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85,再见晋东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985,再见晋东南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市委书记杜善学、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保主编的大型文献书籍《长治60年》。

这部巨著综合反映了我市60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客观记述了长治60年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具有极高的资政、存史、鉴今价值。

捧读《长治60年》,一些特殊年份的记载勾起一段尘封的记忆。

其中关于1985年的珍贵资料,不由人想起那个著名的地委---永远的晋东南。

《长治60年》“大事记”记载:
“1985年5月20日,本市召开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各县区及山西化肥厂、潞安矿务局、长治钢铁厂负责人会议,市委书记李惠春宣读了《国务院关于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的批复》: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5年5月26日,以省委常委、副省长白清才为组长的省委工作组在地区礼堂召开长治市和原晋东南地区县级以上干部会议。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卢功勋宣布: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

晋东南所辖9个县划归长治市,其余4个县1个市划归晋城市。

任命武玉铭为中共长治市委书记,张泽宇为副书记。


“1985年6月21日,长治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张泽宇为长治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这短短三段文字,记述了1985年中国北方一个著名地委的消失。

1985年,注定是长治历史上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撤销位于长治的晋东南地委和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将长治以北全部吃国家补贴的贫困县的襄垣、屯留、长子、平顺、黎城、壶关、武乡、沁县、沁源9县以及原先领导的潞城县、长治县和城区、郊区共计13个县区划归长治市管辖。

另将原先的晋城市(县级)一分为二为城、郊两区,把原晋东南地委行署机关搬迁到100公里以南的晋城地面,新建一个地市级的晋城市,管辖沁水、陵川、阳城、高平4县
和城、郊两区。

这个方案,于1985年5月上旬由省人大通过,省委省政府号召长治、晋城两市“一定要奋发图强,把太行山建成内陆的特区。


这样,长治由原来管辖的两个县(潞城、长治),一下子扩大到13个县区。

全市总面积一夜之间较原先扩大了9倍,达到13639平方公里;人口翻了近两番,达到269万;耕地面积增加了8.4倍,达到2049万亩。

按照省委工作组的意见,原晋东南的1000名地区干部移交长治市。

另外,所有退休人员、老弱病残也全部由长治市“消化”。

当时,长治市党政干部已有3000多人,这一下,又增加了1000人,党政干部达到4000人。

同时,百废待兴的晋城市负担也不轻。

这一年,晋城市城区非农业人口算上晋城矿务局的2万人,以及从长治过去的干部职工1万余人,总共才6.8万人,其领辖的4个县2个区121个乡镇,2400多个行政村,却有181人。

当时,不少人形容新设的长治市和晋城市是“小马拉大车”。

尽管负担较重,但长治市和晋城市历届党委、政府不懈努力,带领两市人民负重前行,开拓进取,终于走出了适合各自快速发展的路子。

《长治60年》“大事记”载:“1989年,长治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亿大关。


《长治60年》“统计资料”载:“1985年,长治市财政总收入1.3亿元;1996年,突破1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

2008年,达到159亿元。


如今,长治市天蓝地绿人和气,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晋东南分出去的晋城市也成为我省经济建设中的一匹“黑马”。

《长治60年》中的1985年记载的那座威严的莫斯科结婚蛋糕式的建筑---晋东南地委五层大楼,如今仍然屹立在长兴南路。

太行山虽然没有如上所愿成为内陆的特区,但晋东南一分为二后,两个“小马拉大车”的长治市和晋城市如今却一跃而起,成为中国北方举足轻重
的两颗耀眼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