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 自画像(画自己) ▏人美版(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自画像(画自己)▏人美版(北
京)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基本概念,学会通过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来描绘自己。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欣赏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内容
1. 自画像的定义和意义
2. 观察和分析自己的面部特征
3. 学习绘画自画像的技巧和方法
4. 展示和分享自画像作品
5. 讨论和反思自画像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绘自己的面部特征。
2.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巧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自画像作品。
教学难点
1. 学生在观察和描绘自己的面部特征时可能会出现不准确或夸张的情况。
2.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巧上的困难和挑战。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2. 镜子
3. 自画像作品展示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自画像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描述。
3. 技巧讲解:讲解绘画自画像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线条、色彩、比例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4. 绘画实践:学生根据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自画像的创作。
5. 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的自画像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6. 讨论与反思:引导学生讨论自画像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
板书设计
1. 自画像的概念和意义
2. 观察和分析自己的面部特征
3. 绘画自画像的技巧和方法
4. 展示和分享自画像作品
5. 讨论和反思自画像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设计
1. 让学生回家后再次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 鼓励学生创作一幅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自画像作品,并写下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反思。
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绘自己的面部特征,还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创作自画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自画像作品,学生也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己的面部特征,并给予他们充分的绘画自由和创新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解
1. 导入
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关键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自画像作品,如梵高的《自画像》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如何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认为自画像是什么?”“艺术家为什么要画自画像?”等,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观察和分析
在观察和分析环节,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指导性问题,如“你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你的鼻子有什么特点?”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光线对脸部轮廓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画作中表现这些细节。
3. 技巧讲解
技巧讲解环节是帮助学生掌握绘画自画像方法的重要步骤。
教师应详细讲解如何使用线条、色彩和比例来表现面部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示范如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脸部的轮廓,如何使用不同的阴影和色彩来表现脸部的立体感。
此外,教师还应强调在绘画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的重要性。
4. 绘画实践
在绘画实践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巡视,观察学生的绘画过程,及时提供反馈和建议。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融入画作中。
5. 展示与分享
展示与分享环节是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交流心得的机会。
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信和被尊重。
在展示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自愿上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在分享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尊重彼此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讨论与反思
讨论与反思环节是帮助学生深化对自画像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步骤。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你的自画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认为自画像对于了解自己有什么帮助?”等,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反思,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以上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观察和描绘自己的面部特征,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自我认知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自画像作品,学生也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己的面部特征,并给予他们充分的绘画自由和创新空间。
教学过程详解(续)
7. 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包括对自画像作品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反馈、小组讨论或全班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批评。
评价的标准应该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技巧和对自画像意义的理解。
8. 教学延伸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继续探索和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创作自画像,或者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来创作自画像,如炭笔、水彩或数字绘画。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自行研究,以便在下一堂课中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面部特征和绘画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的作品。
2. 情感支持:绘画自画像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的学生。
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鼓励学生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在必要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3. 技术指导:在绘画实践中,教师应该提供明确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实验不同的绘画方法,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4. 互动与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例如,学生可以互相观察对方的面部特征,并给予绘画建议,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尊重。
5. 反思与自我评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进行反思,并学会自我评价。
这种反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样全面而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绘画自画像的技能,还能够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情感发展。
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上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