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2023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2024.1.13
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

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属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昏昏欲睡的中华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

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

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

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

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

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秣悉数卖与邻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

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

养牛户称谢不已。

——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

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
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

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

三商穷蹙,几欲自尽。

公慰之曰:“汝货未及船,尚为我物。

物失值存,我应还汝,汝若失此货本,何以为生?”即悉还之。

此故事被归入“盛德部”。

是说,明朝南阳邓州人李贤的祖父种棉花,将棉花运到南方去卖。

与三位
客商买主交易完毕,当天晚上就发生了火灾,将棉花烧成了灰。

三位客商欲哭无泪,难受得都想自杀。

李贤的祖父找到三位客商说:你们的船还没有离岸,发生火灾,棉花还算我的,我应该把钱还给你们。

你们没有了这些本钱,拿什么生活?将货款全部退给客商。

李贤(1408—1466)字元德,明朝邓州人。

1433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

曾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率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

死后谥“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

第二个例子还是今年秋季老家受灾玉米地的事。

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眼看倒卧霉烂,满目狼藉,简直无法收。

但农民会坚持想办法收。

收玉米所付出的人工还不算,光是其他投入,也远大于玉米所值。

因此从价值利害计,明显绝对划不来。

如果计价值利害,就应该不收,让它烂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种别的。

但农民绝不那么干,非要眼睁睁明明白白做这个亏本的事。

平时过日子仔仔细细、斤斤计较的农民,却丝毫不计算这个成本与付出,为什么?你问他们,他们很诧异: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难看得很,路上过来过去的人见了,骂哩!说这是谁家烂货什儿的,不像个正经过日子人……
这就是质朴的农村人,他们只凭这代代相传的朴素自觉,就践行着孔子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钱穆先生说,用温情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温情的滋生,需要丰沛的生命去感受事物,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这一切必然来自“格物致知”的自觉,“格物致知”使人良心得以发现,良心发现,为人做事,即便是普通乡土之人,也自然契合“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价值,此正“道不远人”之谓也。

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良知属性的温情,才是真正的敬诚之情。

那种带着乡土的馨香的情怀,是提升人整体生命质量和高度的情怀。

(许石林《玉米地遭水灾后的两则故事:背后是一个让人饱含热泪的“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整体世俗价值有所偏失,而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和《乡土中国》,有助于找到文化血脉之本。

B.“它土,却不愚”,作者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借此表现以六爸为代表的乡土百姓虽然遭受苦难但是仍然质朴守信的美好品格。

C.在第二个例子中,作者认为平时过日子斤斤计较的农民,不顾亏本地坚持收玉米,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而坚持这样去做。

D.“格物致知”使人在为人做事时不违背良心,可以丰沛个体的生命,还可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命质量,符合“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一百多年的人类城市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化不断崛起而
乡土文化不断式微的过程。

B.“以青秫悉数卖与邻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

”作者刻意强调交易过程的结束,意在暗示如果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六爸不退钱也无可非议。

C.“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引用孔子的话赞美农民坚持收玉米之事,说明作者认同农村人的做事原则,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

D.从作者所讲述的两个例子来看,现在的乡土社会虽然不断遭受冲击,但是仍然保留着许多乡土文化属性,这些都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资源。

3.下列选自《乡土中国》中的片段,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本色》)
B.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

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

(《家族》)
C.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

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

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

一两天果然好了。

(《礼治秩序》)
D.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街集。

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地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

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

(《血缘和地缘》)
4.作者在第一个例子之后记述了《快园道古》中的明朝故事,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5.作者在叙述老家玉米地受灾的两个例子时,采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C 2.C
3.A
4.(1)丰富论据,共同论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存在的相同的文化基因:为人做事依据良知,超越功利;
(2)表明这一文化基因自古有之,不曾断绝,为提倡更好地挖掘和延续这一文化基因、重拾乡土文化的主张提供依据;
(3)故事中李贤祖父的行为对李贤有积极影响,从而肯定了李贤祖父的“盛德”,作者借此也间接肯定了六爸行为的重要意义。

5.(1)前一个例子语言古典雅致,如“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等有文言特色;
(2)后一个例子语言质朴直白,如“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等用白话
表达,直白自然;
(3)亦文亦白的语言,契合文本内容,使行文自然,让文章更显摇曳之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而坚持这样去做”错误。

结合“他们很诧异: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难看得很,路上过来过去的人见了,骂哩!说这是谁家烂货什儿的,不像个正经过日子人”分析,可知,怕被批评是农民的想法,不是作者的想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说明作者认同农村人的做事原则,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错误。

结合“收玉米所付出的人工还不算,光是其他投入,也远大于玉米所值。

因此从价值利害计,明显绝对划不来。

如果计价值利害,就应该不收,让它烂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种别的”分析可知,作者的态度是应该功利些,不应该收受灾的玉米,知道农民坚持收玉米的原因后,引用孔子的话,只是对农民代代相传的朴素自觉的肯定,没有“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列举“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秣悉数卖与邻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

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和李贤祖父的事,观点是说中国人讲究诚信,说明中国人为人做事依据良知,超越功利。

A.西洋人的论据论证的是中国人讲诚信的特点,可放在李贤事例之后,作为论据。

B.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下,夫妇之间日常的生活状态,与中国人的诚信、良知无关;
C.举例房东老太太给孩子用土方治病的事例,论证乡土社会世代相传的传统很有效,与诚信、良知无关;
D.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街集为了说明在乡土社会中,馈赠的方式过于复杂,便采用了“街集”的方式,与诚信、良知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整个文章主要列举了农民的两次受灾之后的表现,来论证中国老百姓有良知、质朴的特点,作者在第一个
例子之后记述了《快园道古》中的明朝故事,议古论今,丰富论据,共同论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存在的相同的文化基因:为人做事依据良知,超越功利;
作者认为让学生读《乡土中国》很好,因为《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能够让中国青年更好地挖掘和延续这一文化基因、重拾乡土文化,因此讲了两个农民受灾的事件,在此之后,列举了《快园道古》中李贤祖父的事这是明朝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之事,这表明良知这一文化基因自古有之,不曾断绝,为提倡更好地挖掘和延续这一文化基因、重拾乡土文化的主张提供依据;
结合“此故事被归入‘盛德部’。

是说,明朝南阳邓州人李贤的祖父种棉花,将棉花运到南方去卖。

与三位客商买主交易完毕,当天晚上就发生了火灾,将棉花烧成了灰……将货款全部退给客商”“李贤……为官清廉正直,政绩率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

死后谥‘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可知,故事中李贤祖父的行为对李贤有积极影响,从而肯定了李贤祖父的“盛德”,作者借此也间接肯定了六爸行为的重要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结合“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润,难以泻排”“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等语言分析可知,前一个例子语言古典雅致,具有文言特色。

结合“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眼看倒卧霉烂”“就应该不收,让它烂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种别的”“他们很诧异: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难看得很,路上过来过去的人见了,骂哩!说这是谁家烂货什儿的,不像个正经过日子人”分析可知,后一个例子语言质朴直白自然。

综合来看,全文语言亦文亦白的语言,契合文本内容,使行文自然,让文章更显摇曳之美,读起来不觉乏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铁生
过去,我们的角落是另一副模样:斑驳的墙,低矮的屋顶,屋顶挂满灰尘结成的网……铁子说这儿避风,克俭说这儿暖和。

我呢?只想离窗户远一点,从那儿可以看见一所大学的楼房和好几家正式工厂的烟
囱。

这儿是整个“五七”生产组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

清晨、晌午或傍晚,你会在这幽深的小巷中看见我们。

我们三个结队而行,最怕碰见天真稚气的孩子。

“妈妈你看哟!”我们都低下头。

“叔叔们受了伤,腿坏了,所以……”铁子把手摇车摇得飞快,我和克俭也想走快些,但是不行。

“瘸子吗?”孩子问。

母亲的巴掌像是打在我们心上。

这最难办,孩子无知,母亲好心。

我们忍着伤痛,付出比常人更大的气力,为的是独立,为的是回到正常人的行列里来,为的是用双手改变我们的形象——残废。

我们有时哼着歌走在小巷深处:
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
春风乍起,吹绿柳条的时节,她来了。

“我叫王雪,坐在这儿行吗?”她走进了我们的角落。

“当然。

”“只要你乐意。

”“有什么不行的?”我们每人一句,都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腔调。

克俭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不外乎“德性”“臭酸相儿”一类的评语。

铁子冷酷的目光在眼镜后面闪了几下,低下头去。

这是一种防御,以攻为守式的防御。

防御什么呢?
春雨蒙蒙,天空里闪过一道电光,搅动了三颗枯萎的心。

我们的角落从早到晚萦回着歌声:《菩提树》《命运》《茫茫大草原》……先是轻轻地哼,后是低声地唱。

我偷眼去看王雪,发现铁子和克俭也在偷偷看她。

王雪随着我们歌声的节奏轻轻晃着头,两个小辫一个弯了一个直,一个直了一个又弯。

我们的歌声更响亮了:
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
“你们干嘛光唱这些让人伤心的歌?”王雪忽然说。

“你爱听什么?”克俭说。

他的脸红了一下。

王雪清了一下喉咙唱起来:
我们一天到晚在一起把稻草晒干/地在那边我在这边/两人相距很近很近……
王雪轻轻地唱,随着欢快的节拍摆着小辫。

我们三个干脆停下了手里的活,愣愣地看着她,心中的防御工事已经拆除了,眼前出现了一泓春水,轻轻拍打着寂寥的堤岸。

她长得多美!怎么说呢?她的心写在脸上,她看得起我们。

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从早到晚在一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唱起那些欢乐的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用长辈似的口吻和她说话:“王雪,晚上回家走大街,别走那些小胡同。

”“王雪,你该学外语。

事在人为,别怕难。

”“王雪,不然你就学小提琴。

只要下功夫,路是人走出来的。

”“王雪,你就得这么对待生活,你和我们不一样。

”……
如今想来,真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我是说,王雪这下可以考大学了。

”“真的!可她行么?”我的眼睛一亮:“对!你可以帮帮她的数学和物理。

”“你可以帮帮地的语文,主要是作文。

”“真的!”
那天起,每天晚上,蟋蟀在门外“曜曜”地叫,我们的角落里亮着灯光。

铁子和王雪趴在桌上,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

我呢?给她讲语法、主题、构思和“之乎者也”,还给她写了七八篇范文。

唯有克俭一声不响地坐在门外,给我们一壶壶地烧开水,偶尔听见我们的笑声,他才探进头来羡慕似的笑笑。

蓝色的火苗舔着壶底,发出“呜呜”的低吟,克俭的眼睛里有火光也有苦闷。

我们说的他都不懂,他其实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呀。

我拄着拐杖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你家也许有点什么用得着的书吧?”他没有回答。

他准因为帮不上王雪而心里难受呢。

第二天,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本《绝对辨音力》,急急忙忙一瘸一拐地跑来交给王雪,竟连里面讲的是什么都没来得及看。

那是一本外国小说。

好心的王雪竭力表现出喜出望外的样子,说她特别爱看这样的书。

多么恬静、柔和的灯光呀。

那还是在童年,妈妈下班回来在我脖子上亲吻的时候,我看见过的。

黑漆漆的四周为什么不能都点亮这样的灯光呢?
王雪去考大学前有一夜,我们唱起了《灯光》:
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有删改)文本二:
重病之时,寒冷的冬天里有过一个奇迹——我在梦中学会了一支歌。

梦中,一群男孩和女孩齐声地唱:“生生露生雪,生生雪生水,我们友谊,幸福长存。

”莫名其妙的歌词,闻所未闻的曲调,醒来竟还会唱,现在也还会。

四周虚暗,瑞雪霏霏。

这奇妙的歌,不知是何征兆。

懂些医道的人说好——“生生”,是说你还要活下去;“生水”嘛,肾主水,你不是肾坏了吗?那是说你的生命之水枯而未竭,或可再度丰沛。

是吗?不有些牵强?不过我更满意后两句:我们友谊,幸福长存。

那群如真似幻的孩子,在我昏黑的梦里翩然不去。

那清明畅朗的歌确如生命之水,在我僵冷的身体里悠然荡漾。

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

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

我说:“这一回,恐怕真是要结束了。

”她说:“不会。


我真的又活过来。

太阳重又真实。

昼夜更迭,重又确凿。

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妻子,她反倒脆弱起来,待我把那支歌唱给她听,她已是泪水涟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挂满灰尘结成的网”等对角落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的描写一样,都是人物心情的写照。

B.文本一中多次描写歌声,既呼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呈现出了人物情感交流升华的过程,文本二在首
尾处描写歌声,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C.文本一中活泼生动地描绘了铁子认真辅导王雪学习的场景,如“趴在桌子”“点呀线呀,log呀,sin呀,画呀,算呀”等。

D.文本二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重病时的梦中情景,梦境中的孩子和现实中的妻子都给了“我”对抗重病的力量。

7.对文中“王雪”这一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风乍起”的时节里,王雪主动走进我们的角落,她用自己优美的歌声与我们唱和、对话,这是她热情友好性格的体现。

B.我们用长辈似的口吻和王雪说话,其中“别怕难”“路是人走出来的”等内容侧面体现出王雪的人生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C.没上完小学的克俭一瘸一拐地为王雪找来外国小说《绝对辨音力》,而王雪当时喜出望外的表现突出了
她对于文学的热爱。

D.文章结尾未交代王雪是否考上大学,而是描写了我们一起唱《灯光》的场景,表明王雪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灯光”。

8.经历过困境的人的“生命之水”要如何“再度丰沛”?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简要分析。

9.对文本一的标题,史铁生在创作和发表时曾有过不同的选择,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题目一:《没有太阳的角落》题目二:《就是这个角落》
【答案】6.B7.C
8.①接受他人主动给予的理解陪伴与平等关怀,为自己的“生命之水”注入更多温暖的力量。

文本一中王雪平等地尊重我们,使我们不再自卑消沉;文本二中妻子的不离不弃也给了我精神力量。

②运用自己的能力给予他人帮助,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之水”更有力量。

文本一中我们在主动帮助王雪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更丰富的价值。

③通过音乐与歌声中蕴含的精神慰籍与情感力量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加丰盈的“生命之水”。

文本一中我们会用音乐与自己、他人对话,文本二“我”梦境中的奇妙歌声给了我生的力量。

9.示例一:没有太阳的角落
①“没有太阳的角落”,是指三人在五七生产组工作的技术角,也是小说故事情节开展的主要空间,结构
上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没有太阳”与小说开头对角落“斑驳”“低矮”“挂满灰尘”的环境描写相呼应,隐喻了我们三人经
受残疾后孤独落寞、不受人重视的生存常态。

③“没有太阳的角落”反衬出我们渴望受人重视,却不愿被人怜悯的独立人格,突出了我们由“拒人千里”
到“热爱生活”的改变和自我救赎。

④伤感的标题与温情的故事形成艺术反差,使文本具有文学张力,引起读者对人生遭受重创的人物命运的深思,表现作者对个体的生命关怀。

⑤“就是这个角落”主观强调的意图过重,未能给读者留下比较、抉择、思考的空间,意蕴也比较单一,且过于直接,不具备形象且有张力的艺术美。

示例二:就是这个角落
①“这个角落”指三人在五七生产组工作的技术角,“就是”强调了小说人物活动展开的地点。

②“这个角落”是我们收获友谊的地方。

角落一开始是我们拒人千里的、逃避现实的处所,后来是我们从孤独中超脱出来,收获友谊的地方。

“就是”强调了这份友谊的重要性。

③“这个角落”是我们成长历程的重要见证者。

蕴含了我们的人格的独立、对生活的热爱态度、主动创造的自我人生价值等生命意义,“就是这”强调了这一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④我们的角落是一个最不受人重视的技术角,“就是”通过一种肯定的语气表达了我们三人对命运的对抗态度。

⑤“没有太阳的角落”仅呈现人物状态的一个阶段,未能关注到人物心境的变化、角落的整体氛围的变化,与此文重视友谊、超脱孤独、对抗命运的主旨不合。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文本二在首尾处描写歌声,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分析错误。

文本二首尾处出现的歌声并未体现人物情感交流的升华过程,我用歌声与妻子进行交流仅出现在末尾一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她对于文学的热爱”分析错误。

王雪表达对克俭找来的书籍的喜欢是出于一种好心,这是她善解人意的体现,文中其他地方也并未表现出王雪对文学的热爱。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文本一“王雪轻轻地唱,随着欢快的节拍摆着小辫。

我们三个干脆停下了手里的活,愣愣地看着她,心中的防御工事已经拆除了,眼前出现了一泓春水,轻轻拍打着寂寥的堤岸。

她长得多美!怎么说呢?她的心写在脸上,她看得起我们”可知,王雪在我们面前高兴地唱,平等地尊重我们,使我们卸下了心中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