨是个年轻的城市,却舒服地保留了一些老城市的味道,而这些老城市的味道,并没有作为什么遗产,被圈禁起来。

仅仅因为这个,哈尔滨就应该让我们喜欢,更何况还有大江穿过,更何况还有冰灯闪烁。

更何况,还有程式夸张,内在质朴,语涉低俗、幽默机智却浑然天成的二人转在人们心头唱着,但我还是固执地喜欢着汇集在这个城市四周的旷野。

④所以,友人带我逛街时,我特别想到冰封的松花江上。

⑤好客的主人同我去访萧红故居,车经过一条河,我便被疏朗宽展的河床,河道中冰封的蜿蜒水流,河岸两边虬劲沉默的大树,以及背后夕阳的光芒感动了。

主人指引说:“呼兰河。

”我甚至说,可以兴尽而返,不去看什么故居了。

相信哺育了萧红的不是那个故居的地主院落,而是这条呼兰河。

当然,后来还是去了故居,果然是一个生气已失的院落。

有意思的细节是,看到壁上的名人字画中,有特别不像书法的一幅,四个没有布局也没有力度的大字怀念萧红。

落款是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手迹。

葛也是我小说的英译者,回成都后我发了封邮件给他说这件事情,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回了一信:“二十多年以前,呼兰县的人员先把我灌醉,之后让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用毛笔写字。

怀念萧红。

够丢脸吧。


⑥所以,一行人到哈尔滨郊区滑雪时,我想到的是,回到南方便无雪可滑,所以不必费力去学。

然后,就被滑雪场四周疏朗的松林,松林中厚厚的积雪所吸引,一路踩着雪向着这
个山冈的顶部走去。

这山看上去很低,攀爬起来,却显得越来越高。

太阳的光斑稀稀落落,积雪在脚下吱吱作响,呼吸越来越深,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凛冽,但也前所未有的新鲜刺激的空气涌入了胸腔。

⑦休息时,我脱下手套扒开深雪,现出了干枯的草和绿色的松树苗,但似乎没有想看见的东西。

问题是有一时半会儿,我也想不起来,自己想在深深的积雪下扒出什么。

我躺在雪地上,身上,脸上,洒着斑驳的阳光。

在这冰雪覆盖的绵远大地上,身上无法感到阳光的热量,但闭上眼睛,却会感到透彻的明亮,听见阳光落在树上,落在雪地上,发出细密的声响。

这种声音里,宽广的大地,白雪覆盖的大地晶光闪耀,向四方铺展。

⑧起身继续往上时,我想起来,前些时候,看过迟子建一篇小说,说是东北的秋天短促,冬天来得迅猛,所以,积雪下会封冻住很多颜色鲜艳的野生浆果。

我扒开积雪其实就是想看看下面有没有秋天未及凋落就已被冷藏的浆果。

回哈尔滨看冰灯的时候,好像给迟子建谈了这事,她好像大笑,说,有,但在更深的山里,在她的家乡那边。

确实,那天穿过的松林都很整齐,树都太小,而且品种单一,只是躺下来透过一些树冠看天的时候,有点森林的感觉。

⑨爬上那座小山冈,举目看见更广大的雪野,更多的连绵起伏的山冈,休息的田野,封冻的长河。

然后,一列火车,蜿蜒着穿过寂静大地,从远处而来,又向远处而去,使大地更加洁净与空阔,而道路辖辏,会聚于目力所及那片烟云氤氲热气腾腾处,那座叫作哈尔滨的城市。

白天活力四射,傍晚,夜幕落下,然后点上盏盏冰灯,拢着那么晶莹的光,在整个白山黑水梦境的中央。

(选自《大地的阶梯》)【探·访雪之旅】
6.✬请跟随作者的游踪,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赏·访雪之景】
7.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静静的月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

【辨·访雪之事】
8.本篇游记不仅写了自然景色,也写到了自己与汉学家葛浩文、作家迟子建的一些交流内容。

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悟·访雪之思】
9.阿来在游记中多次提到“喜欢”。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喜欢”的具体内涵。

【答案】6.(1)萧红故居(2)冰封雪覆的原野、树林、村庄、月光(3)感动7.示例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梦境,生动地表现了月光下原野的安谧柔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享受。

示例二:句子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受到月光照耀下列车的轻快飞驰,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

示例三:“穿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这一系列的动词和名词组合,形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使得月光仿佛有了生命,表现了作者对未知旅程的向往和期待。

8.葛浩文在萧红故居用毛笔题写文字纪念萧红的片段,给游记增添了有趣的细节;与迟子建笑谈在积雪下寻找浆果的趣事,与前文寻而未果的内容相呼应,同时突出了哈尔滨雪野的特点。

两个片段丰富了游记内容,给游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使文章具有可读性与趣味性。

9.示例:作者喜欢东北雪野的静谧广大与洁净,喜欢哈尔滨的老城市味道,喜欢哈尔滨的月亮、森林、山岗等自然之境,还喜欢呼兰河、萧红故居等人文景观。

在作者游历的过程中,着重表现自然状态下的河流、雪野、植物、冰灯、故居等,暗含着作者对自由宁静、舒展奔放、博大浑厚、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⑤段“好客的主人同我去访萧红故居,车经过一条河,我便被疏朗宽展的河床,河道中冰封的蜿蜒水流,河岸两边虬劲沉默的大树,以及背后夕阳的光芒感动了”可概括为:萧红故居;
根据第①段“我呆立在窗前,列车的声音低下去,低下去,梦境一般穿越着冰封雪覆的
原野。

静静的月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

直到天渐渐放亮,月亮才隐去”可概括为:冰封雪覆的原野、树林、村庄、月光;
根据第⑤段“好客的主人同我去访萧红故居,车经过一条河,我便被疏朗宽展的河床,河道中冰封的蜿蜒水流,河岸两边虬劲沉默的大树,以及背后夕阳的光芒感动了”可概括为:感动。

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作者把“月光”比作“梦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比喻手法将无形的、抽象的月光变得具体可感,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朦胧、虚幻和美妙,月光如同轻柔的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这种描述突出了月光下原野所呈现出的那种宁静、柔和、神秘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沉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宁静美好的享受。

语句的长短错落安排是其一大特色,长句如“静静的月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舒缓而富有韵味,细致地描绘了月光的行进路径;短句如“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这种长短句的结合,使整个句子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干脆利落的表达,仿佛让读者能感受到列车在月光下轻快飞驰的动态,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穿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这一组排比,通过“穿过”“越过”等动词,以及“云层”“树林”“村庄”等名词的组合,形成了一个连贯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这些动词赋予了月光积极主动的动作,让月光具有了生命力,仿佛它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在积极地陪伴着列车前行,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在未知旅程中的好奇与向往,充满了期待和探索的兴趣。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⑤段“葛也是我小说的英译者,回成都后我发了封邮件给他说这件事情,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回了一信:‘二十多年以前,呼兰县的人员先把我灌醉,之后让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用毛笔写字。

怀念萧红。

够丢脸吧。

’”可知,作者在游记中提及与葛浩文相关的内容,即葛浩文在呼兰河萧红故居用毛笔写字“怀念萧红”这一有趣的细节,它打破了游记单纯写景的单调性,为整个行程增添了一份意外和独特的色彩,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与文化名人相关的轶事所带来的趣味;
根据第⑧段“起身继续往上时,我想起来,前些时候,看过迟子建一篇小说,说是东北的秋天短促,冬天来得迅猛,所以,积雪下会封冻住很多颜色鲜艳的野生浆果。

我扒开积雪其实就是想看看下面有没有秋天未及凋落就已被冷藏的浆果。

回哈尔滨看冰灯的时候,好像给迟子建谈了这事,她好像大笑,说,有,但在更深的山里,在她的家乡那边。

确实,那天
穿过的松林都很整齐,树都太小,而且品种单一,只是躺下来透过一些树冠看天的时候,有点森林的感觉”可知,与迟子建关于积雪下野生浆果的交流,一方面与前文作者在雪野中寻
找浆果却未有所获的情节相互呼应,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另一方面,通过与迟子建的交流,进一步强调了哈尔滨雪野的独特之处,如浆果的存在以及更深山里的丰富景象,加深了读者对哈尔滨雪野的印象和认识;
这些与他人的交流内容融入到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丰富了游记的内涵和维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是融入了人文元素,展现了作者与文化界人士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使游记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更加投入地阅读和感受作者的哈尔滨之旅。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我的目的不是喧闹驳杂的城市,而是静谧广大的原野。

南方冬天晦暗的雨雾中,田野已经很疲惫了,但仍然要生长粮食,生长蔬菜,生长鲜花,而不得休息。

但在东北大地上,田野盖上洁净的雪被静静地休息了。

我喜欢这种安静的休息,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渴望这样安静而且洁净的休息”可知,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作者喜欢东北雪野的“静谧广大与洁净”,雪野的安静和纯洁给作者带来内心的宁静和舒适,让他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
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哈尔滨的自然之境,如月亮、森林、山岗等,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作者,这些自然元素所展现出的原始、质朴和宏大,让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根据第③段“在中国这个老的国家里,每一座城市都很古老。

这些古老的城市,现在都变得千人一面般的年轻。

哈尔滨是个年轻的城市,却舒服地保留了一些老城市的味道,而这些老城市的味道,并没有作为什么遗产,被圈禁起来。

仅仅因为这个,哈尔滨就应该让我们喜欢,更何况还有大江穿过,更何况还有冰灯闪烁。

更何况,还有程式夸张,内在质朴,语涉低俗、幽默机智却浑然天成的二人转在人们心头唱着,但我还是固执地喜欢着汇集在这个城市四周的旷野”可知,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作者喜欢它保留的“老城市味道”。

这种味道
并非是现代化的繁华与喧嚣,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带着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的韵味。

这与那些变得“千人一面般的年轻”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独特性和传统性的珍视;
根据第⑤段“好客的主人同我去访萧红故居,车经过一条河,我便被疏朗宽展的河床,河道中冰封的蜿蜒水流,河岸两边虬劲沉默的大树,以及背后夕阳的光芒感动了。

主人指引说:‘呼兰河。

’我甚至说,可以兴尽而返,不去看什么故居了。

相信哺育了萧红的不是那个故居的地主院落,而是这条呼兰河。

当然,后来还是去了故居,果然是一个生气已失的院落。

有意思的细节是,看到壁上的名人字画中,有特别不像书法的一幅,四个没有布局也没有力
度的大字怀念萧红。

落款是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手迹。

葛也是我小说的英译者,回成都后我发了封邮件给他说这件事情,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回了一信:‘二十多年以前,呼兰县的人员先把我灌醉,之后让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用毛笔写字。

怀念萧红。

够丢脸吧。

’”可知,呼兰河、萧红故居等人文景观也深得作者喜爱,呼兰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孕育了萧红等文化名人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萧红故居虽然已失去生气,但依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喜欢”,不仅仅是对表面景观的欣赏,更是对一种自由宁静、舒展奔放、博大浑厚、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的追求与向往,这种生命状态在宁静的雪野、古老的城市和富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中得以体现,反映了作者对真实、自然、深厚和自由的生活境界的渴望和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