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之欧阳家百创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精神分析疗法
欧阳家百(2021.03.07)1.理论基础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⑴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⑵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

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⑶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⑷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

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3.心理治疗的原理
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

治疗者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

这些经验,并加
以分析、解释,使来访者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领悟。

来访者一旦洞悉问题的根源,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有所了解,特别是明了到潜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冲突和焦虑,摆脱情感的羁绊,理智地对待他们,症状也会随即消失。

4.心理治疗的方法
⑴梦的分析。

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⑵阻抗分析。

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

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

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

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病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

⑶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

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⑷移情,移情是病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

移情有正移情
(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病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病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

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⑸解释。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

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病人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

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二、行为疗法1.理论基础
⑴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有关实验性神经症模型的理论,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

⑵Sk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

⑶Bandura及Watson的学习理论,前者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后者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

⑷Jacom的再教育论认为病态行为可通过教育改变和改造。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3.治疗原理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利用强化使来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建立
新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特定的学习环境促使来询者改变自我,摒弃不良行为。

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疗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主张对来询者的问题采取就事论事的处理方法,不必追究个人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作用。

4.心理治疗的方法
⑴系统脱敏法。

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

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

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

⑵厌恶疗法。

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

⑶冲击疗法。

又称满灌疗法、暴露疗法或快速脱敏法。

其方法是将来访者置于令其感到恐怖的刺激面前,使其处于极度恐惧之中。

当预想中的危害并没有真正发生时,来访者的恐惧情
绪便会逐渐消退,并坚持到使来访者对此刺激习以为常时结束。

⑷行为塑造法。

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

⑸消退疗法。

⑹思维阻断法。

又称思维停止疗法、思维控制疗法。

它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是在求治者想象其强迫症状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不良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思维阻断疗法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人的外在行为能通过抑制来加以阻止,那么,内隐的行为也能通过抑制来阻止直至消失。

⑺示范疗法。

⑻自信训练法。

⑼自我管理法。

要通过确定目标、自我监察、自我强化等手段达到消除不良习惯性行为。

主要适用于戒烟、戒酒、戒毒瘾及治疗贪食症等。

⑽代币奖励法。

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

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⑾生物反馈治疗。

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

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⑿认知行为疗法。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1.理论基础
⑴人性观
人性最内里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面,其“动物本性”的层面,在本性上是积极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是理性的,是现实的。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

实现趋向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学方面,指一切生物共有的成长、成熟趋势;心理方面,表现为人独有的自我实现趋向
⑵自我理论
①自我概念
在他看来,与其说个体是生活在一个客观现实的环境中,不如说他生活在自己的客观经验世界中。

②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最初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体验堆砌而成的,由在个中国情境中区别作为个体的自我和客体的我以及自己的经验构成的。

③自我概念的异化与心理失调
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异化时,如果一个人体验自我价值感的欲望非常强烈,那么,这个人首先考虑的是设法保护自我。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由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同时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

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3.心理治疗的原理(目的)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以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

使来访者对他的有机体的经验更加开放;养成对有机体这个敏于生活的工具的信赖感;接受存在于个人内部的评价源;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主动参与到一个流动的、前进的过程中去,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经验之流中新的自我的生成与变化。

4.心理治疗的方法
⑴真诚交流的技术
⑵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⑶促进共情的技术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巧就是倾听技巧:开放式询问、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

事实上,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经常会遇到当事人要求给予指导、解释的压力,尤其在开始阶段当事人还不习惯这种无指导、不引路的咨询方式的时候,面对压力,咨询师一方面表达理解对方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坚持不给予指导,直到当事人终于领悟到别人的指导对自己不起多大作用、或者不再对获得指导抱希望,而必须端正态度,靠自己对探索负责,这个时候的会谈就会比较有效率了。

四、理性情绪疗法
1.理论基础
⑴艾里斯的人性观
①人具有一种既理性又非理性的心理特点
②人具有经常性的消极内化语言
③人具有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能动性⑵A-B-C-D-E理论
A:刺激性事件
B:个体的信息系统
C:个体产生的信息系统
D:指对个体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侦察、辩论
E:指咨询效果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它可以促使来访
者在辩论中不是盲目地接受咨询师的观点,而是主动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即产生顿悟。

⑶非理性信念及其特征
个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由非理性信念导致的,为了有针对性、及时有效地改变人们的一些非理性想法,韦斯勒等人总结了他们的三个典型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透顶。

⑷咨访关系理论
艾里斯强调,咨询师应当支持和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其指导只是针对来访者不合理的思维而不是针对来访者本身;咨询师要能了解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便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的非合理信念导致了错误的、歪曲的和有破坏性的自我评价,情绪障碍就是有非合理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造成的。

3.心理治疗的原理(目的)在于帮助来询者认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理性的信念,以减少个人的自我挫败感,对个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使其情绪好转。

4.心理治疗的方法
⑴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技术:在辩论中首先要找到不合理信念,利用ABC的人格理论模型与之进行有效的辩论。

辩论中的积极提问能促进来访者的主动思维,从提问的形式看,可以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质疑式是直截了当地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夸张式是治疗者针对来访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使来访者感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幼稚的、可笑的、不可取的,因此比较容易心服口服。

⑵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在治疗者的指导下,帮助来访者进行想象。

通过想象不适当和适当的情绪反应,体验它们之间的差异,要及时纠正某些不
合理的信念,强化来访者的新的合理的信念。

⑶认知的家庭作业技术,就是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认知的作业主要有:合理情绪治疗自我评价、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和合理的自我分析等。

⑷假设最坏可能性的方法,就是通过想象技术帮助来访者从那种“糟糕透顶”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使其重新认识和面对现实。

⑸应对性自我言语练习,就是让来访者通过积极、合理的自我对话,对抗和破坏那些消极、不合理的自我言语。

五、贝克认知疗法
1.理论基础
⑴信息加工,这种理论认为,有机体在生存过称中有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性的信息选择与加工过程,即认知过程。

这种过程的机制可被解释为若干相关编码系统的运转。

编码系统又由规则、信念等基本元素组成,用于对外界信息进行区分、评估和储存。

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与经验相一致的新信息,而忽略那些无关的、不一致的信息。

由于人们过去所形成的经验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⑵自动思维,是贝克认知疗法的核心概念。

它是指个体自发产生的、习惯化的、平时不能意识到的想法。

贝克认为,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动思维,但它却形成了他们歪曲的信念和认知,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辨别、评价和改变自动思维是咨询成功的关键。

⑶认知图式,贝克把决定个体自动思维的深层次信念称为认知图式,它由以往积累的经验和有组织的知识构成。

贝克认为,认知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形成了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假设,用于对信息过滤、区分、评估和编码,并指
导个体对新信息的知觉,对旧信息的回忆以及判断与推理,进而支配并评估行为。

⑷认知歪曲,贝克等人将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推理错误称为认知歪曲,认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信念即认知图式。

他们根据研究,概括了8种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两极性思维;选择性提取;过分概括化;夸大或缩小;任意推断;过度自我化;灾难化;乱贴标签。

⑸咨访关系理论,贝克认知疗法以一种“协同共建”的方式,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齐心协作来改变认知歪曲。

所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感觉和行为反应,认知的歪曲和错误则会导致情绪的紊乱和行为的适应不良,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就在于纠正错误的自动思维以及由此形成的信念。

3.心理治疗的原理(目的)
明确来访者歪曲的认知,并采用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技术改变它们。

4.心理治疗的方法
⑴识别和矫正自动思维的技术
个体对外界信息发解释直接影响着其情绪和行为反应,而这些解释通常是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为了消除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咨询师应当首先帮助他们学会识别、矫正错误的自动思维。

①识别自动思维:通过回忆引出自动思维;通过想象或角色扮演引出自动思维;通过观察情绪变化发现自动思维。

②矫正自动思维,主要通过咨访双方“协同检验”的方式来矫正自动思维。

也就是把来访者的自动思维看成是一种假设,通过事实对其进行真实性检验,以证明来访者的想法没有事实根据,从而改变这一想法。

⑵识别和矫正信念的技术
来访者自动思维的产生源于其潜在的信念即认知图式,识别和矫正自动思维最终也是为了识别和矫正信念。

只有改变了深层次的信念,才能彻底改变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并可以预防问题的复发。

①识别信念:识别自动思维找出信念;总结主题得出信念;层层推论引出信念;直接询问得出信念;量表测试发现信念
②矫正信念:提问及行为实验;理性——情绪角色扮演
⑶其他认知与行为技术
去绝对化;去灾难化;去注意;去自我化;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应对性思维与积极的自我陈述;安排家庭作业。

六、现实疗法
1.理论基础
⑴人性观
现实疗法否定人性决定论,认为人是自主和自决的。

现实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成长”和“健康”的内在动力,人的行为时受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而产生的,并非如环境决定论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受外部环境支配u,也不像精神分析理论那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人无法自我控制潜意识的结果。

⑵主要原则与实施特征
现实疗法的主要原则与实施特征包括:重视咨访关系、不重视感受、否定精神疾病的概念、制定行动计划、不重视移情、行为评估等。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如果不能满足上述的心理需要,那么他就会感到焦虑、自责、抑郁、愤怒,就有逃避社会,变得不负责任。

而正是因为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负责任,才产生了行为问题。

3.心理治疗的原理(目的)
现实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自我认同”失败的人通过学习现实及负责任
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朝着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现实疗法强调咨询师在咨询中要发挥教育功能,教导负责的行为是现实疗法的重心。

帮助来访者认清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认清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辅助他们对自己当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评价,看看现有行为是否有益、有效、负责(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言);协助他们选择负责任的行为,制订建设性的行动方案,以便作出改变,达到对自己生活的有效的控制。

4.心理治疗的方法
根据格拉泽的描述,可以把现实疗法的基本过程分为以下8个步骤:建立关系、重视行为、评估行为、制定计划、做出承诺、拒绝借口、不用惩罚、杜绝放弃。

现实疗法看似简单,实则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咨询师有高度的容忍力和坚韧的毅力,要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而且还需要有娴熟的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及高度的创新能力。

格拉泽深信,经过上述几个阶段,来访者一定会成为一个更负责任、更注重现实、更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人。

七、交互分析疗法
1.理论基础
⑴人性观
交互分析疗法是在反对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认为,经验和环境对人的性格特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人有能力克服或改变早期和现在的经验与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有能力对自己的目标重新作出选择。

⑵自我状态
人格由3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式自我”(P)、“成人式自我”(A)、和“儿童式自我”(C)。

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其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的儿
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

这3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⑶人生态度
交互分析理论十分重视对人生基本态度的分析,它认为一个人在其孩提时期所受的“父母”的教导及其个人的自我取向会决定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人生基本态度,而且这种基本态度具有恒定性,只有在经历重大的变故时才会发生改变。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许多人正是因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及相应的生活脚本导致了许多不适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致蒙受痛苦,遭受折腾,出现不适应,因而需要咨询师的帮助。

3.心理治疗的原理(目的)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访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P、C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A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

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这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4.心理治疗的方法
⑴训诲由于交互分析疗法强调认知层面,所以教导与学习的过程是该方法的基础,通过P—A—C基本原理的传授,使交互分析疗法的咨询师熟悉结构分析。

⑵建立契约“契约”实际上表达的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彼此的期望,即双方对咨询目标所达成的一致,并说明咨询师将保证做些什么,来访者又该保证做些什么。

⑶质询咨询师指出来访者行为或言语中前后不一致、矛盾的地方,并以质询的方式对来访者的“成人我”状态进行讨论、提出要求,以此强化来访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其目的是促使来访者能够做出恰当的“成人我”状态反应。

⑷例证该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启发、开导来访者,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