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
作者:聂幼犁
来源:《历史教学》2007年第07期
作者简介:
聂幼犁(1953~),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关键词:题干、提向、正确选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43-03
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国防虚弱。

”读过历史的人就一定会感到他的话要么没有讲完,要么有以偏概全之嫌。

因为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只有“国防虚弱”。

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防虚弱。

”就不会给人这种感觉,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判断范围作了界定:“一个重要的原因”。

然而,将前者的说法变成一道选择题,这个问题就会显得隐蔽而不易觉察: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这样的试题似乎不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但从其科学性和教育性来看,是有明显缺陷和误导之嫌的。

习而久之,会降低学生逻辑思维的水平。

比较好的修改方案是按后者的说法来命题: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以上例子说明,好的选择题应当是一个科学、独立、完整的表述。

反过来看,若要检查选择题是否有问题,把它的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

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它会把试题在史实、逻辑或文法上比较隐蔽的问题突现出来,更容易发现。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检查下列试题:
●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劫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将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为:“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勤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孝文帝改革。


豆卢勋历任弱周左武伯中大夫,利州总管,拜柱国。

隋代,拜上柱国、夏州总管,卒于592年。

他的弃官学儒,距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七八十年。

另外,北周改革有多种措施,进一步汉化是其中之一。

要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汉文化的先进与魅力,以及当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需要。

“醉心”一词已经用得有些过分,再将其与豆卢勤的弃官学儒放在一起,说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扯得太远了。

如果追溯这种改革及其风气发端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比较符合事实。

顺便说一下,按通行的选择题的命题规则,当选项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如时间先后、空间大小、远近等关系时,应当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先后排列。

反之,有可能影响高学力学生的解题过程,从而降低试题的区分度。

因此,本题宜改为:
●进一步汉化是北周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而有高级勋官豆卢勋主动辞职学习儒家经典,“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

这种改革及其风气发端于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朝张居正改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自嗣同始。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烈士精神。

”这种拔得太高的评价毫无谭嗣同这段话的特点可言,缺乏历史学科的特征,等于没说。

事实上,这段自白是谭嗣同赴死前多种心理特征的“井喷”,认真读来,至少应包括他的社会信念、变法抱负和牺牲精神。

故选项似应改为:
A.社会信念、变法抱负和牺牲精神
B.变法信念、种族成见和社会抱负
C.浪漫性格、牺牲精神和种族成见
D.种族成见、赴死决心和厌世心态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十年内战
本题立意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

然而,“‘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象征”明显不通。

一是“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既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名称,又是电影的名称,用双引号意为前者,而“小兵张嘎”不是特定的历史名称,是电影名称,这里当用书名号,以示区别;二是作为纠正过去对国民政府抗战作用的评价不足,有必要按国家有关口径加上国军抗战的作品;三是作为史实,“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或许能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某种“象征”?“小兵张嘎”是一部电影,其中的主人公为虚构的“张嘎”或“嘎子”,可以说其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某一侧面,但是否可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象征”,无论在史学界、文艺界还是全社会都是个问题。

综上所述,本题似可改为:
●《血战台儿庄》《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用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情况?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将本题的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c连起来读,给读者的感觉是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这个“人”对列宁说了这样的话以后就实行了。

似可把“此后苏维埃政权”改为:“后来,苏维埃政权实施的哪一项政策与这段话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并将选项中的动词都删去。

如此处理,可能更符合事实。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楚。

”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将《凡尔赛和约》策划的世界格局称为“凡尔赛体系”是后来的事,所以,本题中的“指”改为“史称”似更确切。

同理,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检查2006年高考(上海)试卷中其他试题。

和以上的试题一样,这些试题的选点、立意和取材都大气而精彩,但在史实、逻辑或文法上或多或少有些不足,尚需进一步完善。

●1926年,英国人贝尔福提出了各英属自治领“地位平等……作为英联邦的成员自愿地结合在一起”的报告。

1931年,英帝国议会通过了这份报告,由此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一次大战结束
B.民族解放运动和自治运动兴起
C.英镑集团形成
D.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
原因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学历史常用的有直接原因、长远原因;根本原因、触发原因(导火线);基本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还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军事原因、民族原因等等。

提问“转变的原因”,没有注明是什么角度看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战后“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就一定不是原因呢?本题似可作如下修改: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英属自治领作为英联邦成员的条例,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

决定这一变化的基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A.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B.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老帝国与新帝国之间的矛盾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北伐战争
B.拒绝张杨兵谏
C.组织淞沪会战
D.出席开罗会议
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蒋介石在(1917年至1931年)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参加北伐战争。

”话似乎没有说完,因为这些日记涉及的事件很多,不仅仅是“北伐战争”。

另外,可以称为“事件”的是“北伐战争”,而不是“参加北伐战争”。

所以,本题似应改为: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这些日记涉及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包括
A.北伐战争
B.淞沪会战
C.西安事变
D.开罗会议
●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来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进展
C.京师大学堂已经开设哪些科目
D.同盟会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本题的问题和上题相同,另外,文字不够紧凑。

似可改为:
●1892年11月,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两位骑自行车环球旅行的美国大学生,在下列内容中,可能谈及的是
A.北海洋军的情况
B.黄海大战的败局
C.开办京师大学堂
D.同盟会聚众结党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柳宗元这句话落脚在“此其所以为得也”,意思是:秦朝采用“郡邑…‘守宰”巩固了大一统。

其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指的是“设立郡县制”。

试题说这句话指的是“设立郡县制”,抽去了这句话原有的论证特征,不可取。

似可改为: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其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