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

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

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

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

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

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

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

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

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

”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

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

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

”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

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

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

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

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

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

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

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

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

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

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

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

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

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

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

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

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

这是《淮南子》里的话。

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

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

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

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

也好。

(有删改)
17. 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8.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19. 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

参考答案:
17. (1)让我懂得正直做人的道理:祖父睡觉时一丝不动,也要求我挺直了,做人也要这样。

(2)种下我的文学种子与培养我的阅读习惯:祖父教我读书、写字、背诗。

(3)我继承了祖父的职业:祖父用教师的职责感染了我。

(4)对我淡然温和性格的影响:祖父一生坚韧、平淡、清和、内敛。

18. (1)桐华、风至,象征着祖父淡定、清正的人格魅力;
(2)祖父从容面对一切;
(3)既表达了对自己的安慰,也表达了对祖父人生态度的理解。

19. (1)清明是慎终追远的节气,作者表达了对祖父的思念;
(2)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淡然,作者赞美祖父清正、从容、淡定的品质;
(3)体现了作者对在苦难面前能淡然处之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需要立足全文内容,筛选出相关语句,然后理解分析。

如结合“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分析,祖父让我懂得正直做人的道理;结合“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

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反刍,再咀嚼,咽下”“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

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分析可知,祖父种下我的文学种子与培养我的阅读习惯;结合“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

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分析,祖父用教师的职责感染了我;结合“我终究是羞怯的”“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分析,祖父对我性格的影响等。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

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桐华,风至”,结合上文“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分析可知,象征着祖父的品格;“你不慌不忙地走着”,“不慌不忙”强调祖父可以从容面对一切;“也好”,结合“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

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分析,即使对自己的祭祖方式肯定,对自己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祖父人生哲学的肯定。

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需要理解“清明”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等。

结合“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

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分析可知,以“清明”为题,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表达对祖父的思念;结合“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分析可知,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淡然,文中说“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对祖父品格的赞美;结合“清明是一杯绿茶……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及祖父对我的影响分析,“清明”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苦难能够淡然处之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

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

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

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

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

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

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

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
大悦。

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

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法律的工具主义由此开始。

B. 为了使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魏征打了个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的鞭子就是法律。

C. 在古代,法律是皇帝手中的鞭子,所以皇帝是否贤明对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至关重要。

明主自己也遵法,昏君则任意为法。

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第一、二段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在古代,法律的治世作用受到皇帝的重要影响。

B. 直到近代,还有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的现象。

这证明近代仍存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

C. 文章第三段,在论证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D. 文章从法律工具主义的起源谈到法制与改革的关系,前后两部分各自独立,没有内在的联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为了严厉整治官员履历造假的风气,决定对今后犯下这种错误的官员处予死刑,决不宽恕。

说明即使再贤明的君主,也可能有法律意识不强的时候。

B. 隋文帝晚年随意为法,六月天判处犯人死刑,并说他是皇帝可以杀人。

可见,遇上昏君,法律在社会上一点作用也没有。

C. 商鞅变法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 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对于推进社会改革和依法治国,进而建设富强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
1. B
2. D
3. B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B项,“为了使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魏征打了个比喻”错误,魏征的比喻使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是作者的观点,并非魏征的自觉意识。

在魏征时代,应该还没有“法律工具主义”的概念。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

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D项,“前后两部分各自独立,没有内在联系”错误,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才能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改革,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B项,“可见,遇上昏君,法律在社会上一点作用也没有”错误,隋文帝的例子说明遇上昏君,则会法制败坏,但不能说明法律在社会上一点作用也没有。

故选B。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

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诗经》产生近3000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
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份,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效果,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

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青蒿素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他们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对照组疟疾病人相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确定这种有效成份的化学结构。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抗疟疾效果极好,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

”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奖“风向标”、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3. 对屠呦呦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的品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
B.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C.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D.忠诚于党、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心
4.对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3分)
A.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

B.屠呦呦在21位感染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好。

C.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成为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更强的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

D.屠呦呦把临床测试的片剂药物形式改成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发明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3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 文章引用《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使之首尾圆合,而且也暗示、象征了屠呦呦思想品质。

6. 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可以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选出最正确的两项。

(3分)
A.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既漫长又工程浩大,在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以及她的同事无怨无悔,不计名利,锲而不舍,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

B.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更加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