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要类型分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要类型分析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叉,有些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点并不十分鲜明,但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仍然可以对总部经济
聚集区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产业的构成,可将总部经济聚集区划分为混合产业总部经济
聚集区和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
聚集区和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对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进行如下的梳理和归类(见表6)。
表6国内外部分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类别划分总部聚集区以产业划分以发展模式划分混合产业特色产业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纽约曼哈顿√√巴黎拉德芳斯√√伦敦金融城√√
卢森堡金融区√√东京新宿√√香港中环√√法兰克福萨克森豪森√√北京CBD√√中关
村海淀园√√上海陆家嘴√√广州珠江新城√√重庆解放碑CBD√√
(一)以产业划分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类型
1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业态一般较为复杂,聚集区内普遍具有几个甚至更多的支柱行业,同时还拥有众多的配套行业,形成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群簇。
这类总部经
济聚集区在产业上具有多元性,地域上具有多核性,功能上具有综合性,是大城市中金融、
贸易、信息等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高档商业、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其总部的类型较为齐全,包括战略决策、研发、营销等多种职能的企业总部,它是城市的核心和超景观区域。
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多元化产业的巨大需求下,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具体来说,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种产业的企业总部等高端环节聚集发展。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企业总部,不仅涉及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还聚集了一批大型制造业的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高端环节。
在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萌芽、产生阶段和增长趋同阶段,其产业结构的主要业态仍然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总部。
当该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由于结构锁定和路径依赖进入成熟和调整阶段后,在产业融合与分化的趋势下,其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以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开始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这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导产业。
二是企业总部之间能够形成较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多种产业之间,彼此存在较高的产业关联,互补性较强,相互间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不同产业的企业总部间的业务往来也较为频繁。
在发展中更容易形成合作和服务关系,产生并增强区域集聚效应,从而实现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互动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共赢发展。
三是聚集区内多个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对其他各种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推动区域内会计、法律、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一般性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产业的多元性和区域内的多核性,也促使总部经济聚集区内部及周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如东京的新宿,金融保险、不动产、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是新宿的主要行业,同时附近的秋叶原、银座等地还拥有娱乐、休闲、文化等各类配套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逐步形成了围绕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各种企业总部需求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独特业态。
在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
首先,要注重产业间的关联性。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不同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关联,在这类聚集区内选择主导产业要注重它和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要选取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关联性和产业链较长的一些产业作为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导产业。
同时,随着聚集区的发展,主导产业的更替也要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内在联系,注重与聚集区内基础产业的耦合,防止盲目追求高端产业。
其次,要注重配套服务的完整性。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由于产业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其配套服务和配套功能的多元化、完整性和综合性。
因此,除了具备法律、会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外,生活性服务、娱乐休闲、居住等其他服务功能也需要有所兼顾,以适应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中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是城市功能和总部功能组团式发展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聚集区的多核性特征。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完善每个组团的配套功能,重点开发建设组团内的基础设施、
配套功能和搭建组团间的交通、信息纽带等配套设施,使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模式由同心圆式向多核的扇形模式转变。
2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是指以知识经济为基础衍生的某种业态的空间聚集和
产业群簇。
聚集区内一般只有一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主导产业,如金融业、研发设计业、物流业等,并围绕该主导产业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现代服务业的集群。
这种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总部类型可以是单一的研发、营销等,也可以是综合性总部。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总部高度聚集。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导产业较为单一且优势显著,如金融业总部经济聚集区、高技术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临空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等。
伦敦金融城、北京金融街和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都是典型的金融业总部经济聚集区。
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临空经济区,是较为典型的航空和物流业总部经济聚集区,该聚集区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总规划面积178平方公里,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其主导产业为以航空为主导的现代物流,目前聚集区内拥有各类现代物流企业超过150家,投资总额110亿元。
二是围绕特色产业企业总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几乎可以找到该特色产业除了生产制造环节之外产业链内的所有环节,尤其是价值链高端部分。
以伦敦金融城为例,金融城不仅拥有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前台机构,还拥有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所之一和期货市场等完善的资本交易市场,除此之外,全球知名的大型保险企业、基金等机构也遍布伦敦金融城。
在金融机构的背后是大量的数据中心、灾备中心、银行卡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金融产业链。
三是特色产业总部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创新。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形成以后,由于区内各个企业总部分属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其业务往来频繁,从而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松散联结的网络,大量企业总部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在业务上合作的不断深入,将有利于各种思想、技术、信息甚至缄默知识传播的加快,能够大大促进该特色产业的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聚集区创新氛围,并由此使区内企业总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一定的模仿和同构化,使聚集区的发展走向成熟和稳定。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往往对区域资源有较高要求,如以研发设计业为主的聚集区,需要丰富的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作为支撑,以金融业为主的聚集区则需要大量的专业金融人才和管理人员。
另外,承担某一特色功能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配套服务业,需要围绕该功能构建专业化较强的服务体系。
一般来说,与该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核心功能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发展较快,例如咨询、信息及研发服务在研发设计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就非常迅速,而其他与研发业需求较远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甚至有
些业态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是缺失的。
同时,这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区位选择,往往根据该特色产业及其对高端资源的需求不同而有所取舍,研发设计业聚集区往往布局在专业技术人才较集中的区域,金融业聚集区一般布局在市场、信息等发达的区域,物流业的聚集区则会选择在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节点布局。
第二,由于产业的相对单一性,其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更替,需要关注旧产业的路径依赖与新产业培育之间的关系。
旧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陈旧、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甚至对其若干环节进行淘汰和转换。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旧有产业环节在进行淘汰和置换过程中,往往会损失大量的财政税收,而新的产业环节的接续一方面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税源,从而使聚集区在转型期内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出现较大的下滑。
因此,如何保证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较为平稳地渡过转型期,平抑它的发展波动,是关系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壮大的重要问题。
(二)以发展模式划分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类型
1 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是指在开发建设中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这种聚集区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主要依托的是历史的因素和市场的选择,是需求推动型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多是一些老牌聚集区的形成方式,它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是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超前的建设造成浪费,滞后的建设则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由于市场自发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自发建设并发展壮大,开发企业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对商务区各类商务设施的需求市场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以此决定供给。
在这一模式下,商务区各种商务设施的建设、供给与商务设施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开发建设的商务设施一般较少存在闲置、浪费等问题,因此,其市场风险较小。
二是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到后期阶段,往往需要政府的规划引导,特别是聚集区的环境建设和功能完善等更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
由于受企业行为的影响,在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中,往往产生一些负外部性,使总部经济聚集区出现布局不合理、环境及社会问题等拥挤效应。
因此,在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后期,政府对于该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功能提升、空间拓展以及释放拥挤效应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推动总部经济聚集区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香港的中环,中环CBD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世纪初,香港中环即是最早以商贸业务为主的发展地区,到20世纪50年代,中环区的早期建筑物渐渐被一些新落成的总部大楼所取代,如汇丰银行、中国银行、中区政府合署和立法局大楼等。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香港经济从制造业为主转为以金融服务为中心,市场对办公写字楼的需求大增,在之后的二三十年中,中环地区逐渐发展成
为贸易、银行业务、商业交易、专业行政和文化活动的核心,成为香港CBD的发源地,并最终形成典型的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
2 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是指聚集区的建设投资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规划、投资、运营全面涉足聚集区的开发建设,引导聚集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是供给拉动型的聚集区发展模式。
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主导型聚集区发展到后期,聚集区自身的发展与城市不相协调,公共设施供给渐渐滞后,周围环境也渐渐不适合人居,聚集区发展的拥挤成本渐渐超过了聚集的边际规模效益,使得许多中心城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聚集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不和谐开始显现。
政府的规划引导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能够为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环境。
这一环境不仅包括政府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市场行为的监管和政府办公效率等软环境,而且也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硬环境。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能够较好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政府规划引导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空间布局一般较为合理,综合效益较高。
政府规划引导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在建立之初就在规划中明晰了聚集区的发展思路、重点产业、主导功能以及开发建设阶段等关键问题,并根据其产业和功能定位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划分功能分区,同时也能够为聚集区未来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其能够很好地规避拥挤效应突出的发展阶段。
较为典型的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有巴黎的拉德芳斯和东京的新宿,两个聚集区都是在中心城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拥挤成本不断上升,逐步超过边际规模收益后,出现了聚集区的负效应,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巴黎和东京的市中心都面临“空心化”的局面。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中心城区的拥挤成本及其负效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规划建设了全新的中心城区。
这两大聚集区都在政府的规划引领下,适度超前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立体空间,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和楼宇经济。
其中,东京都政府在规划、建设、运营等一系列环节全面介入,通过规划建成了贯穿新宿车站东西两侧商业区的“都会地下步道”,地下商业空间面积达1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街近7000米;而拉德芳斯则主要通过政府规划,大力引导新城区开发建设,一方面通过地下交通系统和区域快速铁路(RER)上下行隧道系统构建立体交通,另一方面通过城市风格的总体规划,使新旧城区的建筑风格衔接融合,使新城区的建设更加具有巴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