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检测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检测(六)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爱因斯坦是一个造物者!”这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爱因斯坦的评价。
杨振宁在这里高度评价爱因斯坦,主要依据是他( )
A.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B.创立了现代物理学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D.发现和创立了相对论
答案 D
解析爱因斯坦的贡献在于发现和创立了相对论,B、C两项都是建立在这一点上的;同时要注意,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排除A项;现代物理学有两大支柱,一是相对论,二是普朗克提出的量子理论,排除B项;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是因为相对论,排除C项。
2.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
A.万有引力定律
B.自由落体定律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答案 D
解析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中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3.爱因斯坦曾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
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至于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应关注自身的发展
B.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C.科学家应关注社会问题
D.科学源于社会实践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爱因斯坦论述了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而非人类关注自身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人类要正确使用科学作用于社会,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科学的来源,故D项错误。
4.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世界经济的发展
C.各国对科技的重视
D.两极格局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原子能和火箭技术是在二战后期兴起的,服务战争是其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不会直接促成原子能和火箭技术的发明,故B项错误;各国对科技重视的直接目的还是获得战争的胜利,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出现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之后,故并非其兴起的直接推动力,故D项错误。
5.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三次工业革命进程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
B.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呈现工业部分是“钢铁、铁路和纺织”,无法反映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新经济的含义,故B项错误;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从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增长更快,故D项正确。
6.央视《新闻30分》曾连续两天报道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黑幕,百度竞价排名被指过多地人工干涉搜索结果,引发垃圾信息,涉及恶意屏蔽,被指为“勒索营销”。
这表明( )
A.信息技术逐渐失去活力
B.网络信息要辨别使用
C.我们应该远离网络
D.可以杜绝垃圾信息
答案 B
解析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介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也给信息的传播和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7. 2016年11月18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结束33天的太空之旅,安全返回。
回顾中国航天史,下列选项说明我国开始步入太空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 )
A.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的建成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答案 B
解析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涉及核物理领域,故A项错误;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正式进入太空的开端,故B项正确;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故C项错误;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错误。
8.2015年屠哟哟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像屠哟哟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
B.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C
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是1964年,故A项错误;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1983年,故B项错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1973年,符合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2003年,故D项错误。
9.《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说:“(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
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
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这是对谁的褒奖(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郭沫若
D.袁隆平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此人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对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是袁隆平。
10.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说明我国( )
A.进入了航天事业新时代
B.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
C.取得了载人技术新突破
D.迎来原子能技术新时期
答案 A
解析“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故A项正确。
11.当今中国,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
材料现象有利于( )
A.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B.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
C.增强民族认同感
D.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和国际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热情以及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而不是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故B项错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故C 项正确;这种现象不但不会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还有利于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故D 项错误。
1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此后,中国政府( )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答案 C
解析“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表明中国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措施是在1992年之后,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是在1956年,故A项错误;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B项错误;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在1995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故C项正确;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1983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两个大题,其中13、14题各20分,共40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正当物理学家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
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材料二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第58次会议鼓掌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物理学大厦”指的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落成的?(6分)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物理学理论的新发展在当时有什么意义?(8分)
答案(1)经典物理学。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发展:由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相对论。
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科学理论有了重大突破。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
同时,相对论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
(6分)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来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4分)
(3)结合上述材料所体现的科技成就,分别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10分)
答案(1)通过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
(2)杂交水稻技术。
(3)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而且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