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及矫治对策
太原市工读学校赵陆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该法第六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因此,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心理成因进行探讨,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不良行为矫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同时,第三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包括:(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有上述行为表现的学生,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发展偏离了一般学生正常发展的轨道,存在某些问题,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

工读学生身上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旷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结伙滋事,破坏学校教学秩序,参与赌博,出入歌舞厅酒吧,观看淫秽录象、读物等。

分析上述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客观上讲,有家庭教育的不当,如父母离异、感情不和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伤害,溺爱、娇惯导致的教育失控,家长不良嗜好、不良行为的影响;有学校教育管理中失误,如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德教育,对后进学生的驱赶和变相驱赶导致辍学流浪社会;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如不良消费观念、黄色文化的感染等;但究其主观原因,问题学生上述不良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根源,从太原市工读学校对420名在校学生和预备生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咨询中发现,其心理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厌学心理
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对所学内容反应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应付老师的检查,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而且往往有这样那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引不起老师足够的重视、甚至放任自流;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恶性循环,必然导致逃学、辍学、流浪社会,结交不良伙伴,从校外的这些不良交往中寻求心理安慰,最终
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从调查结果看,有98%的学生学习成绩在原校班级中是倒数前几名,有95%的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学习兴趣,不想上课,有90%的学生有逃课逃学的经历,有87%的学生在校外有交往不良伙伴的经历,因此说,厌恶学习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首要原因。

二、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如对家长的劝告进行顶撞,不服家长管教,家长要求做的他不听,家长不允许干的,反到产生强烈的好奇,非去体会不可;对老师的帮助教育也不愿意接受,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老师的帮助是为了达到老师自己的目的,是想表现自己,是怕影响评优或评职称,于是与小伙伴们共同对付老师,甚至于专门给老师出难题:如故意扰乱课堂或学校教学秩序,毁坏公物等。

从调查结果看,有86%的学生认为家长管的太多,对学习要求太高,有81%的学生有不听家长管教、夜不归宿或逃家的现象,有72%的学生有顶撞老师、不服老师管教、故意扰乱课堂教学的现象、有63%的学生有故意毁坏公物的现象,因此说,逆反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还处于不定型期,对成人行为进行模仿是由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但是,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模仿,往往与逆反心理相伴随,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对正面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不以为然,但对一些影视或者传媒中报道的反面人物的行为却十分赞赏并盲目模仿:如模仿电影电视中的黑社会老大,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有的还模仿成人的犯罪手段,从中寻求、体会刺激;有的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嗜好,如吸烟、喝酒、赌博、出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

这些不良嗜好,必然是一般家长所坚决反对制止的,这些未成年人为了满足这些特殊的要求,便采取一些非法手段获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向弱小群体索要钱财、偷窃公私财物,有些女孩子甚至不惜通过色情活动获取财物以满足自己的不良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有36%的学生有结伙打架行为,有93%的学生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钱物以满足自己不良需求的行为,有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受传媒中成人行为的影响,因此说,盲目的模仿心理与是非观念的淡薄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四、虚荣心理
未成年人某些不良行为往往与虚荣心理有密切关系,某些未成年人在班级中不是比学习成绩,而是比吃穿、比消费、比谁厉害、谁是英雄。

有些未成年人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有些逞英雄充好汉,打架斗殴,甚至用携带的管制刀具致人重伤的,也只是因话不投机,损伤了所谓的自尊心、伤了自己的脸面,从调查结果看,有56%的学生认为吸烟、喝酒、穿名牌是为了脸面上好看,有48%的学生认为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说,虚荣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

五、报复心理
未成年人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时会把自己心理、行为方面的不满足、不顺心无端发泄,这样就产生了报复心理。

例如,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不关心,因而扰乱教学秩序;殴打、辱骂他人是因为他在老师面前给自己打小报告;
家长管教严格便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使家长不得安心;有些甚至因自己缺少家庭温暖或家庭条件不佳而把自己的不满向社会或他人发泄,如故意破坏公共设施、抢劫他人财物等.有时报复心理也会同虚荣心理相联系,如在众人面前受到侮辱、打架时没有讨到便宜,就认为丢了面子,因而采取极端的手段,对他人实施报复。

从调查结果看,有发泄个人不满、报复他人心理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2%,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很容易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潜在的危害性更大。

针对上述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我们在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不良行为矫治教育时,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体会成功教育
在学习中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得不到老师的赞赏与肯定,是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本原因,要重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适当的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原市工读学校近年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的教改试验,开展书法、美术、计算机、文体活动等各种类型的兴趣活动类课程,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有些学生在活动中获奖,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校还设立奖学金,对认真学习积极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好向善的自觉性,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自律自控教育
产生不良行为的问题学生,并不是黑白颠倒、无恶不作、完全没有丝毫的是非观念,某些不良行为对自己他人造成的危害事后也能完全认识,但终摆不脱“当面认错,事后照旧”的怪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自律自控能力,经不起不良诱惑.因此,矫治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必须加强自律自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首先,让这些学生认识自律自控的重要性.明确缺乏自控自律能力对自己成长的危害,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自控自律对自己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意义,提高自我锻炼与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其次,帮助问题学生学会自律自控的具体方法:一是学会自省,即经常自我回顾、检查,通过自我分析解剖,对自己的思想、心理、言行进行总结,肯定优点、长处、进步,找出缺点、不足,明确前进的目标;二是学会自警,就是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关的名言、警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勉励、提醒、警戒自己。

三是选好榜样,即选择英雄人物,杰出人才自律自控的故事,作为自己学习榜样,把榜样的高尚品质为自己的行为,经常与自己对照和比较,找出差距,进行仿效。

再次,有目的地对未成年人进行自控自律能力的培养实践,从日常生活小事着手,严格要求、防微杜渐。

教师要给以积极的指导,及时肯定成绩,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

三,健康心理教育
健康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现成部分,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充沛的体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针对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是矫治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环
节。

教会学生锻炼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的方法,能够控制、调节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性格,积极陶冶高雅情趣,正确面对挫折,增强自尊自信,大胆开拓进取,克服焦躁、偏执、消极、不求上进等不健康心理,帮助问题学生学会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懂得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

四、前途理想教育
从问题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表现来着,其具有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目光短浅狭隘的共性。

因此,对问题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是矫治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精神动力.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对待,全面认识自己,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理想,珍惜青春年华,为自己的前途负责,克服消极懒惰思想,成为有利于社会人民的人.引导学生明确将来要做什么,要做有益还是有害于人民的人,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从而达到矫治不良行为的目的。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山西人民出版社《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太原市工读学校赵陆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该法第六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因此,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心理成因进行探讨,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不良行为矫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同时,第三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包括:(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有上述行为表现的学生,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发展偏离了一般学生正常发展的轨道,存在某些发展障碍,故称之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少年”。

目前,这些未成年人身上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旷课、夜不归宿或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结伙滋事,破坏学校教学秩序,参与赌博,出入歌舞厅酒吧、网吧、游戏厅,观看淫秽录象、读物等。

分析上述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客观上讲,有家庭教育的不当,如父母离异、感情不和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伤害,溺爱、娇惯导致的教育失控,家长不良嗜好、不良行为的影响;有学校教育管理的失误,如重智育,轻德育,忽视思想教育,对后进学生的驱赶和变相驱赶导致辍学流浪社会;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如不良消费观念、黄色文化的感染等;但究其主观原因,问题学生上述不良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根源,从笔者对太原市工读学校420名在校学生和预备生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咨询中发现,其心理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厌学心理
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对所学内容反应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应付老师的检查,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而且往往有这样那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引不起老师足够的重视、甚至放任自流;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恶性循环导致逃学、辍学、流浪社会,结交一些具有不良品行的伙伴,从校外的这些不良交往中寻求心理安慰,最终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从调查结果看,有98%的学生学习成绩在原校班级中是倒数前几名,有95%的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学习兴趣,不想上课,有90%的学生有逃课逃学的经历,有87%的学生在校外有交往不良伙伴的经历,因此说,厌学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首要原因.
二、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如对家长的劝告进行顶撞,不服家长管教,家长要求做的他不听,家长不允许干的,反到产生强烈的好奇,非去体会不可;对老师的帮助教育也不愿意接受,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老师的帮助是为了达到老师自己的目的,是想表现自己,是怕影响评优或评职称,于是与小伙伴们共同对付老师,甚至于专门给老师出难题:如故意扰乱课堂或学校教学秩序,毁坏公物等。

从调查结果看,有86%的学生认为家长管的太多,对学习要求太高,有81%的学生有不听家长管教、夜不归宿或逃家的现象,有72%的学生有顶撞老师、不服老师管教、故意扰乱课堂教学的现象、有63%的学生有故意毁坏公物的现象,因此说,逆反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还处于不定型期,对成人行为进行模仿是由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但是,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模仿,往往与逆反心理相伴随,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对正面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不以为然,但对一些影视或者传媒中报道的反面人物的行为却十分赞赏并盲目模仿:如模仿电影电视中的黑社会老大,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有的还模仿成人的犯罪手段,从中寻求、体会刺激;有的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嗜好,如吸烟、喝酒、赌博、出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

这些不良嗜好,必然是一般家长所坚决反对制止的,于是便采取一些非法手段获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向弱小群体索要钱财、偷窃公私财物,有些女孩子甚至不惜通过色情活动获取财物以满足自己的不良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有36%的学生有结伙打架行为,有93%的学生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钱物以满足自己不良需求的行为,有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受传媒中成人行为的影响,因此说,盲目的模仿心理与是非观念的淡薄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四、虚荣心理
未成年人某些不良行为往往与虚荣心理有密切关系,某些未成年人在班级中不是比学习成绩,而是盲目攀比,比吃穿、比消费、比谁厉害、谁是英雄。

有些未成年人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有些逞英雄充好汉,打架斗殴,甚至用携带的管制刀具致人重伤的,也只是因话不投机,损伤了所谓的自尊心、伤了自己的脸面,从调查结果看,有56%的学生认为吸烟、喝酒、穿名牌是为了脸面上好看,有48%的学生认为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说,虚荣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

五、报复心理
未成年人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时会把自己心理、行为方面的不满足、不顺心无端发泄,这样就产生了报复心理。

例如,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不关心,因而扰乱教学秩序;殴打、辱骂他人是因为他在老师面前给自己打小报告;家长管教严格便离家出走、夜不归宿,故意让家长不得安心;有些甚至因自己缺少家庭温暖或家庭条件不佳而把自己的不满向社会或他人发泄,如故意破坏公共设施、抢劫他人财物等。

有时报复心理也会同虚荣心理相联系,如在众人面前受到侮辱、打架时没有讨到便宜,就认为丢了面子,因而采取极端的手段,对他人实施报复。

从调查结果看,有发泄个人不满、报复他人心理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2%,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很容易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潜在的危害性更大。

上述不良行为心理成因是笔者在从事工读教育实践中,对“问题学生"心理成因的简单分类,当然,某些不良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心理作用的结果,如好奇心理、小节无害心理、侥幸心理等,加之某些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因此,全社会都应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分析
太原市工读学校赵陆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该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同时,第三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包括:(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有上述行为表现的学生,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发展偏离了一般学生正常发展的轨道,存在某些发展障碍,社会上称之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少年".目前,这些未成年人身上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旷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结伙滋事,破坏学校教学秩序,参与赌博,出入歌舞厅酒吧、网吧、游戏厅,观看淫秽录象、读物等。

从太原市工读学校对420名在校学生和预备生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咨询中发现,“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从性质和特点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图财型: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畸形消费欲望。

如索要财物、偷窃、赌博等行为,占调查对象的91%。

这些是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在未成年人身上的反映。

第二、暴力型:即遇事头脑发热、性情暴躁、喜欢争强好胜、出风头、以武力解决问题。

如打架、结伙滋事、携带管制刀具等,占调查对象的64%.这类主要是受某些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加之未成年人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盲目模仿某些暴力倾向的结果。

第三、惰业性:好吃懒做,不愿自己动手、头脑简单、不思进取、缺乏目的性。

如逃学、旷课、吃喝玩乐、盲目畸形的消费等,占调查对象72%。

这些主要表现为享乐主义、缺乏崇高理想,不求上进,主要是家庭溺爱、过分娇惯所至。

第四、意识性:即思想意识不好,仇视心理强,以敌视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充满报复情绪,占调查对象的23%.这些主要是破碎型家庭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或得不到公正对待甚至受歧视导致心理发展出现了偏差。

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当前全社会都应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学生崇高理想与健康心理教育,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防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产生,以达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目的。

贯彻三个代表实施素质教育
太原市工读学校赵陆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党中央国务院因此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作来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为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时也为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首先,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集中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其次,为了发展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

第三,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树立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

这些要求是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素质教育提出提供了新的发展要求与机遇。

那么,如何从贯彻三个代表的高度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呢?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应使学生具有以下素质,供大家探讨。

一、学会做人。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开展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加强遵纪守法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这是素质教育之本,没有起码的做人道德、正确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误入歧途,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再强的能力与素质也只能成为危害他人与社会的手段。

社会上经常出现的高学历人员、高技术手段犯罪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学会学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增长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需全部知识。

因此,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终身教育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可靠保证.也是受教育者能够不断掌握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立足社会、不被社会淘汰的基本能力。

目前许多下岗职工能够再就业,就是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结果。

三、学会交流。

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时起,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就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都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与其他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能力.与父母的沟通、与同学的相处、与同事的合作、从社会交往中获得信息为自己提供发展机会等等,没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必然会影响个人才能的发挥,无法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无法在社会立足.象天津某大学毕业生考研时找不到考场回家找家长的现象,就是缺乏交流能力的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