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150分
请用2B铅笔将1-9题,第15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试卷综析】
本套试题作为高三年级入学考试试题有下列特色:
1.考查全面:
除了考字音、字形、字义、词语运用、句子的衔接、诗歌赏析、文言文翻译外,还考查了默写及现代文阅读等技巧性较强的试题。

全卷90%以上的内容侧重考查能力,比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利于全面准确的评价高二语文教学情况。

2.注重积累:
选择题中有3道题,侧重文言阅读中的实词和文言翻译、词语运用的考察,14题的名篇名句的补写,都体现了对知识积累的要求,突出考查这方面的能力。

3.突出实践:
语文是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本试卷突出了这一特点。

文言文阅读主观题占的比例较大,共有47分。

4.试题设计具有人文性,作文““另类生存”状态”,比较贴合实际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有话说,有理发,有体验,有经历,且选文材料也给了学生生活的教育。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27分)
一、(12分,第小题3分)
【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机械(jiè) 委蛇(yí) 擎天柱(qíng) 数见不鲜(xiān)
B.整饬(chì) 噱头(xué) 档案袋(dàng) 浑水摸鱼(hún)
C.症结(zhēng) 颤悠(chàn) 弦乐器(xuán) 按捺不住(nà)
D.悚然(sǒng) 累及(lěi) 便笺条(jiān) 藏头露尾(lòu)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读准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别和记忆)。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项机械xiè,C项弦xián乐器,D项藏头露lù尾。

【思路点拨】①学习多音字时,一定要把字音和它所组成的词语结合起来去认识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无误。

②有些多音字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注意总结。

③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个击破。

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晋升歉收指手画脚攻城略地
B.切蹉厮杀不胫而走黄粱一梦
C.煊赫青睐脱颍而出老生常谈
D.简练气概纷至踏来融会贯通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B项切蹉——切磋,C项脱颍而出——脱颖而出,D 项纷至踏来——纷至沓来。

【思路点拨】正确书写汉字的方法:①读准字音。

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将其写成了错别字。

②分析字形。

对形似的字可通过区分形旁来识记。

③弄清词语的含义。

即通过对词语意思的分析,进而判断该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

【题文】D0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航天战略蓝图:2010年前,实现登月,既而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B.针对车险理赔难的问题,某保险公司表示,他们将运用3G通讯技术辅助完成现场查勘工作,通过简洁的理赔流程来最大程度地方便客户。

C.对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减少的现象,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传承鲁迅精神的重任不全
在教科书上,其精神实质也不会因某些作品的隐退而消失。

D.《中国好声音》一反有些选秀节目“泛娱乐化”的特点,以“好声音”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A项既而:不久。

此处可用“继而”。

B项简洁:(说话、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此处可用“简捷”。

C项杞人忧天: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D项溢美之词:过分夸赞的言语,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必须做到:(1)要切实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诗文,是根据这些故事或古诗文的内容掐头去尾抽象概括出来的精髓,它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

对这关成语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

(2)要切实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要肢解成语含义。

成语为固定短语,在结构上已凝固成形,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其意义构成并非简单相加,更不能胡乱、随意地理解。

我们应该根据其结构特征来理解掌握。

(3)要切实把握成语的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

作为固定短语的成语,有一些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它们只此非彼、只能用于适合它的范围。

运用时必须遵循这些限制,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4)要切实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

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已著上鲜明的感情色彩,只有注意它与全句内容的和谐一致,才能准备地表情达意。

否则,褒贬不分,或者褒词贬用、贬词褒用都是会影响意义的表达。

(5)要切实把握成语语义的大小程度,不要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的适用范围有大有小,其蕴含的意义也有轻重的程度之别,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做恰当的选择,小词大用或大词小用都是不妥的。

【题文】E0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加大治理整顿医药市场的力度,狠刹药品购销活动中的回扣风。

C.“美丽中国”大型图片展在莫斯科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意在让俄罗斯观众通过图片切实感受中国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的无穷魅力。

D.政府借助法律的力量,发挥更为积极的协调和组织功效,让参与读书活动成为公民的精
神自觉,最终将读书等文化活动引向纵深,让“书香中国”活动得到全面落实。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表现”不能与“成长故事”搭配。

B 项成分残缺,应为“针对……的现象”。

C项不合逻辑,种属关系不当,“人文景观”不能同“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并列。

【思路点拨】病句题解题技巧(1)找并列(一般用“和”“以及”“及”“与”等连接)①检查:a.这几个概念是否相互包容;b.各项能否与前后相关成分搭配。

②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可以考虑:a.语序是否不当或;b.是否产生歧义。

(2)找介词①介词开头的句子,要检查句子是否缺主语。

②“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③句子有“关于”、“对于”、“对”,考虑是否混淆了三个词的用法。

(3)看否定①正反连用的词:句子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要检查人一面或两面的搭配问题。

②“否定”词: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

(4)看关联词①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③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

(5)看谓语①“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规律:谓语是“是”等词时,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

②句子谓语是“避免”“预防”、“防止”、“忌”、“仿造”等词时,可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看代词(可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6)看数量词①句子中有数量词或数量词加名词“的”、“和”、“或”,要检查a是否搭配不当b语序失当或歧义。

②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注意搭配不当。

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类词语往往同百分数或分数相搭配。

如减少了三分之二,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缩小了三个百分点等。

③和集体概念的名词在一起时,考虑是否搭配。

看谦敬词(要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题文】二.(9分,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

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

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 ”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
意。

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

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

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

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

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

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

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B.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B项“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不合文意,原文为“……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C项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而非像清教徒那样“追求真理”。

D项不合文意,原文中说“这个特点……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这个特点”指的是“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是要联系语境。

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

②是要画出要点。

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画出相关的有效信息。

③是要筛选领悟。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论述了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的特征,第②段论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文章最后指出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一句概括错误,应为“阐述了只要追溯到伦理准则的基本前提,就会让人感到满意”。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的表述不合文意,原文为“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三.(6分,每题3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
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
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有以盖之矣盖:蒙蔽
B.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背:背靠
C.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烈:功绩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哀叹,伤痛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背:远离。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

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发之白者,日以反黑险以远,则至者少
D.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且适南冥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B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为连词,表目标。

C项第一个“以”相当于“而”,表修饰;第二个“以”,表并列。

D项第一个“且”为副词,译为“并且”;第二个“且”为副词,译为“将”。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代入检验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4.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5.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5分)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分在胸中斗争,选取和舍弃的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常常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常常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放纵情志,尽情游玩。

解析:(1)大意3分,落实“中”“交”各1分;
(2) 大意3分,落实“因”“相与”各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1.作者在超然台上纵情游玩之余,怀念隐君子,仰慕功臣的业绩,为良将鸣不平,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作者在超然台上怀念隐君子,仰慕功臣的业绩,为良将鸣不平。

表现了作者想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2分)暗含了仕途失意之悲。

(1分)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

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有可使人快乐的,不一定得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从它的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了彩绘墙壁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