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定向·诱导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自学·探究
课前自学
1、知作者,明背景
苏轼,字,号,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所谓“乌台诗案”
“乌台”又是御史台的习惯说法,那是因为据《汉书·朱博传》里记载,御史府(台)中有许多柏树,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在树上,晨去暮来,号为“朝夕乌”。

因此,后人将御史台称为“乌台”。

苏轼案是被御史李定等人告发。

罪名是反对变法,诽谤朝廷,对君不忠,都是从苏轼诗文中寻章摘句找出来的。

所以称“乌台诗案”.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课堂学习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二、二读课文,翻译理解。

要求:读一句,译一句。

解释:
欣然:遂:盖:
相与:但:中庭:
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讨论·解疑
你的疑问:
反馈·总结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解释划横线的字和词
(1)念无与乐者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4)盖竹柏影也________
(5)寻张怀民________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7)怀民亦未寝________
(8)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5、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7、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

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

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