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长孙皇后是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长孙皇后是谁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其父是隋朝时期的长孙晟,唐朝著名宰相长孙无忌一母同胞的妹妹,是唐高宗李治的生母。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长孙皇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长孙皇后的简介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长孙氏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于36岁在立正殿崩逝,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
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7] 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
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
仅存《春游曲》一首。
长孙皇后的的生平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
祖先为北魏宗室长。
父长孙晟,隋右骁卫,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
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
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
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
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
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
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
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
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
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
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
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长孙皇后的历史评价
(唐)宋璟: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谢于征。
此则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
岂若韦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祸不旋踵,为天下笑。
则犯颜逆耳,阿意顺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刘昫《旧唐书》赞曰:坤德既轨,彤管有炜。
韦、武丧邦,毒侔蛇虺。
阴教斯僻,嫔风浸毁。
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周召《双桥随笔》:三代以来,皇后之有贤徳者,唐长孙氏为最。
.......其贤徳节节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诸皇后之所能及。
真德秀《大学衍义》:臣按: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
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贞观政要》:若后之徳,虽汉之隂、马,亦不能及,可谓无愧周之任、姒、邑姜者矣!正家而天下定,后之谓欤?
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贞观政要》:三代兴王之主,无不内有贤助,以协成至治。
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经传者,为天下母仪之所取则焉。
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
马、邓不足以侪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见何以能?兹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内良佐”之叹也。
唐氏仲友曰:天启兴运,亦不偶然。
助兴运,必有贤妃。
以汉唐
论,长孙贤於隂、马,有古后妃之美,无后世后妃之失。
太宗谓“内良佐”,信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诗人美后妃,辅佐君子、求贤审官,国家将兴,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
若长孙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谓贤矣。
王祎《大事记续编》: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维、司徒、家伯。
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为师氏,艶妻煽。
方处幽王之时,小人之所以满朝,而官爵所以多滥者,由艶妻之方处也。
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内,则官爵曷至是哉!贞观之初,内治有长孙皇后,虽以无忌之贤,而皇后尚请不使久居宠位。
则朝廷之名器,冝其无泛加者矣。
袁燮撰《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唐长孙后毎对太宗称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护其贤,成太宗纳谏之美。
呜呼!其有古后妃之遗风哉!
蔡世远《古文雅正》:“汉唐宋后之最贤者,汉则明徳马皇后,唐则文徳长孙皇后,宋则宣仁髙太后。
康基田《晋乘搜略》:唐之长孙皇后,从太宗佐内政,将顺匡救,能使人主回心归正,内外颂其贤德。
而定大计、决大疑、军旅之事,无与也。
李渔《千古奇闻》:陈百峰氏曰:“《诗》云:‘民有秉彝,好是懿德’。
长孙皇后以‘主明臣直’语,遂释魏徵;疾病犹能力荐玄龄,可谓贤后矣!”
《皇朝经世文统编》:太宗时,长孙皇后真巾帼丈夫也,帝欲封长孙无忌,后极力谏止,夫历代后多欲求封外戚以为显荣,后独明于事理,不欲虚取公侯之封以长骄奢之习,实受灭亡之败,故力止之。
及长乐公主出降,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以为不可。
帝告后,后能知大义,不以溺爱少女而乱礼仪,且以征为能引大义以抑人主之私情,称为社稷臣。
后帝怒征,欲杀之,后又以言相解,卒不致帝有妄杀忠直之名。
若此数者,足见后之深明大义,乃巾帼中所不可多得者也。
周必大《文忠集》:某闻:爱其息,女人之常情也。
况以万乘之
主、天下之冨,独不能厚一女子资送,而尽其亲爱之道乎?魏徴於此,犹以不当倍於长主为谏,可谓有责难之恭矣!虽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
彼皇后深居宫中,知爱而已,今能本乎礼义,抑其私情,不特称徴之贤,又请捐金帛以奨之,此贞观之治所以庶几三代也!欤《关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辅佐君子求贤审官”。
知臣下之勤劳。
内有进贤之志。
而无险詖私谒之心。
是则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
太宗与后,其知此也哉。
《新镌增补全像评林古今列女传》母仪传:克树母仪,首盛唐而圣善。
赞成帝治,开贞观之休明......君子谓长孙后,贤而能谏,可为世法,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谓也。
“亲君子”数语,法语也,君人者铭之座右亦宜。
为失良佐而哭之悲,则后之德益彰矣。
颂曰:惟长孙后,性好读书。
献可替否,裨益訏谟。
采古女则,益昭其德。
允兹后焉,正是四国。
张居正《帝鉴图说》:尝考自古创业守成之令主,虽圣明天挺,然亦有内助焉。
观长孙皇后之于唐太宗,虽夏之涂山,周之太姒,无以过之矣。
太宗外有忠臣。
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刘氏《女范捷录》:高太兴唐,内有窦孙之助。
〔笺注〕唐高祖窦皇后、太宗长孙皇后,匡赞二君,以成帝业。
长孙后尤贤,每事尽其规谏,太宗嘉纳之。
李贽《史纲评要》:长孙皇后真圣人也,如阳怒宫人等事,竟可与权矣。
世上有如此女子乎?
乾隆《评鉴阐要》:长孙后读书循理,恭顺节俭,固足为贤。
而辞议政一节,识见卓越,视汉明徳尤逺过之。
然以太宗英明,岂不知牝鸡之意,何必与后议赏罚哉?
乾隆《长孙皇后论》:“夫闺门,王化之始也。
诗三百而必以关睢为首,礼严大昏,书重厘降。
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
盖知正家之道,必本于闺门。
闺门正而后家齐、国治也。
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内政、安贞载物,然后协厥坤仪,为天下母。
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马后克恭俭,而光汉。
古今所称,不
可诬也。
文德皇后长孙氏者,实闺门之令望也。
仁孝恭俭、少好读书,赞成内政、裨益弘多。
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
常朝回怒曰:会杀此田舍翁。
后问为谁?帝曰魏征。
于是后退,衣礼衣而称贺于上曰:臣闻主圣则臣直,乃陛下之圣故也。
妾敢不贺于是。
帝喜而征言无不听。
夫唐太宗岂实欲杀魏征哉?然虽无此意,亦微有不乐谏之心。
皇后一闻此语,即借贺以讽谏之,征益宠信而帝善益彰。
然后知正内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贞以顺承之也。
易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盖马阴物也,阴之德利柔顺,然必利贞而行。
地无疆,然后辅乾以行,泽及天下。
若徒柔顺而鲜贞,则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泽哉!若长孙皇后不预朝政,虽帝问之亦终不对,可谓知安贞之义者矣。
其资送公主、讽谏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释之教,尤为贤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傅以渐《内则衍义》谨按:“开辟之帝王,莫不有贤内助焉。
若能以学问兴事业,则唐朝尤为大著。
窦皇后不惟能学,而又能书,其聪明有过乎人者。
长孙皇后幼喜图传,正位中宫,益加精勤,是以文章扬其规诫,政事頼其匡勷。
发迹太原,数年而成大业。
二后之好学,有不容冺没者存也。
”
吴曰慎《周易本义爻徵》:以圣贤之君而得圣贤之后妃,如周文王之得太姒,上可以配至尊而主宗庙,下可以宜家人而及邦国也。
王季之娶太任、武王之娶邑姜、汉明帝之立马后、唐太宗之於长孙皇后,皆此爻之象。
祝洤《淑艾录》:唐太宗晚年,内无长孙皇后,外无魏郑公,宜其多过失也。
观于魏公之眷,几不克终,则知前之乐善从谏,皇后维持调护之功居多。
士女犹有鸡鸣劝戒之益,况人主乎?《关睢》求淑女,所以为王化之基也。
尹会一《女鉴录》:按长孙皇后制一己之私情,伸直臣之正气,且以片语而救忠良於不死,贤哉!冠女德而莫与京已。
尹会一《女鉴录》:按文德皇后所言所行皆可为,则太宗尝与皇后议赏罚,后辞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固问之,终不对。
皇后与太宗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宏多。
既不预政,又能匡君于此,得坤道含贞之义。
贞观元年以长孙无忌为右仆射,皇后固请曰:“妾备位椒房,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执国政,吕霍上官可为切骨之戒。
”临终又以本宗勿虑权要为言。
黔州之事,后其前知矣。
夏良胜《中庸衍义》:臣良胜曰:后之不预政、不私其兄、右贤规諌,信足为法。
承乾其所生也。
武德九年,既立为太子,至贞观七年,承乾以亏礼法闻。
于志宁、孔頴达数直諌,赐之金一斤、绢五百疋,是必后有以赞助之也。
阅二年而后崩,则承乾之过日稔,而魏王夺嫡之谋益深,至十七年而承乾废。
使后尚存,则承乾之过其少损矣,太宗废长立少之心其遂已矣。
魏王泰亦且有所惩创,不敢萌觊觎之志矣。
观承乾对太宗之言曰:“臣为太子,夫复何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
”若此言岂真大愚者?太宗闻晋王言,泰并欲图已,遂悔立泰之言,而谓无忌等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
”自投于牀,又抽佩刀欲自刺。
盖其愧悔之心,有不能自达者。
使当时有长孙后在,宁有是耶?噫!后之贤,上有系于天道,下有系于子道,其不轻而重也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