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教学思考PPT文档共39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一历史新课程如何调整?
1、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不变 2、高考“三合一”选拔形式未变 3、教材的编写体系未变
二、我们的困忧?
1、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会考标准何时出台?如何把握 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2、文理同科不同考,如何探索文理科不同的有效课堂 教学模式?
3、课时少、内容多,怎样合理安排会考复习进度? 4、初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教材编写体系不同,如何做
(一)调整心态 (二)制定计划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理科:能并则并,当删则删 文科:每单元安排1节复习课(测试或讲评)
理科在2013年5月中旬前完成新课任务
5月中旬以后复习计划
计划与进度(教师层面)
时间
进度
开学—5月中旬以前
5月中旬—6月上旬 (12课时左右)
6月上旬—6月中旬 (3课时左右) 6月中旬以后 (2课时左右)
单元数:25单元
文 上课时间:36周*2=72(节) 科 教材课数:56课,会考不作要求:7课
单元数:17单元
三、如何应对?
(一)调整心态 (二)制定计划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文理同科不同表
防止:前松后紧,疲于应付
高一历史学科教学进度表(文科或理科)
周次
起讫 月日
授课内容
需要课时 新课 复习 测试
三、如何应对?
现 代
必修二专题三(第10天)
史 必修三专题四、五(第11、12天)
界 (第20天) 现 代 必修二六、七、八 史 (第21、22、23天)
三、如何应对?
(一)调整心态 (二)制定计划
(三)做好衔接
衔接课怎么上?
• 1、上多长? 1-2节课 • 2、上什么? (1)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习的价值(应 试、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等)
衔接课怎么上?
• 1、上多长? 1-2节 • 2、上什么? (1)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习的价值? (应试、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等)
(2)初高中课程结构和特点有何不同?
(3)基本框架如何搭建? 熟知课本目录 粗略勾画通史脉络
运用线段对比法,比较中外世界史基本脉络:
世界史
14、15C 17、18C 18C下、19C中 19C中后期 19C末20C初 1914—1918年 “萌芽” “早资革” “一工” “晚资革” “二工” “一战”
好衔接教学? 5、会考地位提高,学科地位不变………
三、如何应对?
调整心态 制定计划 做好衔接 提高效率 联动资源
三、如何应对?
(一)调整心态
有幸连续两次成为新课程改革试验者
不怨天忧人、不坐等待毙
三、如何应对?
(一)调整心态 (二)制定计划 理 上课时间:36周*3=108(节) 科:
教材课数:108课,其中会考不作要求的10课
中国史
明中后期 清 “一、二鸦”
“中法、中日、八国” “暂放松”
(经)萌芽缓慢发展 “自经始解” “洋务、民资”
“民资春天”
(探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思潮”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 “戊戌、义和团、辛亥” “新文化”
1919—1929 20C30年代 1939—1945 1945—70年代 20C70年代 20C80、90年代 20C90年代后 世界史
重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不 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 的基本规律;
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历史是为了关注现实;
1.会预习——寻找和提出问题; 2.会听讲——掌握史实、概念、联系。
; 上课一要“耳到”; 二要“眼到”
三要“手到”,历史课主要是记笔记;
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
历史会考教学思考
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
历史会考教学思考
庆元中学 鲍晓珺 2012.8 丽水
一、高一历史新课程如何调整?
1、课程设置调整情况 2、会考开考时间:每年6月份全省统一会考,文 理同卷。
理论上:文理科学生有2次参加会考的机会。 实际上:
理科学生:高一第二学期 文科学生:高二第二学期 3、会考考试时间:8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完成必修三教学
(新课教学,兼顾必修三会考复习)
整合教材,按通史体例完成必修复习 (梳理教材、落实考点,重点复习必修 一必修二)
专项训练
(《会考导引》模拟卷、会考试卷)
查漏补缺
(复习时间,回归学生)
计划与进度:(学生层面)
中 必修一专题一(第1天)
世 必修一专题六(第13天)


古 必修二专题一(第2天) 代 史 必修三专题一、二(第3、4天) 中
(3)基本框架如何搭建?
(4)高中历史学习有哪些要求?
历史学习的三核心六要素
What Why how
When Where Who
历史学习的基本思路历史
规律 ——灵魂
及时思考加总 结
历史线索 ——筋骨
历史概念 历史史实
——细胞 ——血与肉
重理解分析: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和分析历史事 件为什么发生?(原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影响)
(2)初高中课程结构有何不同?
走进新课程——课程结构
必 修
政治文明历程
1

修 经济成长历程
2

修 文化发展历程
3 必修模块
20世纪的战争 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
世界文化遗产 荟萃
选修模块
走进新课程——课程特点
• “模块+专题” • “贯通古今、中外关联”
★目录 ★导语 ★课前提示 ★正文 ★辅栏
“凡—华体系” “大危机” “二战” “雅体、两极” “战后危机、三足” “苏东剧变” “多极化”
中国史
五四、中共、 国共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国民大革命
过渡期、
全面建设开始十年、
“文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
衔接课怎么上?
• 1、上多长? 1-2节 • 2、上什么? (1)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习的价值 (2)初高中课程结构和特点有何不同?
古 代
必修三专题六(第14天)
史 世

中 必修一专题二、三(第5、6天)
国 近
必修二专题二、四(第7天)
史 代 必修三专题三(第8天)

世 必修一专题七、八

界 近
(第15、16天)
代 必修二专题五(第17天)
史 史 必修三专题七、八
中 必修一专题四、五(第9天) 国
(第18、19天) 世 必修一专题八、九
四要“口到”; 五要“心到”;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 化、网络化;
4.会作业——检验学习效果 5.会课外活动——见多识广(阅读、讲
座、参观访问等)
做好笔记的要求 (1)内容要求
①完整性(切忌丢三落四,随意省略); ②正确性(切忌知识性错误); ③逻辑性(切忌条理混乱,顺序颠倒)。 (2)形式要求 ①书写规范 ②标清序号,一目了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