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14 核舟记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2021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 核舟记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 核舟记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元丰
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预习导学: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试着给它注音
洢皿罔贻奇轩箬糁髯褶袒属诎髻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ﻫ(3)左手倚一衡木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4、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5、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课堂交流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ﻫ5、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ﻫ6、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ﻫ7、看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再浏览中间主体部分,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8、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ﻫ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 ﻫ
ﻫ9思考: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10、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ﻫﻫ11、问题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1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ﻫﻫ
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ﻫﻫ⑵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ﻫ
⑶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ﻫ1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课堂小结ﻫﻫ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阅读
橄榄核舟-——故宫博物院所见
余光中
ﻫ
不相信一寸半长的橄榄细核
谁的妙手神雕又鬼刻ﻫ无中生有能把你挖空ﻫ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
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ﻫ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
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ﻫ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ﻫ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ﻫ舱里的主客或坐,或卧
恍惚的侧影谁是东坡ﻫ一捋长髯在千古的波涛声里ﻫ飘然迎风, 就算我敢ﻫ在世间的岸上隔水呼喊ﻫ(惊动厅上所有的观众)ﻫ舷边那须翁真的会回头?
一柄桂桨要追上三国的舳舻ﻫ击空明,斥流光,无论怎样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榄,有幸留仁ﻫ九百年后回味犹清甘ﻫ看时光如水荡着这仙船ﻫ在浪淘不尽的赤壁赋里
随大江东去又东去,而并未逝去ﻫ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尽了ﻫ只剩下镜底这一撮小舟ﻫ船头对着夏口,船尾隐约ﻫ(只要你凝神静听)ﻫ还袅袅不绝地曳着当晚ﻫ那一缕箫声ﻫﻫ
后记: 苏轼赤壁之游, 流传千古,时在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
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舟长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迷离,难以细辨。
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
七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
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this article, Gorkysaid: "the 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 hope you canmake progress with thehelp of this ladder.Material li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gradually change theway ofpeople's studyand leisure. Manypeople arenolonger eager topursuea document,but aslong as youstill havesuch asm all persistence,you will continueto grow and progress.When thecomplex world leads usto chaseout, readingan articleor doing a problem makes us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canactivate our imaginationand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keep our pu re spiritual worldand resist the attack of the external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