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内容及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营造浓郁的农村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美工活动环境应根据幼儿生活的需要,不断地创设、变更学习的场所,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我园在创设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入美工的元素以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如:在设计楼道环境时,我们创设了“剪纸艺术长廊”、“多彩的染布”、“废旧大变身吊饰”等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动手参与的欲望。
另外,为了给予幼儿更好的美工操作空间,创设艺术操作的氛围,避免班级活动区内的材料限制,我园充分开发园内资源,开设了幼儿美工专业教室。
1.创设操作空间,突出农村艺术气息
专用教室分为陶艺区、编织区、民间剪纸区、废旧制作区、绘画区等五个活动区域,教师分别根据五个区域的不同功能进行布置,并添置了相应的设施及材料。
如:在陶艺区添置了拉坯机、编织区添置了编织机等设施。
还利用高粱杆、布头、箩筐等农村特有的材料制作成工艺挂件进行装饰布置,突出了农村特有的艺术气息,使幼儿能够在浓郁的农村艺术氛围中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活动。
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充分发挥美工教室价值
为了更好地发挥美工教室价值,使全园幼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活动,我们对美工专用教室的活动时间做了详细的安排,使每个班级的幼儿都能够到美工教室进行美工操作活动。
附:
美工教室活动时间安排
(二)选择生活中的材料,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幼儿的美工活动贵在创造,生活中的许多在大人眼里看来是废品的东西往往是孩子们最珍贵的创作源泉,如碎纸屑、空瓶子、小石子、彩色包装带和包装盒等,这些材料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
1.收集农村自然材料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委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农村的自然材料可谓丰富多彩,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换,这可谓是农村幼儿园独特的资源。
这类自然材料主要有:植物的叶子、种子、泥土、石头、麦秆、高粱、玉米、各种果实等。
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创设出浓郁的制作氛围,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能够充分表现幼儿的内心情感,使幼儿园的美工制作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教与学的活动。
2.挖掘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收集美工活动中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使孩子、家长知道身边的废旧材料有着可利用的价值,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如在开展“巧手变变变”活动中,家长把家中闲置废旧纸张、果壳、纽扣等材料拿到幼儿园中,制作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画框和剪纸作品。
把生活中丢弃的瓶子通过各种彩泥、颜料进行装饰,成为漂亮的花瓶。
再如:用碎纸屑制成彩球、胶卷盒制成动物造型,大
纸箱制成机器人等。
孩子们将原始的废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改造,成为了生活中一件件有价值的艺术品。
同时孩子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
我们提倡的“美工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另外,教师们也开动脑筋,将废旧露露罐、纸箱、大可乐瓶等材料制作成“高跷”、“山洞”、“舞龙”、“小车”等孩子们喜爱的户外游戏器材,这些玩具不但材料源于生活,更能够真正的用于生活,同时丰富了园内的户外游戏玩具。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民间美工工艺包括剪纸、编制、撕纸、陶艺、工艺制作等。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分别选择了泥塑、剪纸、手工制作活动作为幼儿园美工活动的主要内容,结合幼儿园的美工教室开展编制、陶艺、布艺等活动作为渗透内容。
1.从生活中取材、丰富泥塑活动内容
幼儿泥工活动是幼儿美工教学红的一个分支,把泥工活动与幼儿美工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另一方面可以让泥塑活动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汲取艺术养分的教育途径,可以更好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
于是,小班教室从幼儿兴趣入手,从生活取材,带领幼儿挖掘家乡可利用的红泥供幼儿操作。
孩子们用家乡的红泥,结合我园周边的生活环境,制作了“朝宗桥古桥”、“巩华城古城”等模型。
其次,在娃娃家的食品制作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制作游戏材料,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团、压、搓、捏等基本技能,并且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一块块小小的泥,使幼儿的小手变得更灵巧。
2、脱稿创意剪纸、弘扬民族艺术
(1)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内容
传统的剪纸教学,过于追求剪纸的技能,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则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于是,中班教师通过传统民间剪纸与幼儿园剪纸教学有机结合,挖掘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剪纸教育内容,通过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纸材,如:广告宣传纸、报纸、废旧打印纸等。
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开展了“幼儿园的小兔”、“各种各样的鱼”、“冬天的帽子”等活动。
(2)挖掘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教育内容
幼儿的生活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在幼儿熟悉的本地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我们带幼儿走进南一社区李文福家中,感受剪纸的民俗特色。
孩子们在李爷爷的带领下,通过运用自己手中的剪刀,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幼儿通过传统民间美术去感受美、表现民间艺术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同时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教育。
使幼儿能够初步运用民间美工技能技巧进行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活动,加强民间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发挥艺术作品的教育价值。
3.废旧手工工艺制作,创设特色美工区
(1)丰富美工区的制作材料
在以往的美工区中,大多投放一些常用的笔、各种纸张及一些操作材料,然而,幼儿们往往对材料不感兴趣或不会使用,一些材料仅空于摆设而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价值。
在大班开展工艺制作活动后,幼儿对一些材料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熟悉了一些材料的使用方法,如:像贝壳、种子、石块等材料可以选择乳胶进行
粘贴。
树叶、纸盒等材料可以选择双面胶进行粘贴。
教师结合这些美工教学内容在美工区墙面上给幼儿一些过程性的提示,使幼儿在美工区进行活动时,能够更好的使用材料并进行创造性的制作。
使美工区不再是材料的陈放展示区,而真正成为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天地。
(2)加强美工区欣赏内容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
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
我们便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幼儿的心灵,在美工区展示一些生活中美的物品及一些艺术作品,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四)利用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多种活动形式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表现手段)
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幼儿美工活动情况及教学情境灵活的选择生活化教学方法。
1.走出去—让幼儿亲历生活
根据我园的地区特点,充分挖掘社区美工教学资源。
我园周边有朝宗桥、巩华城古城、清真寺等文物古迹;有福田汽车制造厂、沙河机场等社会资源。
围绕这些,我们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通过参观福田汽车制造厂,使孩子们了解了汽车的生产过程,幼儿在制作汽车的美工活动中得心应手。
观摩沙河机场后,孩子们了解了飞机的外形特征,剪出了形象逼真的直升飞机。
其次,我们还利用春游、拣稻穗等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体验和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培养美的情操。
2.请进来—让民间艺人亲自传教
请社区的剪纸艺人来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幼儿传授剪纸技巧。
通过学习剪纸福娃,老师和孩子们了解到了家乡民俗特色,萌发了创作情感。
请社区的民间艺人尹严敏和赵凤祥来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幼儿传授捏福娃的技巧。
通过民间艺人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在“好吃的饺子”活动中,我们则请来幼儿的奶奶,现场教幼儿包饺子。
孩子们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初步与人交往的技能,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讲合作—让家长参与亲子美工创意活动
在活动开展初期,家长们并不十分支持幼儿园开展美工活动,认为幼儿园应以学习知识为主,美工活动可有可无。
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园开展美工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利用“限塑令”这一契机,与孩子们一起商讨开展了“制作环保袋”活动,幼儿与家长一起参与环保袋的设计制作大赛。
活动中,孩子和家长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非常高,大家将生活中的旧衣裤、窗帘、风筝、雨衣等废旧物品改制成了美观、轻便、可折叠的环保袋。
在彼此互动的废旧改造活动中,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特有的创造思维及灵活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环保袋活动,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发展,更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促进了家园的有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