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调查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分)
A.筵.席/垂涎.三尺讴.歌/呕.心沥血裨.将/俾.众周知
B.创.伤/疮.痍满目谥.号/溢.于言表挟.制/汗流浃.背
C.逡.巡/怙恶不悛.毗.邻/蚍.蜉撼树荒谬./未雨绸缪.
D.编辑./开门揖.盗赡.养/高瞻.远瞩占据./倨.傲不逊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
..的一组是(▲)(3分)
A.提炼一如既往义愤填膺蜂涌而至
B.通碟绵里藏针一蹴而就完璧归赵
C.妨碍声名雀起斑驳陆离枉费心机
D.脉搏变本加厉残羹冷炙平心而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人可以抛舍很多,但决不可抛舍养育自己的土地,失去了对它的,便失去了精神的家园。
(2)事情扑朔迷离,一时间难以快速决断。
处理,恐失公允。
(3)服装鞋帽的尺码型号如何确定?这些与日常生活的设计,都有赖于人类工效学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
(4)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位老人跌倒,周围众多的路人去搀扶、去问候;一个小偷行窃,车内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去呵斥、去阻止。
A.眷恋仓促休戚相关不约而同
B.眷顾急促息息相关不谋而合
C.眷恋仓促息息相关不约而同
D.眷顾急促休戚相关不谋而合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分)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xx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干旱、地震等各类灾害均有发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C.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D.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弘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雄踞阿里700年的古格王国,就建在土林环绕的札达盆地中央。
从任何一条通道进入札达,都要先经过土林。
我们翻越阿伊拉山,下到巴尔沟土
林,。
①连绵的群山状如列队的士兵
②于是这些土质山峰都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秩序感
③如同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电影特技场景中
④大地似乎想从大刀阔斧的造山运动中慢下来
⑤一旁孑然而立的山头则是威严的将军
⑥开始了层层叠叠的缓缓堆积
A. ④①⑤③⑥②
B. ③①⑤④②⑥
C. ③④⑥②①⑤
D. ④②
⑥①⑤③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也。
性至孝,善候父母颜色,问起居,躬饮食寒暖之节。
其师林公宽勉应乡贡。
既入院,门卒有儒士衣索挟书者,乃叹曰:“是岂士所以
致身之意邪?”遂趋出,不复就试。
隐居教授,资弟子束修
..以为养。
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
少多病,其亲忧之,后每读书至《论语》“父母惟其疾之忧”,则必废书而泣。
奉其兄训尤极友爱,训字师敬,尝为盐运司史,以廉能称。
常熟东始人范某,延君与居,教其子。
家东始者十年,弟子信从益众。
及范君没,而所教之子亦卒,因还吴城。
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
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
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
..曰:“吾与子翼约,其可食言乎?”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
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文章非古道不苟作。
至正丙申,师敬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谒告还吴。
适外兵薄.城甚急,俄闻城陷,即呼其妻并与君诀曰:“吾虽位卑,尝为主臣,义不可辱,吾不可出。
弟处士耳,宜往避。
”语讫,即拔佩刀欲自刺,家人抱止,方共譬解。
兵入,胁使拜不屈,遂刃其胸,君翼.蔽之,乞以身代。
众以君儒冠,掖之于门,复求入,见其兄已殪,伏尸号恸,因并见害,悉投于河。
而广陵成元章素善君,募人求其尸,得于筱桥下,兄弟犹相倚立水中,若抱持然,人咸以为异。
而求其所著书,皆散失。
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节选自《稗史集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资弟子束修
..以为养束修: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礼物
B.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
..曰瞿然:吃惊的样子
C.适外兵薄.城甚急薄:迫近
D.君翼.蔽之翼:翅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则必废书而.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廉能称洎牧以.谗诛
C.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蚓无爪牙之.利
D.其.可食言乎?于其.身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陈谦是一个至孝之人,无论双亲在世还是去世,他都谨遵为人子之孝道。
B.常熟东始一个姓范的人,在陈谦的家里住了十年,陈谦教范氏的儿子读书。
C.陈谦是一个注重承诺的人,他曾经答应帮助孙子翼,一定坚持兑现承诺。
D.陈谦与兄长陈训极为友爱,死后依然互相抱持,令世人感到惊异。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
(3分)
②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
(4分)
10.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谦“至孝”的两个
..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0分)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扰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⑶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⑷,。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⑸,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⑹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
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
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
在大海的咆哮声中,有五个小孩在挂着白蚊帐的床上熟睡。
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
现在还没有回来。
冉娜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冉娜更担心了。
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渔。
他们从早忙到晚,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
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
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够吃;下饭的只有鱼。
“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
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
“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
冉娜点着提灯,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
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西玛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
“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
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
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
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
冉娜又敲了敲门。
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西玛!”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
门开了,冉娜提着灯,走进了屋。
冉娜发现西玛已经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
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西玛已经咽气了,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
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
而就在死者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葱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显然,母亲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
他们呼吸的均匀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
她激动得脸色发白,似乎心里正受到巨大的折磨。
“他会说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
他回来了!不是!……哎,他怎么还不回来呢?”
门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
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
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糟糕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被剐破了。
真是太糟糕了!……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
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
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的脸陡然变得苍白,断断续续地说,“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补船帆……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
我真为你担心。
”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邻居西玛死了。
”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
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刚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
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
快去抱他们吧!”
可是,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
”再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13.文中划线处是一段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6分)
14.丈夫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5.作者以“穷苦人”为题,你认为匠心何在?(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l6—18题。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鲁迅
①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
②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
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
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③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①,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
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④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
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
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争“放诸四夷”②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
⑤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
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爱翻译的缘故。
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
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
(选自《热风》,有删改)【注】①“嗜痂之癖”:病态的、反常的嗜好。
②“放诸四夷”:放逐到边远的地方。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6分)
17.请概括第③段中“滥用了批评”的几种表现。
(6分)
18.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
(6分)
七、作文(70分)
幸福无处不在。
读书是幸福,思考是幸福;牵挂是幸福,欢聚是幸福;收获是幸福,付出是幸福……幸福是一把无形的尺,丈量着我们生命的丰富和尊严。
请以“幸福的感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品尝生活的幸福、精神的富足。
xx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初调查测试
语文答题纸 xx.9.7
二、文言文阅读
9.⑴
⑵
10.
三、古诗词鉴赏
11.⑴
⑵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1)
(2)
(3)
(4)
(5)(6)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13.
14.
15.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16.
17.
18.
参考答案
1.A(B.“创”与“疮”音同;C.“毗”与“蚍”音同;D.“据”与“倨”音同。
)
2.D(A.蜂拥而至 B.通牒 C.声名鹊起)
3.C(眷恋:对某人或某物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
眷顾:眷念,思念,对
象多指人。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急促:快而
短促。
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多作状语。
不谋而合:事先
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多作谓语。
)
4.B(A.结构混乱,删去“所组成”;C.成分残缺,在“信息技术”后补上“的冲击”;D.不合逻辑,删去“要克服”。
)
5.C
6.D.名词做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7.B(以:介词,表原因)
8.B(是陈谦在范的家里住了十年)
9.①起初,他的父亲病重想吃鳜鱼,于是他就买了鱼,送给父亲。
(“因”1分,“市”1分,全句大意1分。
)
②陈谦当即带着钱到京口,看望子翼,替他完成了嫁女儿的事情。
(“诣”1分,“访”1分,“毕”1分,全句大意1分。
)
10.①善候父母颜色,问起居,躬饮食寒暖之节;②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③每读书至《论语》“父母惟其疾之忧”,则必废书而泣。
(找出一个给1分,找出两个给3分)。
【参考译文】
陈谦字子平,平江人。
他为人十分孝顺,善于观察父母的脸色,问候饮食起居,并亲自过问父母的饮食冷暖这些事项。
他的老师林公宽勉励他参加科举考试,他进入考场之后,看见有穿着儒生衣服的门生向怀藏书籍的人求取,于是叹息道:“这怎么是读书人用来求取才德的途径呢?”于是急忙出去,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陈谦隐居起来教人读书,凭借弟子的学费来供养生活。
等到父母去世,他的住所以及葬礼祭祀都遵循礼制规范,起初,他的父亲病重想吃鳜鱼,于是他买来鳜鱼给父亲吃,后来父亲去世,他终身不忍心再吃鳜鱼。
陈谦年少时多病,他的双亲为此很忧虑,后来他每次读书读到《论语》中“父母惟其疾之忧”一句时,一定停下来哭泣。
他侍奉兄长陈训极其友爱,陈训字师敬,曾经做盐运司史一职,因廉洁有才能而著称。
常熟东始人范某,请你到东始居住,教导他的儿子。
在东始居住了十年,弟子和相信跟随他的人更多了。
等到范某死了,你所教的范某的儿子也死了,就回到了吴城。
京口有个和孙子翼友好的士人,与你也交好,可是家里十分贫困,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却不能出嫁,你曾经答应给予资助。
等到听说子翼病重,吃惊地说:“我和子翼有约定,难道可以食言吗?”立即带着费用到京口去探望子翼,替他办完女儿的婚事。
在读书方面陈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太极皇极这些学说,文章则不是古风不随便乱写。
到了正丙申年,兄长师敬担任江浙行中书省照磨,告假回吴城。
恰逢敌兵迫近吴城,情况十分紧急,不久听说吴城被攻陷,师敬赶紧叫来妻子和你诀别道:“我虽然地位卑微,但是曾为人臣,应坚守义节不受侮辱,我不可以出去。
但弟弟你是一隐居不仕之人,应该去避一避。
”说完,就拔出佩刀想自杀,家人抱着阻止他,正在一起劝说,敌兵进入,威胁让他跪拜他不肯屈服,于是刺向他的胸膛,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兄长,请求用自己替代兄长去死。
众人因为你是一介书生,把你拖到门外,你又请求进来,看见兄长已死,趴在尸体上号哭,于是一起被杀害,全部扔到河里。
广陵人成元章向来与你友善,找人寻找尸体,在筱桥下得到了,兄弟二人还互相倚靠着站在水中,好像抱着的样子,人们都认为很奇异。
寻找他所写得文章,都已经散失不见了。
你曾经和我讲《易》,所以我很了解你,当时我住在城东,濒临危险数次,所幸免除一死,而你最后以身跟随兄长而遭遇祸患,这真是命啊!
11. (1) “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1分),是作者奔波劳累的形象写照(1分)。
“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寂寥的景象(1分),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1分)。
(2)主要表现了作者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
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1分)。
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累、黄尘满面,秋
日仍然无法归去的迷茫(2分)。
尾联以友人的“应笑”更显无奈(1分)。
【作品赏析】
首联,诗人写自己多年来依旧难以实现心中理想,表现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苦闷。
颔联,表现出诗人没有功成名就,却仍要奔波的无奈之情。
颈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天地如此广阔而我却如此渺小。
诗人夸大天地境界,以巨大的悲凉之景反衬自己的渺小孤单。
在夸大的环境之下犹显自己渺小这表达诗人因前途渺茫而悲叹愁苦的心情。
尾联,诗人写自己客居他乡,体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2.略
13.这段话写冉娜同情孤儿寡母的艰难处境,决定前去探望,表现她的善良和热心。
(3分)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收养两个孩子的举动作了铺垫。
(3分)
14.冉娜担心丈夫会因为自己收养两个孩子而责打自己,但丈夫却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的确是意料之外的。
(3分)“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说明他是一个勤劳、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人,所以,他主动提出收养孩子,是在情理之中的。
(3分)
15.①“穷苦人”点明了小说人物的身份特点,文中写了冉娜和西玛两个家庭极度穷苦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穷人深切的同情。
(2分)②以“穷苦人”为题,写“穷苦人”的故事,重点却不是表现“穷苦”,而是穷苦人淳朴善良、热心助人、勇于担当的美好品德,在强烈的反差中,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生活贫困但品德高尚的由衷赞美,(2分)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对自身所属的贵族阶层的鄙弃。
(2分)
16.首先指出批评家业已出现并快速增多的现象;然后提出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的优缺点;(亦可分为两点——“接着肯定某些批评家怀有宽容态度的好意批评;
然后批评某些批评家非正确的批评方法”)最后集中表明对批评家的希望。
(评分建议:每点2分;若第二部分分为两点,此两点各l分。
)
17.套用西方陈旧的理论,照搬他人呆板的观点,固守中国非文艺批评的方法。
(评分建议:每点2分。
)
18.对文艺有着“热烈的好感”;深谙并掌握各种批评理论;踏实了解作者,并多读所批评的文本;以宽容态度,就事论事。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6分。
)
29933 74ED 瓭29486 732E 献€25552 63D0 提U28231 6E47 湇p37523 9293 銓Q
36184 8D58 赘Cs31272 7A28 稨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