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六校教学联盟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母语文化及其他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

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

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

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

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

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

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

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

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

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

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

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

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

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

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

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

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

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

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

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

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

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

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

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1.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

B.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

C.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

D.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

B.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

C.有人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汉字不仅要表情达意、承载信息,还要注意书写艺术。

D.眼下,社会对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造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

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B.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

C.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

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D.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

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C项,“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理解错误,应是流传历史最久的文字。

故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无中生有。

文中没有提到“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的问题。

C.偷换概念。

“汉字在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这并非是汉字难学的原因。

D.否定变肯定。

“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错误,原文第三段“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

”故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强加因果。

“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是因为“英汉文字混杂”。

故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

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

②烝烝,zhēng,淳厚。

③谯周:人名。

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

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分)
(2)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分)
【答案】
4.D
5.C
6.A
7.(1)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一直到成人自立。

(句意1分,“不行”“零丁”“至于”“成立”各1分)
(2)以孝为先,以忠为后,这是有良知的官吏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原因。

(句意1分,“先”或“后”、“所以”、定语后置、判断句各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本题可参考人名或官名等名词做主语的情况断句,例如,“庆父”“司隶”等,还可参考文言虚词“而”等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可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
积累,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C项,“除”任命,授官,“左除”是降级授职。

故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A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

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

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故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本题需重点翻译的词语:“不行”“零丁”“至于”“成立”“先”或“后”、“所以”。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

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

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

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

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

于是上奏章说:
……(见教材必修五《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

”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

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

”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

”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

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

(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

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

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有人说:自古以来忠于国家和孝敬父母难以两个方面都得到成全,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是以孝为先,以忠为后,这是有良知的官吏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案】
8.(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大雁拟人化(1分)。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1分)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

“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1分)。

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结合诗句分析孤独寂寞之情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主要景物:山路、秋雨、小溪;再联系修饰性词语“潇潇”“穷”“淅淅”,从萧瑟凄凉的意
境角度答出其孤寂悲凉的心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平时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由“为问”“还下”两个词可得出诗人将大雁人格化,故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可知,诗人被贬官外放,内心自然孤独寂寞,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

“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用“,”两句来反衬氓的不可捉摸。

(2)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___ , _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

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淇、隰、泮、巅、尊。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摆手先生
马瑞璇
二十年前,摆手先生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

帅气,诗人气质。

摆手先生酷爱文学,更酷爱写诗。

看书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摆摆手.不抬头;写诗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更摆摆手,皱着眉。

同学们都知道他喜欢摆手,不喜欢说话,但是最初并没有想到叫他摆手先生。

因为他另有一个绰号,叫“一首小诗”。

平时独来独往,神叨叨的他,一遇集体活动却异常活跃。

活跃的原因是他喜欢给大家朗诵他写的诗,“我给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他这样说。

大家笑,他不笑。

我们那一轮在校生里,出现过一位容貌叫人看了吃惊的校花,是中文系陶教授的女儿。

摆手先生和陶教授来往密切,用摆手先生的话叫做“切磋文学问题”。

一次在陶教授家,他幸福地得到校花一个微笑的礼遇。

从陶教授家回来,摆手先生给校花写情书。

情书一改他诗人的风格,写得简短朴素:“今晚六点,我在你家楼下等你。

若同意请赴约;若不同意,请背对窗外摆一摆手。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校花继续做名花无主的校花,而摆手先生从此被大家改了绰号,“一首小诗”被“摆手先生”代替。

毕业的时候,他放弃留校的机会,也放弃进机关的机会,选择回家乡做一所镇级中学的语文老师。

他当老师当得果然出色!
却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

一年前,摆手先生死了。

追悼会的前一晚,我陪他妻子住。

夜半听见他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嘤嘤地哭泣。

我担心她的身体,想劝劝她。

眼前的情形把我牢牢地定在房门口。

他的妻子跪坐在地上,面对死者遗像,一边哭一边揉搓着当天收到的丧葬费和旅游局的赔款。

“一起过日子这么多年,在外人眼里咱俩很不般配。

可是,你对父母好,对孩子好,对我也好,对你的学生更好。

”说到这里她颓然低下头,推开怀里的钱,伏在地上又抽咽起来。

突然,她抬起头爬到遗像前,用手摸着死者的脸颊:“咱俩是天生的一对儿,咱俩的日子还得接着过啊!这个家,还是咱俩一起撑。

啊?”
摆手先生是在学生高考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南方旅游时发生的意外。

车祸发生的时候,他坐在车尾部,救援人员问他情况如何?他没有说话,只是用摆手作答。

人家以为他没事,抢时间解救情势危急的人去了,因为在同一车里,还有老人和孩子。

所有的人被解救后,再去救他的时候,他已经死在那里。

身体完好,姿势端正。

经检查,是严重颅内出血导致死亡。

而且,死的人只有他一个,其余的人,只是伤势轻重不同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