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调查研究实效要在“四深”上下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调查研究实效要在“四深”上下功夫作者:陈常国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6期
陈常国
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纵观我们党
的发展历史,都是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发现真理,在运用调查研究的成果中不断增
强领导干部的本领和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新
挑战,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
提高调查研究实效,就要力避不走“经典路线”“景点路线”,
而要走好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搞调研。
提高调查研究实效重点要在“四深”上下功夫。
一、在“深入”上下功夫,增强调查研究“脚力”
“涉深水者得蛟龙”。
要有所研究,就必须进行调查,要想调查到“一手资料”“真实情况”,就必须深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问题,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把调
查研究做深、做实、做细。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
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地任职时,“踏遍
山山水水”,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并实施了“半城郊型”经济、“八八
战略”等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案,使群众受益匪浅。
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
深入调查研究是了解基层实情、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是总结
经验、寻找计策、科学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领导干部必须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深之
又深、慎之又慎地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做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大文章。
二、在“深察”上下功夫,增强调查研究“眼力”
察者,观也。
搞好调查研究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洞察细节、明察秋毫,要提升“看功”,增强“眼力”。
葡萄甜不甜,只有亲口尝一尝才有体味;事情真不真,只有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才有明辨。
凡事不能只相信“亲耳”“亲眼”,还应“实际查”“仔细察”,谨防
被假象所迷惑,由此造成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于人于己都有害无利。
在调查研究时,即使亲耳听见、亲眼看见,也要明辨是非、识别真伪、弄清缘由,切勿妄
下定论,误判错判。
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练好“看功”,增强“眼力”,提高“察能”,识真伪、辨曲直,真正做到调研结果实事求是、客观实际。
三、在“深思”上下功夫,增强调查研究“脑力”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
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调查的过程是了解事实真相、收集事实资料,倾听民急民盼、民
情民意的过程,而研究则是分析论证、决断判定,认真思考,锻炼“脑力”的过程。
“行成于思毁于随”,“善学者明,善思者智”。
善于思考,能体现领导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智慧与能力。
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思”的意识,什么事都习惯于让别人去考虑、拿
意见,基层调研也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调研报告全部由他人代劳,甚至奉行“拿来主
义”,让基层提交报告,把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杰作”,他人的意见当成自己的想法,调查研究成为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消极思考只会让思维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固化,这
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拦路虎”“绊脚石”。
“三思而后行”。
领导干部必须要做思考者,当思维型干部,敢于思考、勇于思考,打破
束缚头脑的条条框框,真正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问题。
敢想善思不是漫无边际、不计成本、
不讲价值的“胡思乱想”“凭空幻想”,而是立足于对客观实际的充分把握、对事物发展规律
的正确认识、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党和国家事业、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忠诚与
负责。
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遵循正确的思考方法,坚持实事求是,
善抓主要矛盾、学会用辩证思维,做到以学促思,深思笃行、思行一致。
四、在“深用”上下功夫,增强调查研究“效力”
调查研究既要防止调而不研,又要防止研而不用。
求真务实搞调研,就要在深化成果运用
上下功夫。
只有践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行之有效,行有所成。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调查研究搞得再好,如不把调研成果运用到
工作中,就是徒劳无功,就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甚至劳民伤财,无形中又成了形式主义。
据了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各级各部门,有关领导都开展了“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加强和改进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联系,同时也总结出了不少理据
充分、内容饱满的调研成果。
但是,很多调查研究仅仅停留在调研阶段,成为应对上级检查、
考核的“证明”“依据”,至于问题落实如何、成果运用怎样无关紧要,很多调研往往一“调”了之,“研”而无实,不仅让调查研究流于“烂尾”,也损伤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与领导干部形象。
“文以载道,以用为贵”。
调研不是目的,形成调研报告也不是调研的终点,解决问题,
办好实事,为民谋福才是调研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
才是确保调查研究生命力、战斗力的根本举措。
只有将调研成果充分运用好,做实做深做细调
研“后半篇文章”,才能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才能更好地倒逼各级各部门更加注重调研的
针对性、实效性,才能让调查研究走向“良性循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许。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城投集团党群工作部)
(责任编辑黎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