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专题训练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练习题—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专题训练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6世纪末,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做了著名的斜槽实验。

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槽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并且重复做了数百次实验。

模型简化如图所示,小球从光滑斜面上的A 点由静止释放,经连续相等时间,依次到达斜面上的B 、C 、D 点,速度分别为v 1、v 2、v 3,A 点到B 、C 、D 点的距离分别为x 1、x 2、x 3。

下列关系式正确且是伽利略用来证明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2l 32x x x x -=-
B .2l 32v v v v -=-
C .l 231:3:5
x x x =:: D .l 231:4:9x x x =:: 2.如图所示,一列火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进站,每节车厢长度相等,小明在站台某处观察,火车停下时发现恰好有4节车厢从他身边经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1、2、3、4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所经历时间之比是1:2:3:4
B .第1、2、3、4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所经历时间之比是()(1:21:32:23
C .第1、2、332
D .第1、2、332
3.一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自足够长的光滑固定斜面的底端a 点上滑,最远可到达b 点,e 点为ab 的中点。

已知物体由e 点运动到b 点的时间为t 0,则它从e 点经b 点再返回a 点所需的时间为( )
A .0(21)t
B .02t
C .0(21)t
D .0(221)t 4.水球可以挡住高速运动的子弹。

实验证实:如图所示,用极薄的塑料膜片制成三个
完全相同的水球紧挨在一起水平排列,子弹在水球中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恰好能穿出第三个水球,则可以判定(忽略薄塑料膜片对子弹的作用,子弹视为质点)( )
A .子弹穿过每个水球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1∶1∶1
B .子弹穿过每个水球的时间之比t 1∶t 2∶t 3=(3-2)∶(2-1)∶1
C .子弹在穿入每个水球时的速度之比为v 1∶v 2∶v 3=3∶2∶1
D .子弹在穿入每个水球时的速度之比为v 1∶v 2∶v 3=(3-2)∶(2-1)∶1 5.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四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速度0v 射入。

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四个木块(即D 位置)时速度恰好为零,子弹从进入第一块到速度为零所用时间为t ,子弹可视为质点,已知子弹在各木块中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子弹穿过前2块木块所用的时间是2
t B .子弹从O 运动到D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C .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32O A B C v v v v =
D .子弹到达各点的速率:::322O A C B v v v v =
6.一物体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B 点时速度为v ,再运动到C 点时的速度为2v ,则AB 与BC 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
A .1∶2
B .1∶3
C .1∶4
D .1∶8 7.如图所示,a 、b 、c 、d 为光滑斜面上的四个点。

一小滑块自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通过ab 、bc 、cd 各段所用时间均为T 。

现让该滑块自b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则该滑块( )
A .通过bc 、cd 段的时间均等于T
B .通过c 、d 点的速度之比为3:5
C .通过bc 、cd 段的时间之比为1:3
D .通过c 点的速度大于通过bd 段的平均速度
8.在深圳的快速道路上,都立有等间距的灯柱,如图所示,每根灯柱间的距离均为x ,一辆汽车的刹车过程可看做匀减速运动,从灯柱1开始,恰好行驶到灯柱5处停下。

汽车经历第一个x 所用的时间为1t ,第四个x 所用的时间为2t ,则21
t t 满足( )
A .2112t t <<
B .2123t t <<
C .2134t t <<
D .2145t t << 9.如图所示,一弹射游戏装置由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弹射器和5个门组成,两相邻门间的距离均为1m 。

现滑块(可视为质点)从O 点弹出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全程不与门相碰且恰好停在门5的正下方。

已知滑块在门4和5之间滑行的时间为1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滑块由门1滑至门5所用的时间为4s
B .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3m/s
C .滑块经过门1时的速度大小为4m/s
D .滑块在门1和门5之间滑行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m/s
10.四个小球在离地面不同的高度处同时从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从某一时刻起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小球依次碰到地面。

则刚开始运动时各小球相对地面的位置可能是下
列各图中的( )
A .
B .
C .
D .
11.(多选)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 被分成四个相等的部分,一物体由A 点从静止释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234
B
C
D
E v v v v =B .物体从A 点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 :1:21:32:23B C D E t t t = C .物体从A 点到E 点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D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B A C B
E D v v v v v v -=-=-
12.(多选)一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三个时间T 内位移分别是x 1、x 2、x 3,则三段位移的比值123::x x x 可能等于( )
A .1:3:5
B .1:4:9
C .2:3:4
D .2:7:12 13.(多选)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
E 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AB BC CD DE ===,一物体从A 点由静止释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物体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223
E B D t t t == B .物体到达B 、C 、D 、E 点的速度之比为1
234∶∶∶ C .物体从A 运动到E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B v
D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B A C B D C
E D v v v v v v v v -=-=-=-
14.(多选)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的变化率恒定
B .在某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可能为0
C .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大小可能相等
D .0 时刻到 2s 末与 2s 末到 4s 末的位移之比一定为 1:3
15.(多选)已知O 、A 、B 、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 、B 间的距离为1l ,B 、C 间的距离为2l ,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 ,B 、C 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 段与通过BC 段所用时间相等。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2:1:3l l =
B .物体通过A 、B 、
C 三点的速度大小一定满足B A C B v v v v =--
C .物体通过B 点的速度等于在AC 段的平均速度
D .若1l 为1m ,2l 为2m ,则O 、A 间的距离为1m 8
16.(多选)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5s 内的位移是18m ,则( ) A .物体的加速度是2 m/s 2
B .物体的加速度是4m/s 2
C .物体在第4s 内的位移是16m
D .物体在第4s 内的位移是14m
17.(多选)一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从0t =时开始制动,汽车在第1s 、第2s 、
第3s内前进的距离如图所示,某同学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猜想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如果他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他可进一步推断()
A.汽车的加速度大小是2
2m/s
B.汽车刚制动时速度为9m/s
C.汽车由开始制动到静止,运动的距离为25m
D.汽车在第1s末、第2s末、第3s末的速度之比为9:7:5
18.(多选)子弹垂直射入叠在一起的厚度相同,材质相同的木板,穿过第20块木板后速度恰好变为0,可以把子弹视为质点,已知子弹在在第一块木板中运动的时间是t,认为子弹在木板中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则()
A5
B.子弹穿过前15块木板所用的时间是(1095)t
+
C.子弹穿过第15305
-
D.子弹穿过最后4块所用的时间是(5219)t
+
19.如图所示,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前方有一个收费站,汽车经过距收费站500m的A点时开始减速,到达收费站时刚好停下,设汽车整个减速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在减速运动过程中,观察到汽车通过中途的BC和CD两个连续区间所用时间均为5s,且测得B、C相距45m,求:
(1)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

(2)从开始减速到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

(3)CD间的距离。

(4)D点离收费站的距离。

20.如图所示,子弹以速度v垂直射入五个宽度相同的木块且恰好击穿第五个木块,通过前三个木块所用的时间为t,已知子弹可看做质点,沿虚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求∶(1)子弹通过D点时速度的大小。

(2)子弹通过第五个木块所需要的时间。

参考答案1.D
2.D
3.C
4.B
5.C
6.B
7.D
8.C
9.C
10.C
11.AC
12.ACD
13.AC
14.AC
15.BCD
16.BD
17.AC
18.BD
19.(1)-0.4m/s2;(2)50s;(3)35m;(4)45m
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