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
第一部分前景与目标
1、项目概况 (1)
2、上轮规划评估及实施情况 (2)
3、目标与策略 (3)
第二部分广佛一体打造湾区西部枢纽城市
4、航空:与广州共建航空设施,形成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8)
5、铁路:依托广佛铁路枢纽,形成服务于全国的铁路枢纽城市 (8)
6、城际:形成服务于区域一体及广佛同城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10)
7、高速公路: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强化广佛一体融入湾区发展 (10)
8、港口及货运:完善综合货运体系,强化与粤西及西江流域产业协作 (12)
第三部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塑城
9、轨道:优化网络布局,支撑“强中心、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13)
10、中运量:引入“1+2+5”的中心区,增强公交覆盖、提升品质 (15)
11、TOD:围绕轨道站点推进用地建设,引导交通出行方式改变 (15)
12、路网:优化网络、提升功能,适应区域融合及城市调整 (16)
第四部分运营导向的公交行人优先
13、体制:打破行业和行政壁垒的大TC,促进公交整合 (20)
14、场站:采用“配建+挖潜”手段,加密核心片区场站设施 (21)
15、廊道:加强公交路权优先保障,实现公交提速目标 (22)
16、慢行:强化区域、廊道慢行设施建设,鼓励绿色出行 (23)
第五部分侧重调节使用的交通管理
17、需求管理:利用多元化、市场化手段,调节小汽车使用 (25)
18、停车配建:基于轨道公交发达程度,差异供应配建泊位 (26)
19、智慧交通:紧抓“互联网+”机遇,变革运输服务模式 (27)
20、交通管理:通过公共政策调节空间关系,引导资源使用 (27)
第六部分近期行动与保障
21、近期行动 (29)
22、保障措施 (30)
第一部分前景与目标
1、项目概况
1.1规划背景
珠三角向南沙、前海和横琴等湾区集聚发展,佛山成为珠三角湾区向粤西沿海辐射的门户枢纽;新城市总规明确“强中心、多组团”战略,中心城区“一老三新”快速崛起,顺德新城、西站枢纽新城、三水新城和西江新城等副中心及组团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外围城镇发展明确特色和重点镇街,打造示范街镇带动周边发展。

1.2规划目标
(1)科学评估上轮综合规划实施情况,明确本次规划修编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以广佛同城为视角,推进区域交通设施整合,落实新一轮区域空铁设施。

(3)制定一体化发展目标,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结构,实施一体化发展政策。

(4)优化完善轨道、路网、公交骨干设施布局,支撑“强中心-多组团”战略。

(5)大力推进以运营为导向的公交行人优先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公交系统。

(6)积极实施侧重调节使用的交通管理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拥有和使用。

(7)近远结合,提出交通近期建设计划和实施时序建议。

1.3规划范围、年限
规划范围为佛山市域,总面积约3797.72km2;规划年限2030年。

1.4工作过程
(1)2014年7月-9月:工作纲要阶段,收集各类规划资料,解读佛山发展现状,制定规划工作纲要。

(2)2014年9月-12月:调查调研分析阶段,开展综合交通调查调研工作,完成
现状调查调研和上轮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并更新完善综合交通规划模型。

(3)2015年1月-5月:初步成果阶段,制定初步方案,广泛征求各区及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形成初期成果并召开专家咨询会。

(4)2015年6月-8月:中期成果阶段,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并征求各区及部门、周边城市意见,形成中期成果,再次征求各区及部门意见。

(5)2015年9月-10月:成果审查阶段,结合中期成果各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成果,并通过专家审查。

(6)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最终成果阶段,结合专家审查意见,修改完善成果,重点对路网和公交场站进行协调落实,形成终期成果;2016年7月18日,向市领导汇报并获认可;2016年8月4日,项目成果通过市规委会审查;2016年12月,项目成果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

2、上轮规划评估及实施情况
2.1广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卓有成效,区域辐射力显著提升
以佛山西站、广佛环线等为代表的区域设施相继建设,广佛交通共建共享成效显著。

佛山西站建设快速推进,贵广南广铁路开通,佛山向西辐射力大幅提升;有序推进广珠、佛肇、广佛环等城际轨道建设,逐步形成广佛都市圈“一轴两环六射”高速路网。

区域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城际30分钟辐射珠海,铁路3小时辐射南宁、4小时辐射贵阳。

2.2城市干线网络有效整合了“2+5”组团,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破晓
在建拟建轨道1、2、3号线重点强化中心组团市域辐射力,有力支撑了“2+5”组团发展,为强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

快速路与干线道路首先加强市域组团整合,其次也打造两大组团内部快速走廊。

规划“五横三纵”快速网络,桂丹路快速化完成,魁奇路、禅西大道加快推进。

城市干线网络提升了市域出行速度,缩短了约20%的出行时间。

2.3公交设施建设与模式改革成效初现,公交客流与公众评价实现双赢
公交线路和车辆数快速增长,2015年底公交线路618条,公交车辆6779辆,公交场站176个,面积85.36公顷。

其次,公交改革成果显著,禅城、顺德实行公交TC模式,南海试点差额补贴。

公交客流大幅提升,日客运量由51万人次增长至180万人次,年均增长约30%。

公众对公交正面评价大幅提升,服务舒适性评价好的比例由14%增长到48%。

2.4禁摩限电等需求管理措施收到预期效果,交通品质有所改善
佛山有序推进限制摩托车拥有和使用的管理措施,摩托车量持续降低,至2014年全市摩托车总量为73.4万辆,交通事故数减少近50%。

禅城、顺德逐步探索、普及路内停车收费,培养市民停车付费习惯,推动经济杠杆调节机动车出行需求。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有序推进,交通出行诱导及信息发布在中心城区试点推进。

3、目标与策略
3.1面临形势与挑战
3.1.1区域:珠三角进入湾区时代,如何进一步融入湾区发展
珠三角新一轮发展向湾区集聚,佛山成为一路一带及湾区向珠江-西江经济带辐射的重要节点,并与广州同城化发展,共同对外辐射。

区域客运交通需求快速增长,较现状增长2.3倍,其中广佛出行约占对外出行总量60%。

对外客运方式结构中,铁路客运比例快速增长,航空及水运客运逐步提升。

区域货运需求未来发展规模约为现状的 2.5倍,肇庆、云浮及以远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方向的货运需求增幅最大。

3.1.2城市:城市发展突出强中心,对交通与土地提出新要求
城市发展突出强中心,中心城区“一老三新”的崛起,两大副中心新城及五个组团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交通与土地协同塑城。

中心城区岗位进一步集聚,居住适度外迁,“一老三新”间交通联系形成“中心
集聚、轴向放射”的“三横两纵”高强度需求走廊。

副中心依托新城、产业园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形成高峰小时单向3万人次左右客运主走廊以及多条1万人次左右的客运次走廊。

各组团加快建设形成2-3条高峰小时单向1万人次左右的客运走廊。

3.1.3公交:公交优先发展遇瓶颈,需打破行政和行业壁垒
公交补贴红利减弱,公交客运量增速放缓且与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以运营为导向、以人本需求为依归,打破行政及行业壁垒,启动新一轮公交改革。

跨区公交供应与需求不匹配,中心城区公交一体化发展缓慢被动,跨区公交分担率增长慢。

受运营主体利益平衡影响,轨道站点沿线公交仍以运营竞争性、骨干型线路为主,与轨道一体化发展动力不足。

外围组团公交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公交补贴压力大,迫切需要引入经济成本低的大众化交通方式辅助公交发展。

3.1.4管理:摩托车管理基本完成,小汽车交通管理需强化
摩托车管理基本完成,但小汽车仍保持迅猛增长态势,远超道路里程增长水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形势日益严峻,且由汽车尾气、马路和工业扬尘带来的污染占56%,迫切需要适时调节小汽车需求,加快智能交通发展,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改善交通和生活环境。

3.2目标策略
3.2.1发展目标
1、畅达
为实现广佛一体打造湾区西部枢纽城市,提出佛山与珠三角主要城市出行时间90分钟可达,区域内重要机场、高铁站等对外交通枢纽出行时间60分钟可达,广佛都市圈主要区域交通设施间联系时间30分钟可达。

2、协调
为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塑城,提出轨道站点500米覆盖人口岗位比例全市域达到25%,中心城区达到50%,对外设施、轨道站配套公交接驳站比例达到30%,祖
庙、千灯湖、绿岛湖、佛山新城等核心片区公交站场密度达到2~3个/平方公里。

3、高效
为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形成可与小汽车竞争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出公交与小汽车全程出行时间比控制在1.5倍以内,全市和中心城区高峰期道路平均车速分别不低于30公里/小时和25公里/小时等指标。

4、绿色
为实现绿色交通(公交和慢行)优先发展,提出2030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70%,全市和中心城区机动化公交分担率分别达到50%和65%,全市和中心城区骨干公交占公交出行比重分别不低于50%和65%等指标。

5、安全
为提升交通运行安全性,提出2030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小于1.4人。

表3-1 佛山市交通发展核心指标表
3.2.2规划策略
区域层面:广佛一体打造湾区西部枢纽城市
策略1:航空——与广州共建航空设施,形成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策略2:铁路——依托广佛铁路枢纽,形成服务于全国的铁路枢纽城市
策略3:城际——形成服务于区域一体及广佛同城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策略4:高速公路——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强化广佛一体融入湾区发展
策略5:港口及货运——完善综合货运体系,强化与粤西及西江流域产业协作城市层面: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塑城
策略1:轨道——优化网络布局,支撑“强中心、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策略2:中运量——引入“1+2+5”的中心区,增强公交覆盖、提升品质
策略3:TOD——围绕轨道站点推进用地建设,引导交通出行方式改变
策略4:道路——优化网络、提升功能,适应“强中心”组团结构调整
公交层面:运营导向的公交行人优先
策略1:体制——打破行业和行政壁垒的大TC,促进公交整合
策略2:场站——采用“配建+挖潜”手段,加密核心片区场站
策略3:廊道——构建两级专用道网络,保障路权实现公交提速
策略4:慢行——强化区域、廊道慢行设施建设,鼓励绿色出行
管理层面:侧重调节使用的交通管理
策略1:需求管理——利用多元化、市场化手段,调节小汽车使用
策略2:停车配建——基于轨道公交发达程度,差异供应配建泊位
策略3:智慧交通——紧抓“互联网+”机遇,变革运输服务模式
策略4:交通管理——通过公共政策调节空间关系,引导资源使用
第二部分广佛一体打造湾区西部枢纽城市
4、航空:与广州共建航空设施,形成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4.1修编思路
基于佛山沙堤机场搬迁和珠三角新干线机场规划建设的背景,对佛山机场方案进行重新审视,积极争取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佛山新机场)落户佛山建设工作,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

4.2策略及方案
4.2.1积极引入空港设施,服务珠江西岸城市,提升佛山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
佛山新机场定位为广佛都市圈面向国内的干线机场,与广州白云机场互为犄角,服务广佛都市圈及珠江西岸城市,设计规模年客流量在3000—5000万人次。

佛山新机场初步有高明杨和、三水芦苞、云浮等7个选址,对比各选址优缺点,建议将佛山云浮两市交界选址和高明杨和选址为下一步佛山新机场选址研究工作的重点方案。

4.2.2打造集本地集散、门户枢纽及国际国内中转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航空枢纽
佛山新机场引入规划佛山西-阳江铁路、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联络线,强化空铁联运,打造集于一体的复合型交通枢纽,增强区域辐射力。

推动广佛机场分工协作,建议利用机场联络线和广佛环线开行至白云机场城际列车,发挥机场联络功能,实现中转联程服务。

5、铁路:依托广佛铁路枢纽,形成服务于全国的铁路枢纽城市
5.1修编思路
随着广佛“一核强化,多轴携领,多极带动”同城化全面发展格局的落实和佛山西站枢纽的大力推进,提出广佛铁路枢纽布局由“四主一辅”向“四主五辅”的布局结构转变的诉求,以强化对广佛都市圈外围次中心和组团中心的发展带动作用。

5.2策略及方案
5.2.1优化广佛地区铁路枢纽布局,形成“两圈层”的枢纽布局形态,提升都市
圈主次中心区域辐射力
广佛地区铁路枢纽布局由“四主一辅”调整为“四主五辅”,强化对广佛外围次中心和组团中心的覆盖。

内圈层“四主”枢纽分别为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和佛山西站,服务广佛都市圈核心区;外圈层“五辅”枢纽分别为广州北站、新塘站、南沙站、佛山新机场站、三水南站,服务广佛都市圈外围次中心。

5.2.2完善铁路网布局,形成“四线三站”高速铁路和“四线五站”普速铁路线
网,强化对粤西地区辐射力
“四线三站”高速铁路:规划新建佛山西-阳江铁路,衔接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至阳江,与现状贵广、南广、京广深港形成4条高速铁路布局,其中“三站”分别为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站和三水南站。

“四线五站”普速铁路:广珠铁路、广茂铁路、柳肇铁路与南沙疏港铁路形成4条普速铁路布局,其中“五站”分别为佛山站、三水站、西樵站三个客运站和丹灶站、官窑站两个货运站。

5.2.3构建城际、地铁、中运量、路网、公交等多层次衔接体系,提升佛山西站
门户枢纽地位
三条城际:持续推进广佛环线、广佛肇城际建设,规划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城际联络线,强化佛山西站的枢纽地位,实现空铁联运。

三条地铁:规划轨道3/4/10号线衔接佛山西站,强化西站对中心城区的服务。

一条中运量:将南海新交通1号线由礌岗沿桂丹路通道西延16.5km至佛山西站,加强南海桂城与西站枢纽的联系。

路网:完善佛山西站对外联系通道和枢纽内道路系统,保证西站枢纽路网衔接高效、
畅通。

6、城际:形成服务于区域一体及广佛同城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6.1修编思路
在积极争取佛山新机场落户高明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定位提升的背景下,对佛山市城际轨道线网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积极衔接佛山新机场,增强对粤西和粤西北地区的辐射;同时,结合佛山市“1+2+5”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提出城际轨道枢纽与城市公共中心体系耦合的TOD发展策略。

6.2策略及方案
6.2.1规划新增两条城际轨道线,形成7条线路的城际线网,实现与珠三角城市
90分钟可达
规划“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新兴-罗定”城际轨道线路,强化佛山西站和佛山新机场对粤西片区的辐射。

广茂铁路(三水—广州站段)货运功能外迁后,建议利用此通道增设城际客运功能,规划“广州站-佛山站-四会站-怀集”城际轨道线路,强化广佛都市圈对粤西北片区的区域辐射力。

6.2.2构建“两层次”城际枢纽体系,锚固城市主次中心,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优化城际轨道枢纽布局,形成“两层次”的枢纽布局体系。

第一层次为佛山站、南海站、张槎站、佛山新城站等城际轨道枢纽,服务“一老三新”城市主中心;第二层次为顺德学院站、狮山站、三水北站、高明站等城际轨道枢纽,服务副中心和外围组团中心。

7、高速公路: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强化广佛一体融入湾区发展
7.1修编思路
以广佛同城为视角,构建“两轴、三环、九射”区域高速公路网,适应广佛同城化发展,支持广佛都市圈共同对外辐射。

7.2策略及方案
7.2.1优化构建“两轴三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强化广佛一体融入湾区发展
在上版规划“一轴、两环、七射”网络基础上,结合湾区融合发展以及佛山作为门户枢纽地位提升,本轮修编优化形成广佛视角下“两轴、三环、九射”的区域高速公路网,总长度约600km。

(1)两轴:“一轴”由广清高速、广州环城高速西环线、广珠西线高速组成,承担广佛中心区与中山城区、珠海城区、横琴新区以及白云机场、广州南站枢纽联系;“二轴”由佛江高速及其北延线(即佛山一环东线)组成,承担广佛中心区与中山西北组团、江门城区、珠海斗门金湾区联系。

(2)三环:“内环”由广州华南快线、广州一环东线、广明高速、一环西线组成,是广佛两市中心城区联系及共同对外交通中转通道;“二环”由珠二环高速、东部大道组成,分离广佛都市圈过境交通;“三环”由珠三环高速、广佛中江高速、莞深高速组成,支持中山、江门、肇庆、云浮等西岸城市融入湾区发展,并共享白云机场、佛山新机场、南沙港等区域枢纽设施。

(3)九射:自北向南依次为佛清从高速、广佛肇高速、广贺高速、广肇高速、广明高速、佛开高速、佛江高速、广珠西线、南二环高速东莞沙桥干线,承担广佛共同对外辐射功能。

在佛山视角下,佛山市域高速公路网呈“两环、五横、四纵”结构。

两环:“环一”为珠二环高速;“环二”为珠三环高速;
五横:“横一”为广佛肇高速,“横二”为二广高速,“横三”为广肇高速,“横四”为广明高速,“横五”为广中江高速;
四纵:“纵一”为广珠西线高速,“纵二”为佛江高速及北延线,“纵三”为佛开高速,“纵四”为佛清从高速。

8、港口及货运:完善综合货运体系,强化与粤西及西江流域产业协作8.1修编思路
佛山港口及货运体系积极对接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及南沙自贸区,调整功能定位,强化与粤西及西江流域产业协作。

8.2策略及方案
8.2.1提升西江航道,形成“三横两纵”骨干航道,打造服务西江流域枢纽港口
提升西江干流三水港区、高明港区功能规模,打造服务西江流域的枢纽港口,并加强与南沙港之间的江河联运;重点推进西江一级航道提升,形成“三横两纵”骨干航道网络。

8.2.2东延柳肇铁路引入官窑货运站,构造“三线两站”面向粤西及西江流域的
货运铁路设施
规划建设柳肇铁路东延线,对接广珠铁路、南沙疏港铁路,构建珠三角西向货运铁路通道;重点推进广珠铁路官窑、丹灶两处货运站场建设,加强公铁、海铁联运。

8.2.3构建“五主十三辅”公路货运场站,完善三级货运通道,促进广佛产业协
同发展
依托高、快速路,建立完善三级货运交通通道;根据主要产业园区、货运港口分布,结合对外高、快速道路网布局,规划建设“五主十三辅”的公路货运场站设施。

第三部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塑城
9、轨道:优化网络布局,支撑“强中心、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9.1修编思路
服务新一轮总规空间结构布局,通过轨道网络优化调整,支持中心城区建设发展,促进“1+2+5”城市组团结构的形成。

构建与佛山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致、与土地利用协调的佛山市域轨道交通网络。

9.2策略及方案
9.2.1优化调整市域骨干线,支撑“1+2+5”市域组团城市格局
1、基本维持已批复的1-3号线走向:1号线向南延伸至乐从城际站,2号线维持原方案不变,3号线端终点由狮山大学城调整至佛山科技学院,南端终点由容桂城际站调整至顺德学院城际站。

2、优化调整4号、5号、11号3条市域骨干线,完善广佛中心区与大良容桂副中心、狮山副中心、西南组团、西樵组团和大沥里水组团的联系。

9.2.2加密中心城区轨道并编织枢纽体系,支撑“一老三新”强中心发展
1、调整6号线,串联佛山新城和千灯湖两个城市中心,并联系大沥和里水。

2、规划新增轨道7、10、14号线,并优化线网锚固祖庙站、南海站、张槎站和佛山新城站枢纽,支撑中心城区“一老三新”强中心发展。

9.2.3合理规划外围组团补充线路,支持副中心及外围组团的发展
1、顺德区新增轨道9、13号线,支撑大良容桂组团发展,并加强与广佛都市核心区联系。

2、南海区规划新增轨道8号线,加强南海北部片区的东西向联系。

3、三水区规划新增轨道12号线,支持三水新老城区融合发展。

9.2.4规划方案小结
规划远景共计建设14条线,线网里程约562km的城市轨道线路,较上轮规划轨道线路增加7条,增加里程328.2km,中心城区轨道线网密度由原规划的0.49km/km2增加至0.86km/km2。

表10-1佛山市规划轨道线路详情
10、中运量:引入“1+2+5”的中心区,增强公交覆盖、提升品质
10.1修编思路
支撑新一轮总规“1+2+5”组团发展,本轮规划修编在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中心的公交客运走廊上,设置中运量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共同构成骨干公交系统。

10.2策略及方案
中运量公交系统功能定位:一是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区域(拓展城区),作为城市大运量轨道交通的补充、接驳和延伸;二是外围组团城区,承担公交骨干线,覆盖外围城区主要客流走廊,支撑城市发展;三是中轴线、西樵山等特殊地区,规划特色新型交通,承担旅游景观交通,提升城市品质。

中心城区共规划3条中运量线路,分别是T1南海中运量1 号线、T2中轴线的空轨线路和本轮修编新规划T7 线。

南海区共规划6条中运量线路,分别是T3、T4、T5、T6、T8 和T10。

顺德区共规划6条中运量线路,分别是T9、T11、T12、T13、T14 和T15。

高明区共规划2条中运量线路,分别是T16 和T17。

三水区共规划2条中运量线路,分别是T18 和T19。

本次规划共规划中运量线路19条,总长度433.3公里,较上轮规划增加线路里程283公里。

11、T OD:围绕轨道站点推进用地建设,引导交通出行方式改变
11.1修编思路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推进更为落实的TOD战略,支撑“强中心、多组团”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引导“公交+慢行”绿色交通出行。

11.2策略及方案
11.2.1宏观TOD
枢纽锚固城市组团空间结构。

提升轨道枢纽与城市公共中心的耦合度,未来中心城区“一老三新”和外围各区新城等策略发展区均围绕轨道枢纽TOD集聚开发建设。

提高轨道站点500米范围人口及岗位集聚发展目标,2030年全市域轨道500米范围覆盖人口岗位25%,中心城区达到50%。

11.2.2中观TOD
TOD开发引导用地集约发展。

通过用地珠链式综合开发,改变土地粗放蔓延式向集约式发展。

重点推进轨道2、3号线、佛肇城际、广佛环线以及广珠城际等轨道沿线用地优化调整,并做好中远期轨道线网沿线用地的规划与控制。

11.2.3微观TOD
慢行与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设计。

通过慢行通道广泛连接轨道站点与周边建筑,形成“轨道+慢行”一体化系统。

至2030年,全市共规划60个TOD站点,其中枢纽型TOD站点2个,城市型TOD 站点16个,社区型TOD站点42个。

12、路网:优化网络、提升功能,适应区域融合及城市调整
12.1修编思路
基于珠三角湾区融合发展和广佛同城化发展背景,从广佛一体的视角优化区域高速公路网融入湾区发展;市域空间结构从“2+5”调整至“1+2+5+X”,突出“强中心”战略,构建与之配套的骨架路网支撑;各区各组团多个策略发展区加快建设,规划与之相配套的主次干道网络进行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