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江畅作品精选精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畅作品精选精练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

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察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

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

人生一人格一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

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一行为一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
节。

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一人格一行为一满足一享受。

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

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具有隐蔽胜,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C.人性察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构成人生境界,形成人格,表明人已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人,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就是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对人格、人胜进行重点论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C.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察赋、环境影响、个人作为是可以诊释这些问题的。

B.好人格,好作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
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胜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1. D(A项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张冠李戴,将“人性”改为“人格”。

B项原文为“可以现实化为人格”,这里用“必须”绝对化。

C项原文为“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人格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这些因素“构成”)
2. B(“两者间相互转换的关系”理解错误,文中并未表达“相互转换”的意思)
3. D(从原文“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可看出“让人生变得美好幸福”的条件是“人性得以实现”)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

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

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

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

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

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

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
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

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

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

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

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是当前在我国公众中非常流行的两种幸福观,但毋庸讳言,这两种幸福观都是不正确的。

B.资源占有幸福观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越幸福,把幸福与占有资源混为一谈,其危害程度大于物质享受幸福观。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它往往使人在欲望和无聊的情绪下产生心理问题。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古已有之,这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在今天它们变得十分大胆直白,这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B.市场经济导致消费主义的盛行,刺激和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是物质享受幸福观流行起来的根本原因。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本身就是利益且可以带来更大利益,故而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资源占有幸福观容易导致人生异化,使人被占有欲控制;且占有欲会不断膨胀直至充斥人整个心灵,从而使人成为贪欲的奴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物质享受并没有错;物质享受幸福观错在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满足人的其他需要,这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

B.除物质需要外,人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情感满足、社会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需要均有所满足,人的心理才能和谐。

C.受物质享受幸福观支配的人难以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相反,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D.如果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充满乐趣、创意和魅力,那么他就不需要占有资源,也不会有感性欲望了。

1、B(3分)B. “其危害程度大于物质享受幸福观”理解有误。

2、B(3分)B. 市场经济导致消费主义的盛行,刺激和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是物质享受幸福观流行起来的根本原因。

对原文内容理解有误,原文“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


3、D(3分) “那么他就不需要占有资源,也不会有感性欲望了。

”与原文内容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