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标准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之“核心素养内涵”一节中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古诗词学习目标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够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诗经>二首》(《关雎》与《蒹葭》篇)位于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在初中阶段是第一次接触《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而且是仅此一次的安排。
《关雎》一首,古人将其安排于三百篇之首,充分说明了其在诗教体系的重要性。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意中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情感真挚炽烈,自然朴素,体现了人性、人伦关系美好的一面。
被孔夫子誉为“乐而不yin,哀而不伤”,尽显中华文化温文尔雅的中和之美。
不论在对人的品行教化、对社会伦理的维系方面,还是在语言形式美、审美教育意义方面,都是经典教材,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表述为:“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具体诗句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内容。
”
方法与过程目标表述为:“反复诵读,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形式之美,体味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教化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为:“感受本篇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心灵受到真善美的触动。
”
教学重点的确定:了解《诗经》,诵读感受,把握其相得益彰的形式美与思想内涵;学习比兴手法,体会诗经表现手法的妙处,进而学以致用。
当然在这个过程文言词句的积累、语感的培养一如既往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定:《关雎》为何居于《诗经》之首?儒家诗教的深意不好领会,也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
三、说学情与教法:
八年级三班学生学习基础总体十分薄弱,古诗文学习很容易走过场。
为了避免出现学习的假象,以及部分学生放弃,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分步引导、授之以渔、贴近生活等方法策略。
四、说教学环节与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歌曲引入、简介必要的文学常识、引出新课内容、指导诵读熟悉文本、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课堂探究突破难点、小结、拓展学习、当堂练习、布置作业等环节,前
后连贯,步步为营。
五、说教后感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