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1882年,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止”。

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2.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
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
3.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4. 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中国风”的出现( )
①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②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
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6.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成合身适体。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
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
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
7.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8.某一时期江苏省发行的侨汇券(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赡家费。

侨汇券汇聚了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

),持券者可在专门商店或柜台购买到指定数量的商品。

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
A.侨汇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B.我国的物资供应相对匮乏
C.各种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D.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10.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

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11.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12.(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大众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13.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

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自行车制造水平高于汽车的制造水平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14.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

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

……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

”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 )
A.谋求义利兼顾B.追求商业利益
C.关注时局政治 D.开辟谋利途径
15.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16.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7.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

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 )
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
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
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
18.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
始进入我国民间。

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

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
19.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下表信息表明( )
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A.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完全的新闻自由制度
B.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D.中国知识界普遍欢迎日本的近代化模式
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广播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21.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

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

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

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四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

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尹宝云教授在《现代化的通病》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国家里,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事例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3.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必将越来越频繁,这对于各国本土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内地简表(部分)
材料二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弊端,并希望以新的文化形态完善和改变自身的传统。

自鸦片战争以来,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声、光、电、化、数等物质文明成果和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人性解放论、民主主义、进化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精神文明成果先后涌入中国,促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汇撞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文化现象传入中国并首先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落脚的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以新的文化形态完善和改变自身的传统”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C。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电灯从不接受到接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题目并无表明,B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止”的信息。

2.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在服饰上新旧并存,材料不涉及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可知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冲突加剧,故B项错误;仅从服饰看不出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可知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

3.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中国的妇女由受礼教的影响“不令轻见男子之面”,到逐渐走出深闺,在路上和茶轩酒肆中于他人交流,这一变化说明了ABC选项,社会风气的改变有一个过程,因此D项不对。

4. 解析:选B分析各选项,第①项较容易排除,当代中国并未盛行复古思潮。

本题选②③
④项,“中国风”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

5.解析:选B 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思想上逐步接受的过程,与材料中“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相符,故B项正确;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材料中“上海市民”不符,故C项错误;电灯、自来水没有变,变的是人的思想,故D项错误。

6.解析:选A 中国的旗袍的变化直接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故A项正确;审美观发生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新潮女性日益增多是旗袍变化的结果,故C项错误;裁剪和工艺的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7.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故A项正确;在材料中,女子学校的专业设置,并未提及守旧势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部分女子学校的个例,就说妇女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这是不准确的,故C 项错误;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8.解析:选 B 根据材料中“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赡家费。

侨汇券汇聚了
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因此侨汇不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1998年”及侨汇券的主要作用可以得出当时我国物资供应不够充足,故B项正确;侨汇券汇聚了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并不是各种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故C项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因而这一时期不是单一的机会经济体制,故D 项错误。

9.解析:选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故A项正确;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的改革开放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遭遇挫折后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故D项错误。

10.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认识。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景,有轨电车熟于心市交通工具,它的推广得到广告的促进,因此准确反映的应该是C。

11.解析:选B 从“风气固判然两截”可知城乡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不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故A项错误;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于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B项正确;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故C项错误;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D项错误。

12.解析:选B 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可以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大众所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不能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故D项错误。

13.解析:选D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时间观念大大提高,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自行车便捷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自行车与汽车制造的比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环保、生活理念转变而引发的自行车出行,故D项正确。

14.解析:选A 材料中“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表明义利兼顾,故A项正确;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自
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时局政治,与题中“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不符,故D项错误。

15.解析:选A 据材料“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结合1896~1898年这一时间,正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16.解析:选B 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论性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17.解析:选C 延安电影发展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但不等于说延安电影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故A项错误;延安电影主要是记录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事迹,故B项错误;“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可知延安电影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自主研发的产物缺乏历史依据,故D项错误。

18.解析:选B 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放映电影可知当时上海的人们思想较为开放,能接受新兴的娱乐方式;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可知有封建保守内容,故B项正确。

从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旧的风俗习惯受到一定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故D项错误。

19.解析:选C 表格材料展示出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主要属于民办,而且国内主要刊行地区是在上海,可知这一时期上海的近代化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A、B、D 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20.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电话最
早在中国出现是在1882年传入中国,无线电广播是在1923年在中国出现,电影是在1896年在中国出现。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妇女地位变化。

(1)从材料一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

材料反映了男尊女卑思想。

(2)材料中“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反映了近代英国男女平等。

联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进步的推动、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

(3)材料信息反映了妇女在社会中的活动。

从民国初年以来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入手分析“原因”。

(4)材料反映了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5)属于开放性试题。

结合时代进步、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等回答。

答案: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2)观念:自由;平等;法治。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3)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答“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

(4)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5)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22.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首先要表明观点,赞成尹教授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论述,注意表述中要做到史论结合,最后用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回扣观点即可。

答案:
示例:赞成尹教授的观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

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等。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等。

社会生活:不缠足运动、剪辫运动等。

(从三个方面举例)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上从专制独裁逐步走向民主法治,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走向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从愚昧迷信逐步走向科学化、大众化。

2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1)问要结合材料时间是在19世纪末,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传入中国,二是首先在广州和上海。

所以回答时要注意。

一是中西交流的频繁,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一是广州、上海位于沿海沿江接触西方文明早。

(2)“以新的文化形态完善和改变自身的传统”要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19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这些城市属于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早接受西方先进文明。

(2)在西方民主思想的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西方先进科技促进了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文化的传入,促使人们开眼看世界,放弃闭关锁国的陈腐观念;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也逐渐被近代生活方式所代替。

(任意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