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影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来影评
导语:归来影评(一)
和静欧尼今天去看了归来的点映会,张艺谋用归来这部电影证明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存在感,不再是金陵十三钗那样的大场景,没有华丽的衣装,巩俐和陈道明黯淡的衣装预示着悲情的故事,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阐述人间大爱,一种矢志不渝的感情,故事的开篇和结尾都有些欠缺火候,特别故事的结尾过于简单,没有陈郁的尾声,只是巩俐和陈道明老年的样子,站在那个等待归来的车站,人已老,是以非,空留遗忘记忆的遗憾,徒留一地悲叹。

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无论做什么激进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多么的荒谬,放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就有着合理性,女儿背叛父亲,成为告密者,在如今看来有些大逆不道,放在那个年代,它就是合理的,每个人坚定的政治信仰,每个人慷慨的革命热忱,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红色的,那个时代就是奋进的,所有人不分对错,只要革命,就有前途。

如今看来历史的车轮滚滚,铸就了很多悲情之歌,我们无法评判那个年代,只是知道历史前进的曲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改变,我们都希望世界是美好的,时代是进步的,没有恶人,只要大同的理想社会。

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就有斗争,这就是人类进化史无法避免的课题。

我们都只是这轱辘压过的痕迹,代表着一段段历史的车印,诉说属于自己年代的人生之歌。

男主人公陆焉识由于继母的胁迫娶了他的妻子,他并不爱他,只有在那风沙滚滚的戈壁,寂寞的遥望从前的人生,才发现他是有爱的,他还是爱他的妻子,他的孩子,最终也原谅了孩子的背叛,还是怀念与妻子最初美好的时光。

相逢何必曾相识,人生苦短,记得与忘记已经成了一种形式上的符号,只要心中有爱,
才能让爱有所延续,才能继续为爱的人付出生命的余晖。

即使妻子的忘记,他也义无反顾的爱着她,成为陪伴她最后时光的伴侣,有些爱不需要回答,渔光曲穿梭了这部电影,简单的音符,没有华丽的转调,只是简单的,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他洗尽铅华的历练,和他心中永恒的爱。

回去来兮胡不归,你何时归来,归来的并不是一个人,归来的还有几十年的情愫和一个女人期盼爱人的心愿。

那个革命的年代已经离去很久,我们青年一代终究无法懂得爱一个人的那份心酸,爱一个人的那份失落,爱一个人的那份苦难。

爱情终究是一个年代的陪衬,我们无力抗争岁月,也无力抵挡年代的冲刷,在滚滚红尘中,如果能有一个值得等待,值得付出,值得爱的人,那么归来的就是一份爱。

张艺谋的电影还是进步了很多,整部电影即使配角也十分出色,还原了那个久远的历史,让我们懂得这份爱情的艰难岁月,这份苦难中爱情的流产。

如今我们的年代不再有斗争,不再有距离,人们不再写信诉说衷肠,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却抵不过当年的那张书信,留得住荏苒,留得住时光。

人与人不爱了便放弃,甚至不爱的人也可以维持一段利益的婚姻,与那个年代与爱人分离无法相认相比,我们活得更可悲。

归来的人,归来的故事,归来的岁月,归来的远方的你,归来,似曾相识的爱,只是简单的爱。

归来影评(二)
没有科幻,没有视觉效果,但张导演就在荧幕上讲了这样一段平淡无奇,但又震撼人心的故事。

他也是个讲故事的人,从每个细致的角度给观众诠释了什么是爱。

故事的背景是文革后期,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因思念心切
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

但那些组织上的人员却告知他的家人不要与他接触,还说是秘密。

母亲冯婉瑜当然是时刻盼望着他的归来,收到他的信件后,执意地要去与他会面。

但女儿却认为父亲的逃跑给她的舞蹈担任主角带来了压力,便把他俩见面的地点告诉了组织女儿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与父亲陆焉识相见,结果使夫妻俩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

三年后文革结束,陆焉识平反回家,来接她的却是女儿。

这是他才知道,女儿已经不跳舞了。

经过那次事情,女儿依旧没有当上主角。

而且有一件让我感触的事,在表演结束时,每个人,无论观众演员,竟同时拿着“小红本”,这使我这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也感受到文革的可怕。

此时的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甚至因为做过一些过分的事被母亲赶出家门。

但当他回到家时,我就感觉奇怪了,为什么母亲冯婉瑜没有哭?三年没见面了,离别的悲伤应该不会不表现在她的脸上。

而且墙上为什么贴了“随手关门”,她难道会忘记。

我被她的演技所折服,这失忆是如此的“自然”。

是的,她失忆了。

妻子因为过度思念他,记忆力衰退,患了选择性遗忘症,但她记得的只是在外面的陆焉识,是一段无法打捞的记忆,但当他出现在他眼前时,却下意识地认为他是“方师傅”,将他赶出家门,他只能住在杂货间。

但他对冯婉瑜的爱支撑着他没有放弃。

无可奈何的陆焉识只能将自己在那二十年中写下却从未寄出的信寄给了二十年后的冯婉瑜。

每天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在婉瑜身旁,为她念信。

在婉瑜眼中,眼前的人只是一个“念信的同志”,而她的丈夫陆焉识,仍在远方。

就这么陪伴着,把前半辈子从来没给过她的耐心和等待攒够了一样都给了她。

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记不起他是谁,他也没有显出半点急躁来。

他为什么要着急呢?
他早就打算好了,他余下的时间早就在那二十年里盘算好了,都是她的,他是把命给她了,如此一来,反而有了知足的淡然。

他们可以就那么静静地像一对平淡无奇的老夫妻。

虽然想方设法也没能唤回冯婉瑜的记忆,单能这样守护着她,就足够了。

这“痴情”演的太过真实,让人无法自拔。

这部从一开始就知道并不轻松的电影,看到这里,却让我有种意外的感觉。

这个一直让人觉得苦涩心酸唏嘘感慨的爱情进行到这一步,竟因为婉喻的失忆,陆焉识对失忆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带来了一丝丝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见,淡淡的,带着最初的爱慕和温馨。

更让我感动的是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这不是失忆,是爱的太深。

因为陆焉识“寄”的信,所以每个月5号,她都会去火车站等焉识。

刮风下雨永不变,她在墙头贴上“5号接焉识”的字条,她在报纸上一遍遍临摹“陆焉识”这三个字,即使记忆坏到不记得怎样写字,她也照着被雨水打湿的字符重新写下自己爱人的名字,只为这一份忠贞,只为这一份坚守,只为这一份等待。

甚至因为女儿剪了父亲所有的信而赶她出梦,是多大的悲伤才会让她对女儿说出:“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

你给我出去。

”这几个字。

但通过这里,我们也体会到父亲对女儿的爱,他通过念信让冯婉瑜回到母亲身边,对她以前打小报告,剪照片的事以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女儿。

而女儿也用他的行动,为父亲创造接近母亲的机会表现了她的后悔以及对母亲的照料表现出了她的孝顺和爱。

纵观电影,穿插重叠了太多的爱,夫妻坚守的爱,女儿对父母的愧疚,母亲原谅女儿的爱。

婉瑜因为愧疚当年没能见到爱人,即使失忆仍不忘“不能再把焉识锁在门外了”;年复一年地去接了一辈子火车,只为了爱人信里的一句“我5
号就到”;写了二十年寄不出去的信,最后还得作为陌生人念给爱人听,只为了能够天天看到她即便带着陌生的眼神。

结尾更是点睛之笔,陆焉识骑着头发花白的冯婉瑜在漫天飞雪中守望着那个还未回来的“陆焉识”,在那铁门关闭的一刹那,很是悲凉,期待又落空了,但透过铁门,我热泪盈眶的注视着温暖的两颗心紧紧地系在一起,但嘴角却不禁上扬。

这是最好的结局,只要他们都爱着对方,就足够了。

归来影评(三)
影片《归来》的色彩处理很有意思。

张艺谋原本擅长运用浓重热烈的色彩,本片却偏淡偏冷。

这样做的动机需要导演本人陈说,但就影片本身而言,这种色调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主题则大可商榷。

当然,对于历史和悲剧题材,冷调是最常用的元素。

但又不是必然的,更未必是有效的。

纵向比较来看,张艺谋的《活着》就采用了只比《红高粱》稍微沉着踏实的彩暖色调。

在横向上,《蓝风筝》选用了灰蓝,那是亲历者对自身伤痕的抚摸。

《霸王别姬》选用了棕红,那是文化者对历史的打量回味。

《阳光灿烂的日子》选用了金黄,那是少年人感受到的浪漫情怀。

《辛德勒名单》选用了黑白,那是后来人对族群命运的考证。

这几种色调,都是一种与理性内容相联系的叙述声音,指向某个清晰的主题。

那么,《归来》的色调指向了什么呢?相对于剧情的时代内容,它不够沉潜,也不够冷峻,但在4K和巨幕技术的支持下,足够细。

这个答案可能从《归来》上映前媒体大量使用的一个词语中找到端倪:洗尽铅华。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张之前的一批影片留给公众的印象是“镂金错彩”,那种富丽堂皇的华丽更符合商业大片的定位。

现在,张以“出水芙蓉”型的身段,向着艺术、美学、文化归来了。

这不是一次自然而然的着色,更像是一次刻意为
之的褪色。

然而,新画面时代的《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不是已经在洗铅华了吗?其间差别到底何在?而且,那些镂错雕琢的匠气仍在,挥之不去。

张艺谋表示,那个年代里,文革时和父亲划清界限常见,是忠诚不是冷血。

以此判断推论,《归来》也大可不必如此做清冷孤高貌。

《归来》的剪辑手法也令我不解。

影片没有提供太多远景,原本已然不能呈现完整的年代景观了,而频频使用的跳接就更加把空间和运动变成碎片。

当陆焉识小心翼翼地躲开监视者,绕上楼顶、下到楼道,镜头显然可以更亲近地观看那栋老建筑物和周边的环境,从而建构起完整和连续的心理时空。

精心调度、太过流畅的长镜头或许会招来炫技的指摘,但简朴的长镜头却无不宜之处。

当然,如果说主创从一开始就不准备让观众看到整体——无论是事件还是场景,那么这个目的倒是达成了。

整部影片的结构便在这样一种跳接的节奏里展开,凡是不去深究的,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人物心理,全都留白。

留白太多,全局断裂。

老一代观众或许能脑补,年轻人则不免一片茫然,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远不足以将他们带入影片虚构的情景。

他们只是在看到郭涛张嘉译等熟悉的脸孔时,轻松地笑两声。

于是引出另一些问题:4K、巨幕,这些卖点对于一位旧日艺术片大腕、对于一部毕竟触碰了重大历史敏感问题的影片,有何意义?何必拍知识分子陆焉识的故事?刘慧芳的渴望不就够了?
在这次的等待中,无论等待的是什么,都没有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