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含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习》含练习
《孔孟论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生字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ǎnɡdà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词语积累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

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
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

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

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

③冒险侥幸。

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

比喻装出一副
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
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

口中含
牲血表示忠诚。

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4.语句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
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
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
废井。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
何其血之流杵也?
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5.古文翻译方法
(1)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翻译方法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6.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
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
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
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
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
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

笔名柏杨。

1920年
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
北大学。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
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四)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三、教师建议
《孔孟论学习》这一课所引的孔子的语录,有两个特点。

第一,都很精粹警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的
色彩。

虽然有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但也可以成为独立
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地引用。

第二,语录虽然
是片断的,但是相互间有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
深刻的联系。

实际上有一定的系统性。

把它联系起来,
就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一)文章为什么要采用“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这样极端用语式的语言表达?类似的词句还有哪些?这是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痛快淋漓,使读者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
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类似的词句有恶客、悲剧、潸然
泪下、呼天天不应、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等等。


见练习一解答。

(二)该文时而穿插使用文言词语,时而又使用通俗口语,还不时出现“柏杨先生”,这样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怎样
的效果?“不伦不类”的语言运用,给人谐趣、新异、洒
脱自如的感觉。

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举例说说本文自我调侃、自我贬低写法(把书主和自己写得很倒霉,似乎很不占理、处境很无奈很可怜、要书的做法很不得体等等)的好处。

通过贬损自己显示对方的无理、可气,读者又有顿悟的乐趣,这是幽默风趣的写法。

可以词句品味·积累中的例句为例。

详见练习三解答。

四、课文讲解
《孔孟论学习》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
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
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
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
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
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孟认为,学习必
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

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
所以感到喜悦。

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
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
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
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
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
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
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
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


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
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

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

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
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
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
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
善诱”的师长。

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

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

课文中“弈
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

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


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

善于论辩,是孟子的
特点。

《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
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

孟子的寓言,则多
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
为十方面。

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

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

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
六则。

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

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

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
逻辑性强。

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
作为其论据。

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


议论方式也是两种。

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
层层推进特别明显。

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
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

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题说:通“悦”,高兴,愉快。

2.罔:迷惑。

殆:
疑惑。

3.知,通“智”,聪明。

4.商讨,交谈。

5.技艺,
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