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高考备考专题强化习题——反应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验中改用80ml 0.5mol·L-1盐酸跟80ml 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测中和热数值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反应过程中NaOH溶液的浓度为0.55mol·L-1不是0.5mol·L-1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上述试剂,所测中和热的数值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1)在大小烧杯之间填充碎泡沫塑料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2)写出表示该反应中和热(-57.3kJ·mol-1)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3)若改用6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则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下同),所求中和热数值____。
④2CO(g)+O2(g)=2CO2(g) ΔH2=-566.0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1
B.反应①的反应热为221kJ·mol-1
C.甲醇的燃烧热726.64 kJ·mol-1
D.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
14.三硫化磷(P4S3)是黄绿色针状晶体,易燃、有毒,分子结构之一如图所示,已知其燃烧热ΔH=-3677kJ/mol(P被氧化为P4O10),下列有关P4S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2H4(g)+O2(g)=N2(g)+H2O(l) ∆H=+267kJ•mol-1
B.N2H4(g)+O2(g)=N2(g)+2H2O(l) ∆H=-133.5kJ•mol-1
C.N2H4(g)+O2(g)=N2(g)+2H2O(g) ∆H=-534kJ•mol-1
D.N2H4(g)+O2(g)=N2(l)+2H2O(g) ∆H=-534kJ•mol-1
17.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 ”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1mol白磷和3mol白磷的燃烧热相等
D.在稀溶液中: ,若将含1mol 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kJ
18.直接燃煤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多采用煤的气化和液化,获得较为清洁的能源,也能够缓解能源危机问题,利用水煤气的主要成分 和 反应,可以合成燃料 ,已知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曲线Ⅰ和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红磷比白磷稳定
B.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红磷比白磷稳定
C.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白磷比红磷稳定
D.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白磷比红磷稳定
二、综合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21.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量筒、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棒、0.5mol∙L-1盐_。
A
B
C
D
制备并观察
测定中和热
稀释浓硫酸
稀盐酸试剂瓶上的标签
A.AB.BC.CD.D
13.已知反应:
①101kPa时,2C(s)+O2(g)=2CO(g) ΔH=-221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kJ·mol-1
③CH3OH(l)+O2(g)=CO(g)+2H2O(g) ΔH1=-443.64kJ/mol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
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
A.AB.BC.CD.D
9.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并记录的温度是3次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2
23.2
2
20.2
20.4
23.4
3
20.3
20.5
25.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 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4.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0℃
23.5℃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g∙cm-3。根据实验结果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4)若用醋酸代替盐酸做实验,对测定结果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22.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1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热。
A.热化学方程式为P4S3(s)+8O2(g)=P4O10(s)+3SO2(g)ΔH=3677kJ/mol
B.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P4S3中硫元素为正价,磷元素为负价
D.P4S3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15.下列变化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H2SO4稀释④KClO3分解制O2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⑥CaCO3高温分解⑦ ⑧ 与固体NH4Cl混合⑨ ⑩Al与盐酸反应
B.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石灰石煅烧是放热反应
C.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变化只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苏轼《石炭·并引》“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所指高温时碳与水蒸气反应为放热反应
1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12.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③将NaOH和盐酸溶液一并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_____。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配制100ml 0.5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药匙、镊子、玻璃棒、量筒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 变大B.该反应的
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 ,则 减小
19.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B.灼热的炭与水蒸气的反应
C.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20.在 ℃、 下, 的白磷(化学式为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 的红磷(化学式为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磷B.白磷C.黑磷D.无法确定
6.用50mL0.5 盐酸和50mL0.55 NaOH溶液反应,实验中测得起始温度为20.1℃,终止温度为23.4℃,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都近似认为是1 ,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为4.18 ,则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热约为
A.55.2kJB.391kJC.336kJD.1.38kJ
2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因此反应热的研究对于化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100ml 0.5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100ml 0.5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C.已知在120℃、101kPa下,1gH2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O2(g) H2O(g) ΔH=-242kJ·mol-1
D.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1,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2KOH(aq)=K2SO4(aq)+2H2O(l) ΔH=-57.3kJ·mol-1
7.已知:稀强酸和稀强碱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强酸和 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B.测量反应后溶液的温度时,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插在溶液中
C.为了均匀反应,分多次加入酸或碱
D.中和反应的 都等于
8.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A
B
C
D
温度计的水银柱不断上升
B.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得的△H会偏大
C.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醋酸溶液代替盐酸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H会偏大
D.测量盐酸的温度后,必须用水将温度计洗净后再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
10.古代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能量更低
高中化学高考备考专题强化习题——反应热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 (△H>0)②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2.肼(N2H4)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mol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中正确的是
(4)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1
23.2
2
20.2
20.4
23.4
3
20.5
20.6
23.6
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kJ·mol-1(结果精确到0.1)。
(5)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若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实验小组另取V1mL0.50mol·L-1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则实验小组做该实验时的环境温度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2℃,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mol·L-1。
A.④⑦⑨B.④⑥⑦⑧⑨C.①④⑧⑨⑩D.①②④⑧⑨
1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16g甲烷燃烧放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kJ·mol-1
B.500℃、30MPa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ΔH=-38.6kJ·mol-1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L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H1、△H2、△H3,则△H1、△H2、△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2)实验不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其原因是_______。
(3)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用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
t1
t2
ΔH
a
50mL0.55mol∙L-1NaOH溶液
50mL0.5mol∙L-1HCl溶液
20℃
23.3℃
b
50mL0.55mol∙L-1NaOH溶液
50mL0.5mol∙L-1HCl溶液
3.下列发电厂(站)电能得来的本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B
C
D
燃料电池发电站
地热发电厂
风力发电厂
水力发电站
A.AB.BC.CD.D
4.下列反应的焓变与如图所示图像相符的是
A.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B.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C.过氧化氢的分解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
5.已知: ; 。由此推知,其中最稳定的磷单质是
(1)在大小烧杯之间填充碎泡沫塑料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2)写出表示该反应中和热(-57.3kJ·mol-1)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3)若改用6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则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下同),所求中和热数值____。
④2CO(g)+O2(g)=2CO2(g) ΔH2=-566.0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1
B.反应①的反应热为221kJ·mol-1
C.甲醇的燃烧热726.64 kJ·mol-1
D.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
14.三硫化磷(P4S3)是黄绿色针状晶体,易燃、有毒,分子结构之一如图所示,已知其燃烧热ΔH=-3677kJ/mol(P被氧化为P4O10),下列有关P4S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2H4(g)+O2(g)=N2(g)+H2O(l) ∆H=+267kJ•mol-1
B.N2H4(g)+O2(g)=N2(g)+2H2O(l) ∆H=-133.5kJ•mol-1
C.N2H4(g)+O2(g)=N2(g)+2H2O(g) ∆H=-534kJ•mol-1
D.N2H4(g)+O2(g)=N2(l)+2H2O(g) ∆H=-534kJ•mol-1
17.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 ”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1mol白磷和3mol白磷的燃烧热相等
D.在稀溶液中: ,若将含1mol 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kJ
18.直接燃煤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多采用煤的气化和液化,获得较为清洁的能源,也能够缓解能源危机问题,利用水煤气的主要成分 和 反应,可以合成燃料 ,已知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曲线Ⅰ和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红磷比白磷稳定
B.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红磷比白磷稳定
C.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白磷比红磷稳定
D.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白磷比红磷稳定
二、综合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21.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量筒、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棒、0.5mol∙L-1盐_。
A
B
C
D
制备并观察
测定中和热
稀释浓硫酸
稀盐酸试剂瓶上的标签
A.AB.BC.CD.D
13.已知反应:
①101kPa时,2C(s)+O2(g)=2CO(g) ΔH=-221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kJ·mol-1
③CH3OH(l)+O2(g)=CO(g)+2H2O(g) ΔH1=-443.64kJ/mol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
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
A.AB.BC.CD.D
9.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并记录的温度是3次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2
23.2
2
20.2
20.4
23.4
3
20.3
20.5
25.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 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4.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0℃
23.5℃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g∙cm-3。根据实验结果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4)若用醋酸代替盐酸做实验,对测定结果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22.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1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热。
A.热化学方程式为P4S3(s)+8O2(g)=P4O10(s)+3SO2(g)ΔH=3677kJ/mol
B.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P4S3中硫元素为正价,磷元素为负价
D.P4S3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15.下列变化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H2SO4稀释④KClO3分解制O2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⑥CaCO3高温分解⑦ ⑧ 与固体NH4Cl混合⑨ ⑩Al与盐酸反应
B.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石灰石煅烧是放热反应
C.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变化只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苏轼《石炭·并引》“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所指高温时碳与水蒸气反应为放热反应
1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12.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③将NaOH和盐酸溶液一并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_____。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配制100ml 0.5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药匙、镊子、玻璃棒、量筒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 变大B.该反应的
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 ,则 减小
19.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B.灼热的炭与水蒸气的反应
C.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20.在 ℃、 下, 的白磷(化学式为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 的红磷(化学式为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磷B.白磷C.黑磷D.无法确定
6.用50mL0.5 盐酸和50mL0.55 NaOH溶液反应,实验中测得起始温度为20.1℃,终止温度为23.4℃,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都近似认为是1 ,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为4.18 ,则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热约为
A.55.2kJB.391kJC.336kJD.1.38kJ
2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因此反应热的研究对于化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100ml 0.5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100ml 0.5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C.已知在120℃、101kPa下,1gH2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O2(g) H2O(g) ΔH=-242kJ·mol-1
D.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1,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2KOH(aq)=K2SO4(aq)+2H2O(l) ΔH=-57.3kJ·mol-1
7.已知:稀强酸和稀强碱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强酸和 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B.测量反应后溶液的温度时,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插在溶液中
C.为了均匀反应,分多次加入酸或碱
D.中和反应的 都等于
8.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A
B
C
D
温度计的水银柱不断上升
B.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得的△H会偏大
C.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醋酸溶液代替盐酸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H会偏大
D.测量盐酸的温度后,必须用水将温度计洗净后再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
10.古代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能量更低
高中化学高考备考专题强化习题——反应热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 (△H>0)②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2.肼(N2H4)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mol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中正确的是
(4)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1
23.2
2
20.2
20.4
23.4
3
20.5
20.6
23.6
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kJ·mol-1(结果精确到0.1)。
(5)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若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实验小组另取V1mL0.50mol·L-1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则实验小组做该实验时的环境温度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2℃,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mol·L-1。
A.④⑦⑨B.④⑥⑦⑧⑨C.①④⑧⑨⑩D.①②④⑧⑨
1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16g甲烷燃烧放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kJ·mol-1
B.500℃、30MPa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ΔH=-38.6kJ·mol-1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L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H1、△H2、△H3,则△H1、△H2、△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2)实验不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其原因是_______。
(3)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用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
t1
t2
ΔH
a
50mL0.55mol∙L-1NaOH溶液
50mL0.5mol∙L-1HCl溶液
20℃
23.3℃
b
50mL0.55mol∙L-1NaOH溶液
50mL0.5mol∙L-1HCl溶液
3.下列发电厂(站)电能得来的本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B
C
D
燃料电池发电站
地热发电厂
风力发电厂
水力发电站
A.AB.BC.CD.D
4.下列反应的焓变与如图所示图像相符的是
A.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B.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C.过氧化氢的分解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
5.已知: ; 。由此推知,其中最稳定的磷单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