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曲阜孔庙建筑形制与彩画等级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曲阜孔庙建筑形制与彩画等级的关系作者:赵涛
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1期
赵涛
我国传统建筑的彩画历史由来已久。

彩画作为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不仅起到了保护和美
化木构建筑的作用,且随着时间推移,建筑彩画也具有了体现建筑等级的功能,即建筑形制要
与其彩画等级互相协调。

印证上述观点的庙宇很多,下面以山东曲阜孔庙的相关情况而加以阐述。

一、孔庙中轴线及东、西
两路主要建筑的形制及其彩画等级
1. 中轴线主要建筑的形制及其彩画等级
孔庙中轴线南起万仞宫墙,北至圣迹殿,纵长600余米。

大成门内的杏坛、大成殿、寝殿
及东西二庑等建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是中轴线最重要的部分。

而大成殿作为祭祀孔子
的殿堂,是殿庭的中心建筑,也是整个祭祀建筑群的核心。

大成殿(图一)复建于清雍正二年,殿高约25米,宽约45米,深约25米,重檐歇山顶,黄瓦飞甍,周绕回廊。

四周廊下环立28
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高近6米,直径0.8米,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承托。

其中前廊的
10根龙柱最有特点。

每根龙柱雕升龙和降龙各一条,龙身周布云朵,下端刻以山峦海水,以示
二龙腾云驾雾之状。

十根龙柱雕刻手法相似,东、西两边龙柱纹样对称布置,甚为壮观。

殿内
外梁架、斗栱均绘以沥粉贴金云龙和玺彩画。

从建筑形制和彩画等级来看,大成殿已近于天子
之制。

大成殿的附属建筑杏坛和大成门也同样绘以金龙和玺彩画(图二),而寝殿作为祭祀孔
子夫人的殿堂,则绘以龙凤和玺彩画。

而东西两庑彩画选择较轴线建筑和玺彩画低一等级的旋
子彩画,更突出了该区域的地位。

可以说大成殿殿庭的建筑彩画等级顺序是合理的。

和玺彩画
是清代官式彩画中的最高等级,体现了官方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认可和对孔子的尊崇。

奎文阁是中轴线上另一处非常重要的建筑,现存建筑的主要木构件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时的遗物。

奎文阁(图三)本为孔庙的藏书楼,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
名“奎文阁”,清时乾隆帝重新题匾。

奎文阁高约23米,宽约30米,深约18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

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

奎文阁外檐彩画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重绘,彩画形式为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枋心内纹饰为二龙戏珠和宋锦文两种形式交替使用。

阁内彩画除个别构件找补外,可能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大殿时所绘,现彩画形制为雅五墨旋子枋心式,枋心内基
本上绘以各种花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图四)。

奎文阁作为藏书楼,其宏大的构造
体现了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象征意义。

但同大成殿庭的建筑相比,奎文阁作为孔庙祭祀建
筑群相对次要的建筑,绘以旋子彩画符合彩画等级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大成门前院有十三座碑亭。

北排五座为清代康乾时期御制,形制较为规整,保存较为完好。

五座亭均为重檐歇山顶,西起第二、第三亭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六年,
重建于雍正八年;第一、第四亭也建于雍正八年,第五亭建于乾隆十三年,五座碑亭在形制上
完全相同。

从现存彩画来看,五座亭内檐为一整两破旋花式小找头的和玺彩画(图五)。

而外
檐全部是旋子彩画(图六),内外明显不协调。

从内檐彩画的颜色和纹饰技法来看,均为沥粉
贴金云龙和玺彩画,和大成门、大成殿内檐非常接近,因而前四亭彩画可能是雍正初年重修孔
庙时的原物,而第五亭为乾隆时期仿作。

五座亭的外檐彩画则可能是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碑亭时
改作旋子。

为了使内外檐彩画看起来相差不是特别大,又将内檐和玺彩画的找头部分画了旋子
了事,于是才有了内外檐彩画不一致、内檐彩画既像和玺,又像旋子的情况。

此外,中轴线上的其他各门,如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等建筑,其彩画形制主
要为旋子彩画,也有个别建筑的内檐采用苏画。

作为中轴线的次要建筑,采用较低等级的彩画
形式是符合彩画等级要求的,突显了大成殿及其附属建筑的重要地位。

2. 西、东两路主要建筑的形制及其彩画等级
西路以启圣门始,经金思堂到达启圣殿,背后为启圣王寝殿;东路以承圣门始,经诗礼堂
到达承圣殿,背后为家庙。

东西两路分别独立成院,自成一体,建筑布局较为对称。

西路以启圣祠为中心,祭祀孔子的父母。

原有建筑毁于清雍正二年大火,雍正七年重建。

启圣祠(图七)为庑殿顶,绿琉璃瓦,彻上明造,斗栱为五踩重昂。

前檐六根石柱仿明代风格,中间两根为高浮雕盘龙,其余四根为阴刻雕龙。

东路以崇圣祠为中心,祭祀孔子五世祖。

崇圣
祠原为家庙,明弘治十二年失火被毁,十七年重建。

雍正元年,官方追封孔子五世祖为王,并
下令全国各地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而曲阜孔庙保留了启圣祠,并将明以来的家庙改建为了崇圣祠。

大殿保持了明时庑殿顶的风格,而从平板坊和斗口特征来看,木构明显呈清代风格。

殿前
六根石柱与启圣殿相仿,但是雕刻水平及线条纹饰均呈现较高水准,可能为明代家庙遗物。

启圣祠和崇圣祠虽然规模都不大,但至少从明朝时就已经采用了庑殿顶的形式。

庑殿顶作
为明清时期建筑形式中的最高等级,一般只用于皇家建筑。

在孔庙建筑中的使用,几乎成为特例。

采用这样的建筑形制,实质上反映的仍是当时政权对孔子的推崇和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
坚定拥护。

从彩画的形制看,东、西两路的建筑以旋子彩画为主。

但是启圣殿的内檐主要是沥粉贴金
云龙和玺彩画(图八),等级非常高。

从颜料使用和绘画工艺上推断,该彩画同大成殿内檐、
大成门很接近,可能同是雍正二年失火重修后的遗物。

启圣殿外檐的旋子彩画,显然晚于内檐
的和玺彩画,内外风格不统一。

通过多重彩绘可以看到,底层明显有和玺彩画的痕迹,可以确
定当年内、外檐都是和玺彩画。

而改造于同一时期的崇圣祠,建筑形制同为庑殿顶,内、外檐
也应该是和玺彩画才对。

但从现状来看,崇圣祠内檐可能为清晚期重绘,是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外檐重绘于1985年,也为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对于这种内、外檐彩画等级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为了突出大成殿在孔庙中的
核心地位,雍正以后在对孔庙进行改造时,除大成殿殿庭的主要建筑外,其他建筑相应降低彩
画等级;第二,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力急剧衰退,同治、光绪年间对孔庙保护维修资金紧张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那么康乾时期的五个御制碑亭,内檐彩画的找头部分改为
旋子的情况有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了。

二、孔庙彩画的总体特征和地域特点
1. 曲阜孔庙彩画的总体特征
曲阜孔庙是孔子的本庙,也是孔子后代祭祀孔子的家庙,并非是官方例行公祭孔子的场所。

但是历代皇帝对曲阜孔庙又非常重视,对孔庙的修缮和维护也是不遗余力,主要目的无非是为
了标榜尊儒重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因此孔庙在建筑上结合了皇宫因素、家庙因素和地方
的一些因素。

彩画作为建筑的附属物,也要体现这些因素。

从孔庙现存的建筑彩画的年代来看,一部分是清代遗留的老彩画,另一部分是模仿明、清两代的近现代彩画。

从彩画的形制看,曲
阜孔庙的古建筑彩画主要以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为主,也有少量的苏画,仍属于清代官式彩画
的范畴,其中略有一些当地特色。

(1)使用和玺彩画体现了官方对孔子的推崇和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肯定。

孔庙的建筑形制和彩画等级归根结底是由孔子的地位所决定的。

既然孔子的地位已经被历
代统治者推举到近于帝王的程度,大成殿及其附属建筑寝殿、杏坛和大成门作为祭祀孔子的庙堂,使用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是完全符合礼制要求的,体现了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宠和儒家思想
的推崇。

而东西两路的主要建筑启圣祠和崇圣祠,作为纪念孔子祖先的庙堂,不仅使用了和玺
彩画,而且使用了庑殿顶的建筑形制,超过了大成殿重檐歇山顶的建制。

虽然两座建筑以及东
西两院的规模不大,但是高等级的建筑和彩画同样体现了官方尊孔尚儒和重孝复礼的政治理念。

应该看到,官方极力抬高孔子的地位,是为了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为统治阶级和
政权服务。

因而孔庙的建筑形制和彩画等级再高,同皇家建筑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孔庙
大成殿与故宫太和殿相比,虽然为了体现高等级,都用金龙和玺彩画,但是二者相比还有一定
的差别。

在建筑形制上,故宫太和殿为五脊四坡,即庑殿顶。

重檐庑殿顶作为传统建筑的最高
等级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且故宫太和殿殿身9间(面阔11间),进深5间,象征九五之尊;而大成殿殿身仅为7间(面阔9间),也体现了同皇权的差别。

另外,孔庙所有大门上的门钉为
7排,低于故宫9排门钉的规制,这也是曲阜孔庙等级低于故宫的一个表现。

(2)彩画等级随建筑格局由外而内逐渐提高。

曲阜孔庙的建筑形制和彩画等级除了表现出较等级高的特点外,还呈现出了从周围到中心
逐渐提高的变化趋势,即外围建筑的形制和彩画等级较低,一般为硬山顶或悬山顶,无斗栱,
彩画以雅五墨旋子彩画或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为主;中轴线大成殿以外各门及东、西两路的次
要建筑一般使用单檐或重檐歇山顶,斗栱多为五踩,但是建筑规模较小,彩画以墨线大点金旋
子彩画为主;而以大成殿为中心的核心区域,以及东西两路的主要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或庑殿顶,彩画以最高级的和玺彩画为主。

用我国传统宫殿、庙宇等建筑群的布局模式,由外而内逐渐提
高等级的设计理念,目的是突出大成殿的重要地位,制造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

而孔府的建筑形制和等级变化同孔庙相比正好相反,其布局秉承了古人“前堂后寝”的传
统布局观念。

现存孔府分为中轴线和东、西两路。

以中轴线为例,从大门始,经过二门,是一
座以大堂为主体的前庭。

前庭是衍圣公处理重大事务,举行重要仪式的地点,是整个孔府家族
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因此前庭的建筑非常规整。

孔府大门三间,悬山顶,檐下一斗二升三幅云栱,彩画是金龙枋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这也是整个孔府等级最高的彩画。

从二门到大堂、
二堂,经过穿堂到三堂,其建筑形制和彩画等级均没有超过大门,彩画的主要形式为雅五墨旋
子彩画,其中穿堂和二堂更是采用了形式较为活泼的云秋木彩画。

三堂之后便是“寝”的范围,供衍圣公和内眷起居所用。

从内宅门、前上房到前堂楼、后堂楼的建筑形制和彩画形式看,仍
然多用悬山顶、一斗二升的形式,彩画主要是雅五墨旋子彩画和苏画交替使用,突显了生活的
气息。

孔府的传统贵族宅第的性质决定了“前堂后寝”的建筑格局,导致其建筑形制和彩画等
级形成了由内而外逐渐升高的特点。

2. 彩画的地域特点
明清时期是建筑彩画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色彩上,官式彩画走出了暖色调,基本是以冷色
调为主,叠韵开始大量使用,突出的特点是淡雅。

在绘画工艺上,纹饰构图有了严格的规范、
标准。

而京城以外各地区的彩画,例如青海、山西、河南、山东以及环太湖一带,也一直延续
着当地的特色,和官式彩画差异较大。

到了清代,多民族融合的基本国情也促进了彩画的发展。

官式彩画中的满、蒙、藏特色非常明显。

清中期时,贴金工艺成熟并大量使用,反映出彩画技
艺的进一步提高和彩画发展高峰的到来。

此时,中外交流进一步加强,官式彩画也把西洋的绘
画工艺和材料吸收进来。

总体来看,曲阜孔庙主要依靠历代官方抽调资金和工匠对其进行建设
和维护,因此孔庙的彩画主要是以官式为主。

但同京城地区的官式彩画相比,孔庙以及曲阜一
带的彩画在细部又呈现出一些地方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旋子彩画中盒子使用比较少。

(2)多用双箍头,即单箍头加老箍头,且压黑老(图九)。

(3)枋心种类比较多,除了龙纹、锦文等常见的枋心外,还大量地使用空枋心(图一○)。

(4)旋花走两路居多,很少用三路,超出两路用色带。

(5)很少用瑞兽。

三、结论
自秦二世而亡,汉虽承秦制,但很快认识到儒家思想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重要意义。

之后
孔子的儒家学说经过不断改造,虽然不是它当初的模样,却适应了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被官方
用以思想统治,而孔子的地位也一次次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尊孔成了潮流,全国各地孔
庙林立,祭孔也成了神圣的政治任务。

历史上虽然也有过短暂低潮,但尊孔尚儒无疑是主流。

曲阜孔庙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正是这一大潮的缩影。

正是由于官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曲阜孔庙的建筑形制和彩绘样式的官式色彩非常浓重,等级也非常高,同尊孔尚儒的格调保持了一致。

严格的轴线加东、西两路的布局,衬托大
成殿殿庭的宏伟,和玺彩画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官方尊孔的态度和立场。

而其余的次要建筑都要
根据其不同的功能,使用相应等级的建筑形制和彩画样式,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

但是我
们还应该看到,当前曲阜孔庙的彩画还存在个别美中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第一,绝大部分
建筑的内、外檐彩画不是同一时期完成,有些甚至内外檐的彩画等级也不统一,随意性比较大,如启圣殿、康乾御制碑亭等;第二,有些建筑采用的彩画形式与其所处的位置不相符,如弘道门。

此门作为明洪武时孔庙的正门,现内檐使用苏画显然令整座建筑不够严肃。

这些问题也影
响到了孔庙建筑彩画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判断。

不论怎样,曲阜孔庙在建筑形制和彩画等级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的,这不但
有助于我们下一步深入研究孔庙彩画的形制和工艺,挖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将对未
来孔庙彩画的保护和修复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府档案》。

2.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3. 潘谷西主编《曲阜孔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12月。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