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朗读有感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如何朗读有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
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

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
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

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

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

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

”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我们班一向不发言的傅敏仪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了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

”我顺势说全班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

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

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
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

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
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

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我在教学第27课《清澈的湖水》时,其中当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惊喜地看到有许多小鱼在游,看到小鱼为她表演,她很高兴。

课文句子是“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

”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小鱼很多,却没有读出当时小洁惊喜的语气。

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小洁看到这么多小鱼,不由地发出了“哟”的声音,你平时惊喜时,又会怎样说呢?学生纷纷想到平时自己惊喜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啊”“哇”“呀”“咦”等等,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惊喜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

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四、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

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

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课文《清澈的湖水》描写湖水清澈、湖水的美丽主要体现在文中“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学生知道这句写出了湖水的美,却不能读出美的感情。

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读完后,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

”学生学着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赞美湖水清澈的感情就读出来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入情入境的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体会。

总之,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应因文而异。

【篇二】如何朗读有感情朗读要有感情
朗读要有感情
晨曦
小时候,邻居见我上学,总爱明知故问“你去干啥?”我也爽快“读书!”现在扪心自问到校后,我们真的读书了吗?没有,一到教室,我们就读生字,边念边用手在石桌上比画,为的是下午听写不挨棍子,至于读书没有,读懂没有都不用管,因为老师自然会用满堂满堂的时间来讲。

现在回想起来,老师讲了些什么呢?我的记忆好象一片空白,而清楚记得的只有自己似曾读懂几首古诗。

小时的老师讲的可谓头头是道,为什么现在没啥印象呢?现在想想,便有了如下认识书不是“讲懂”的,而是“读懂”的,这正印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所以现在我们应该读百遍书——多读书,更何况现在我国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为体现文化素质之一的读书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方面。

在跟踪调查中不难发现在小学能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到了初中及至社会。

口才往往也独领风骚。

而“口才、美元、电脑”是西方人士确认的三大战略武器。

纪晓岚——铁齿铜牙——烟袋才子,可谓童叟皆知。

他虽然没有金戈铁马,角逐沙场,但仍为大清帝国的吏治,整顿《四库全书》,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总理——周铁嘴的外交深厚,可说家喻户晓。

他尽管不像诸葛亮“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年”,但也曾在万隆会议上“舌战群儒”,为中国乃至世界和平迎来了希望与转机。

因此本人认为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口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现阶段,农村学生留守现在严重,隔代教育导致中高年级学生与祖辈没啥
共同语言,作业完成后就把兴趣爱好转移到看电视上或围观别人打麻将;城市一部分学生爱上网、爱听CD、爱看VCD、欣赏MP3,同样地忽略了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培养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势在必行。

那怎样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呢?
首先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中。

至于怎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要因人而异,各师各教。

但大致如下
1、激发学生自信心,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笨。

2、播放与朗读有关的磁带,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50篇朗读作品,学生可以从听中认识到别人的语调语气,能把作品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传给听众,多么美好啊。

3、观赏朗颂比赛方面的影碟。

朗诵是朗读的发展,朗诵比赛是朗诵的精华。

观看经典性朗诵比赛使学生从中悟道原来朗诵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

4、师生互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层次不一,教师有意识先选朗读一般的学生朗读,再抽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最后老师范读。

这样学生自会有所比
较读得好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更能吸引人,打动人。

其次,教给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常识。

1、让学生坚持通读并读通。

如何朗读有感情
学生只有通读,才能形成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也才能把握全文总的基调。

学生通读全文,是为了扫除文字的障碍,为有感情朗读打造康庄大道。

2、教会学生节奏与停顿。

节奏与停顿好象与字音字意无关,但掌握的不好,直接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语九册第11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当初我抽张玉松来读,他就读成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又如“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罗伟同学把它读成了“外
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同一句子,节奏断错,句意无法理解。

可见节奏与停顿直接关系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我们必须把握好节奏与停顿。

另外,标点的停顿,假如顿号半拍,那么逗号一拍,句号、叹号、问号、破折号以及省略号两拍,段与段之间三拍。

3、教会学生读出相应的语速。

所谓语速,就是读得快与慢,一篇文章总不能用一种语速读吧一个劲儿的速读,读的人换不过气来,听的人换不过耳;一个味儿的慢条斯理,听者又容易打瞌睡。

所以都市要讲究恰当的语速,语速把握得好,有利于把握句意。

如“这山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小语十一册第2课《林海》)。

“横”与“顺”意思相反,其间应读快点儿,“高”与“矮”以及“长”与“短”也应当如此。

假如“横着的”与“顺着的”间隔一拍,那么“||”的位置就间隔两拍。

又如“多少中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深”与“浅”、“明”与“暗”读快些,而“深浅”与“明暗”之间则读慢些。

这样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的读,让读者不累,听者不忙,读者及听者才有机会在读听之时理解句意。

4、教会学生读出高音。

就汉字的声调而言,阴平为高音,就音量而言,分贝高就是高音,而有感情的朗读是两种高音的统一。

因为激情澎湃时,高音会情不自禁的涌出。

具体场合大致如下如“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这是高喊口号,一呼百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是全国人民渴望了几十年、奋斗了几十年的成果,如今实现了,在宣布时岂有不响彻云霄的道理;再如朗声大笑、开怀大笑“哈哈哈哈!”还有号召“让地球更好的造福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还有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太容易破碎了!”另外表达志愿“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5、教会学生读出重音。

本人认为重音沉重,有强调与突出的作用,加上社会俗成因素,决定了重音多用于生气与愤怒、责问与命令、否定与不满、讥讽与嘲笑如果读出了这些重音,自然就读出了感情。

如“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又如“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

”再如命令“出去!”还有责问与不满“岂有此理!”
6、在学生学会以上五点常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读出语感。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情感、情趣与态度。

例如,读《开国大典》,就要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

这样,当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情不自禁的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又如读《林海》时,就要想象自己与作者同游林海,当看到落叶松的海洋、白桦的银裙、又美又多的野花时,我们简直着迷了,禁不住赞叹“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为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样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自然情溢于表。

综上所述,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所以,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读书能力,对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口才及有帮助,对学生而言,终身受益。

【篇三】如何朗读有感情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方法
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方法
一、“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入境”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二、用自己的方式朗读。

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套,要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

三、可适当的根据文章加入一些动作,其实只要你进入文章加动作就很自然了
四、不要通篇一个声调,要有适当的扬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

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

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

”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

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

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

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
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

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

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

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

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
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

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

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

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B>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B>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

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

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
关系。

;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

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

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

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

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B>
(二)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

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

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