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英模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的英模故事
东莞自是英雄地,东莞英雄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11月15日,在东莞文化馆一楼的展厅里,两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大众面前,有的游客纷纷驻足讨论,有人则一头扎进他们的感人事迹里,也把时间拉回了那段峥嵘岁月。
1932年,东莞虎门人蒋光鼐时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十九路军总指挥,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率部英勇抵抗日军侵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1年9月,东莞厚街人王作尧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科,抗日战争时期,率队开辟东江杭日根据地,领导的东江纵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这是东莞英雄人物事迹展蒋光鼐、王作尧篇展厅为我们讲述的故事。
本次展览将通过文献、图像、影像、美术作品多种方式再现蒋光鼐领导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与王作尧领导的东江纵队抗击日军的光辉历程。
在日军大举侵华的灾难面前,蒋光鼐、王作尧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率军在前线与敌后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可歌可泣。
据了解,东莞英雄人物事迹展蒋光鼐、王作尧篇,是东莞英雄人物事迹系列展览中的一部分,“总述篇”、“袁崇焕篇”已于9月至11月间顺利举办。
本次展览受到了市民的热烈反响,好多市民纷纷从各镇街专门赶来观看,在参观的游客中也不乏港澳同胞。
东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涌现了诸多在区域、乃至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们中,小者锄强扶弱,保一方之安宁,大则擎一国之大厦,以一人之身而系国家之重。
东莞自是英雄地
熊飞 / 奋勇的抗元英雄
熊飞(?-1276),南宋东莞峡口榴花村人,有武略,善骑射。
东莞铜岭,熊飞与元将姚文虎交战地
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春,愤于外族压迫,国破家亡,熊飞在岳父李用等人支持下,广结东莞各方义士,以布衣身份起兵勤王抗元。
时文天祥经略江西,熊飞欲往投,被元将黄世雄所阻困,兵溃,从水路遁返东莞。
后端宗遣赵溍为广东制置使,熊飞举兵响应。
元将黄世雄、梁雄飞入莞城,遣姚文虎领兵攻击熊飞,姚文虎焚熊飞旧居,熊与姚大战于铜岭,斩姚文虎。
黄世雄、梁雄飞等退兵。
同年六七月间,熊飞与新会令曾逢龙会师于广州,诛元通判李性道,并迎制置使赵溍入驻广州。
未久,熊与曾又进克韶州。
元将吕师夔、张荣实率兵南下梅岭,赵溍命熊飞、夏正炎为将,与曾逢龙、刘自立领兵北上御元军于南雄。
十月,在大庾岭被吕师夔统军打败,曾逢龙阵亡,熊飞退保韶州。
十一月十四日,元兵抵韶围城,熊飞夜出劫营不胜,夏正炎中箭死。
熊飞日夜督兵登墙守城,二十一日刘自立开城门降元叛宋,元军蜂涌入城,熊飞所部与元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于兵溃之际投水自溺而死。
何真 / 明代岭南先贤第一人
何真(1322-1388),字邦佐,号罗山,元末明初东莞茶山圆头山何屋人。
八岁丧父,受母叶氏严格教育,自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
《何真传》,(清)嘉庆《东莞县志》卷二十七
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河源县务副使,后转为淡水盐场管勾。
时中原兵荒马乱,波及岭南,何真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东莞人王成、陈仲玉各据一方,何真率兵生擒陈仲玉,又带兵攻打惠州,驱逐元朝叛将黄常,杀王仲刚。
何真占惠、循二州,以功授惠州府判。
不久,升为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南海邵宗愚攻陷广州,大肆焚掠。
何真率军收复广州,被提拔为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
后又擒王成,平定叛将马丑寒之乱,击败邵宗愚,再次收复广州,以功授荣禄大夫。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明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
廖永忠至福州,致书何真,劝其归顺。
何真知元朝大势已去,便复书廖永忠,表示归顺之意。
三月,廖永忠师至潮州。
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门,呈上关防印信,表列郡县户口及兵马钱粮,以示归降明朝,得到明太祖赐诏书褒奖,授中奉大夫,又提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参政。
之后,何真曾任山东行省参政、四川布政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湖广布政使等职。
元勋旧址何真为官,颇有政声,政令风行,时人不敢妄犯。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封何真为东莞伯,食禄一千五百石,禄及后世,给予铁制符券以作凭证。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何真去世。
明太祖亲为文祭悼,命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复赠侯爵,谥“忠靖”。
罗亨信 / 督镇西北边陲的明代重臣
罗亨信(1377-1457),字用实,明代东莞篁村人。
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后又升为吏科右给事中,39岁时被贬交趾为吏九年。
洪熙元年(1425年),仁忠召为御史,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查核通州仓库,诛杀数名狡诈奸徒。
正统二年(1437年),北方的阿台王子自塞外入侵。
次年,罗亨信自昌宁出兵,擒都达鲁花赤朵儿忽等,以功升秩一等,并赏赐金帛。
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罗亨信任巡抚宣府、大同总督。
曾先后上疏提议加固城墙,淘汰冗官,节省费用,充实物资储备,禁止乱征徭役,停止瓦剌贡使往来近送以舒民力,免边民垦田之税等意见,均被皇帝采纳。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任通议大夫右副
都御史。
时北方也先入侵,诸卫堡的长官皆弃城不守。
其动员诸将誓死守城,以孤城阻敌进攻,外御强敌,内保京师。
罗亨信生前使用印章“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罗亨信坚守宣府,后人赞誉颇多。
《皇明通纪》云:“幸罗亨信忠义誓死以守,不独一城蒙福,而京师实赖之。
世谓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
”后宣府建功臣庙,立亨信塑像于庙内,供后人瞻仰。
罗亨信身为京官,但长期戍守边塞,被誉为明代广东戍边六才子之一。
其任劳任怨,直至七十多岁高龄才辞官返乡。
著有《觉非集》。
袁崇焕 / 明代保卫东北疆土的长城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一字自如,明代东莞石碣水南人。
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广西藤县试补弟子员。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被授为福建邵武知县。
以边才自许,关注辽东战事。
熹宗天启年间任辽东巡抚,备战以抗后金,曾单骑巡阅山海关内外,率军民合力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于天启六年(1626年)大破后金十万围攻大军,炮伤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打破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
天启七年(1627年)又破后金主力,大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
后因不附魏忠贤,被劾去职。
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重新起用,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
崇祯二年(1629年)冬,皇太极率军十万,绕过袁崇焕防区,自长城喜峰口入关,直趋京师。
袁崇焕闻讯后千里驰援,与后金兵鏖战于北京城外,取得京师之捷。
皇太极受挫后,乃行反间之计,明思宗信之,以通敌罪将袁崇焕下狱,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凌迟处死。
袁崇焕死后,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
有佘姓义士及其后人,世代守之。
袁崇焕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被誉为晚明长城。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予高度评价,“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
东莞又是忠义乡
张家玉(1615-1647),字元子,号芷园,明末清初东莞万江人。
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翌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攻入北京,主动投书李自成,愿为起义军效力,旋因李自成部被清军击败,张又改投南京即位的南明弘光帝,因被指为曾变节投降李自成而被逮捕入狱。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入南京,张家玉逃至福州,被南明隆武帝委为监军督部援救被围在江西抚州的南明军队。
翌年,清军攻陷抚州,张受伤战败后率部退回福州,随即被任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信。
其后,因隆武帝被清兵擒杀,张家玉遂返回家乡招募义勇徐图再举。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张集结义军
攻入东莞城,旋因清军主力集结反扑,遂率军撤退,其家人大多死于乱军中。
是年四月,张再次攻克东莞及新安,被在肇庆即位的南明永历帝任为兵部尚书,提点岭东军务。
其后,又率部与清军在新安决战,因势孤力单而战败。
张再次聚集兵力连续攻克龙门、博罗、连平、新丰等地,几番力战后于是年十月被清兵围困于增城,大战十日,兵败负重伤,投水自尽。
永历帝谥文烈。
遗著有《张文烈遗集》。
张家玉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英雄,有着毁家纾国难的高风亮节,为誉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候官(今福州)人。
嘉庆进士。
历官御史、江苏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广、两江、两广、陕甘、云贵总督。
所至地方皆有政绩,尤以水利事业为显著。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疏痛陈鸦片之害,请严禁。
遂充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查禁走私,收缴焚毁鸦片二万余箱。
整饬沿海武备,招募乡勇,屡败英国侵略军。
道光二十年十月被革职。
次年以四品卿衔赴浙江镇海协防,复被遣戍伊犁。
再起为云贵总督任上,措置汉、回民族关系,加太子太保。
咸丰帝即位,再充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卒于潮州,谥文忠。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东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
经此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尊为民族英雄,其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质为后人传颂。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东莞虎门人,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
1906年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学习,同年加入同盟会。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后在广东北伐军中任连长等职。
中华民国成立,被保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学习。
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卫戍司令部警卫营一连连长,次年参加孙中山组建的援闽粤军,任参谋。
1920年任粤军第一师师部参谋,次年任孙中山大本营参军处副官,侍卫孙中山。
陈烟桥《一·二八战争回忆》黑白木刻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副师长,后升任第十一军副军长。
1932年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十九路军总指挥,于“一·二八淞沪抗战”
中率部英勇抵抗日军侵略,揭开了中国近代史抵御外侮的新篇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出任国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官。
1944年,以巨资资助中共东江纵队抗日。
1949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蒋光鼐的骨灰先是存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7年与蔡廷锴一同迁葬于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蒋光鼐的主要成就,是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
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王作尧 / 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王作尧(1913-1990),东莞厚街人。
1931年9月考入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又称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科学习。
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大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队开辟东江杭日根据地,在华南敌后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副司令员,为解放华东和华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街。
获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勤荣誉章。
许群波《东纵雄风》雕塑目前,东莞市文化馆着手打造红色文化馆,为提升展览水准,东莞文化馆工作人员走访了国博、各地博物馆,还专程和美术创作者到袁崇焕战斗的地方写生创作等等。
东莞市文化馆作为东莞文化传承和传播发展的主阵地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高扬东莞英雄人物杰出的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特举办东莞英雄人物事迹展系列展览。
通过这一系列展览发挥东莞市文化馆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