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功过是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股文的功过是非
八股文的功过是非
吴立梅
八股文,又称制艺、制义、经义、时文、时艺、四书文、八比文等,以其题目取自四书且规定必须有四组对偶文段组成而得名。

自明初肇始,到1901年8月29日清廷明令废止,作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独特文体,盛行五百余年,并与封建王朝一同走向衰亡。

作为一种文体,能存在数百年,必有其合理性。

但它又不能如律绝词曲那样,直至今日仍有人孜孜以求地探索与创作;一旦废弃便无人问津,以致绝大多数人不知八股文究为何物。

这样看来,其消亡也有其必然性。

然而,百余年来,对这样一种曾深刻影响中国近古历史,深刻影响民族心理的文体,很少有公允的评价。

大多数人往往否认其积极作用,夸大其消极影响。

以致人们印象中,八股文是青面獠牙的怪兽,噬人魂魄的魔鬼,祸国殃民的元凶。

为了澄清疑虑,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书名开列于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现将所得公之同好,或有助于消除对八股文的误解。

要评价对象,必先了解对象。

因此先要搞清楚何谓八股文。

什么叫八股文,还是引用顾炎武的说法吧。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下”,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大学问家就是不简单,二百余字,就将八股文的流变、作法、定
义说得清清楚楚。

但他说“始于成化”有误,应该是始于明初,成熟于成化。

为了直观一点,试以“八股文结构表”说明之。

八股文结构表(正格)
题目
破题(两句,或偶或数,说破题目要义)
承题(四、五散句,承接破题的意思加以阐明)
起讲(七、八至十余句,或偶或数,议论的开始)
入题(一、二至三、四散句,起讲入手之处)
分股(以下八股为正式议论)
——起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
——出题(一、二至三、四散句)
——中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
——过接
——后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
——束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
收结(收束全文)
上表为正格,或称常式。

其变格则六股至十余股不等。

“股”又称“比”,比者,对也。

对者,偶也。

股就是对偶文段之一段。

为加深印象,不妨照搬一篇八股文看看。

该文作者被称为清代八股文第一高手,其所作八股文深受康熙乾隆两帝赞赏,此人即康熙十二年会元状元韩菼。

下文是其代表作,也可认为是明清八股文的典范。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吾与尔有是乎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微示之也。

(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窥,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之分取焉,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竟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起讲)
回乎!人有积平生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
待也。

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情相告也。

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二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
汲于进者蹶,需于进者滞。

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二小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意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矣。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中二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过接)
惟吾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吾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后二股)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飘然解也。

(收结)
文中八股的名称沿用末代探花商衍鎏的说法,与前述结构表或有龃龉。

换成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也未尝不可,叫法不同而已,实质并无二致。

韩菼的八股文被乾隆皇帝赞为“种学绩文,湛深学术,其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实开风气之先,足为艺林楷则”“为昭代第一人”。

从韩文看,题目出自《论语·述而》,破题以十四字点明题义,此处不出现任何人名,以“圣人”代孔子,以“能者”代颜渊。

此处为明破、正破、顺破。

第二段以逆向承接题意,将首段意思补足。

第三段起讲,将题意进一步发挥补充,显全文之纲领。

此段开始模仿孔子口气,阐发儒家思想。

“毕生”三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两句为转合,层次上有一定之规。

起二股每股七句,围绕“吾、尔”两字展开,为“用舍行藏”作铺垫。

出题将“吾、尔、用、舍、行、藏”六字一齐点出。

二小股,每股五句,反复论说“行、藏”。

中二股各十句,抉发题中奥义微旨。

过接承上启下,衔接中后四股。

后二股各八句,着力用实笔将文意肆力写足。

收结四句,前两句是孔子语的束尾,与起讲呼应;后两句为全文收束,与破承题呼应。

八股文的这种写法,滥觞于唐制取士及宋王安石所创之经义。

毛奇龄说:“唐制取士,改汉魏散诗而限以比语,有破题,有承题,有领比、颈比、腹比、后比,而然后以收结之,六韵之首尾即起结也,其中四韵即八比也,然则试文之八比视此矣。

”朱元璋与刘基君臣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深谋远虑,主张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避免诗赋之空疏无用,策论之各抒己见而漫谈无根,对科举考试的程式及文体予以规定。

龚笃清云:“三场之设,凝聚了明太祖朱元璋对培养、选拔人才的无尽苦心。

先以经文来观其穷理之学;次用论、表以观其博古之学;终用策问,以观其时务之学,务期选拔又红又专之人才,用心可谓良苦。


八股文就文体而言,是阐发经义的议论文。

纯粹的议论文不属于文学范畴,只有塑造了形象和意境的议论文才可以归属文学作品。

我们看到八股文大量使用骈偶语段及语言,颇具文学色彩,若有绘形摹声的渲染,惟妙惟肖的刻画,当然应视作文学作品,属于文学作品中的议论性散文。

这种杂糅了古文的章法、骈文的排偶和近体诗的格律,博采各种文体之长的议论性散文,前散后骈,结构谨严,议论层层深入,如果客观地予以评价,确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形式相当优美的说理文体,也是格式化了的最理想的科举文体。

格式化的文体是科举考试能够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的必要条件。

试想,举子成千上万,文章千头万面,文风千差万别,倘无格式化的文体作为筛子,势必歧见迭出,衡文不公,非惟缺乏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亦迁延阅卷时日,有损抡才大典的严肃性,由此将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及统治的稳固。

而八股文体环环相扣,法度森严,非学业精湛且思维谨严的高智商之士难以中选,这就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也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从而相当程度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稳固。

格式化的文体训练其实是一种严密的思维训练,它需要举子正反对比,虚实映衬,上下勾连,反复推敲。

这就培养了多角度多侧面客观辩证分析事物事理的思维方法,为日后从政打下良好基础。

封建时代,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即被授官,给他们转变身份的时间很短,但绝大多数人能很快适应新角色的要求,这与八股文体的严格训练密切相关。

从八股文的内容看,题目出自儒家经典,必须模拟圣哲的口气阐释,解释必须依据程朱传注,举例限于夏商周三代之内。

这就迫使读书人仔细揣摩儒家先贤的思想情感,乃至他们行为语言的习惯,所谓肖其神、气、声、貌。

这样一来,作为统治者最佳选择的儒家思想就潜移默化,深入读书人以至整个民族的骨髓。

八股文在为封建统治者培养选拔大量管理人才的同时,也使儒家的道德标准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成为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从培养选拔人才的效果看,是相当正面的。

明清两朝各延续了270年左右,有些皇帝——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有些皇帝——荒淫腐朽荒诞不经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外有强敌,内有奸佞,但国家机器依然能够正常运转,社会能够维系稳定,这不能不归功于科举制度所遴选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国家面临危机时,这支将儒家伦理纲常融化于自己血液的队伍就起到了力挽狂澜中流砥柱的作用,一大批能臣循吏如于谦、谢迁、张居正、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辈在历史进程中写下了人生的不朽篇章。

从科举选拔的极具代表性的明清两朝205名状元的人生轨迹看,绝大多数德才兼备,立身端方,气节
高尚,留下骂名的仅周延儒、蔡升元、徐郙等寥寥数人。

至于有人以李白那样的大诗人落第为口实攻击科举考试,其实是误解了科举考试的功用。

科举考试是“取士”即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为了培养选拔文学家。

为官理政与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全然迥异的思维方式,这同现在的录用公务员考试与新概念作文大赛存在很大差别有些类似。

八股文在培养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八股取士的过程中,豪门子弟与平民百姓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仅打破阶层的固化,为封建统治阶层补充了新鲜血液,而且使更多的贫寒学子对前途充满了憧憬,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的风气。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固然有其偏颇的一面,但它将读书置于尊崇的地位,对社会的主要导向应该是正面和积极的,由此形成的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自然也是值得肯定的。

八股取士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如前所述,它使儒家的道德标准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毋庸讳言,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八股取士使民族的融合、民族心理的趋同步伐大大加快,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此外,举业与学业相仿,八股与文学共通,八股文对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股文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细致入微,是很好的章法训练。

运用于诗词歌赋、散文戏曲的创作,往往收流转浑融、摇曳多姿之效。

明清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如李东阳、唐寅、李梦阳、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徐渭、王世贞、汤显祖、董其昌、钟惺、谭元春、方苞、袁枚、高鹗、姚鼐、尤侗等都是八股名家。

我们耳熟能详的刘基、方孝孺、解缙、于谦、王鏊、王守仁、张居正、顾宪成、陈子龙、张玉书、林则徐、王先谦、俞樾、吴汝纶、王闿运、樊增祥辈都是顶尖高手。

明清时期的状元如商辂、吴宽、谢迁、伦文叙、顾鼎臣、杨慎、罗洪先、张以诚、文震孟、刘子壮、韩菼、彭定求、吴鸿、汪如洋、石韫玉、陈继昌、陆润庠等也都是个中翘楚。

可以说八股取士之下,名家代出,豪杰云涌,才士彬彬。

但事物一体两面,有其利则必有其弊,八股文的优点和功用中也隐含了它的缺点。

首先是其苛严的程式,虽然有利于选拔人才,但也将许多有才情之士拒之门外。

八股文是高智商者的游戏,即使像归有光那样的八股文大家尚且八试进士而不第,满腹经纶、蹭蹬场屋者则不知有多少。

它使无数读书人埋头举业,由于中选名额限制,多少人皓首穷经、潦倒终生。

一旦功名无望,真个“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次是其思想禁锢,定儒家思想程朱理学于一尊,压制了新思想新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且厚古薄今,眼光只盯着三代程朱,万历以后,当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不断涌入国门之际,从统治集团到下层士庶,就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再次,八股文重社会科学,轻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中也只注重政治学和文史哲,轻视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

遂致选拔的大多数人才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夜郎自大;阻碍科学技术的萌生和应用,忽视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这也相当程度地导致我们这个有着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被动挨打,沦为西方列强的瓜分对象。

另外,由于八股文全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时间一长,资源用尽,题目便截搭拼接,怪题迭现。

而坊间程文墨卷之刻本多如牛毛,遂使读书人弃书不观,空疏无学,只图考试时套用抄袭,以求侥幸。

这样一来,败坏了学风,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延至清末,八股文终因百病丛生、百孔千创而寿终正寝。

作为历史上存在数百年之久并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的八股文,远离我们已经一百多年了。

按理说,时间的距离可以让我们更清醒而客观地认识八股文,公正评价其功过是非,但结果还是有些令人失望。

多数人看来,八股文似乎是世间罪恶的渊薮,国家衰亡的根源。

对这些缺乏辩证分析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加以澄清。

只有研读一定数量的八股文,在了解它的基础上,将它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才有可能对其功过是非作出正确评价。

参考书目
1.《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2006
2.《八股文鉴赏》岳麓书社2006
3.《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97
6.《中国科举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7.《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8.《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9.《中国古代科举百态》东方出版中心1997
10.《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2007
11.《明史》中华书局1975
12.《清史稿》中华书局1975
13.《陔余丛考》中华书局2006
14.《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16.《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2008.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