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平度、西海岸、胶州市级名校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平度、西海岸、胶州市级名校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卷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
1.下列各组加点生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栖.息\修葺.陨.落\殒.命恣.睢\姿.态联袂.出演\媚.上欺下
B.默契.\器.乐后悔.\教诲.汲.取\级.别不言而喻.\瑕不掩瑜.
C.狡黠.\诘.责场.院\广场.徇.私\殉.职生活奢靡.\辙乱旗靡.
D.桑梓.\辛.苦中间.\相间.行.列\道行.罪恶累.累\果实累累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关雎》《蒹葭》均出自于《诗经》中的“风”,都采用重章叠句歌咏了爱情的美好。
B.李清照的词既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也有着“小园几许,收尽春光”的婉约。
C.老年人别称颇多,如课文和名著中出现的“翁”“耆老”“叟”“老儿”“黄发”等。
D.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散文诗《金色花》赞美童真和母爱。
3.根据第1题四句话的内容进行推断,它们依次对应的作品是()。
A.《朝花夕拾》《儒林外史》《傅雷家书》《骆驼祥子》
B.《骆驼祥子》《傅雷家书》《儒林外史》《朝花夕拾》
C.《傅雷家书》《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儒林外史》
D.《骆驼祥子》《傅雷家书》《朝花夕拾》《儒林外史》
4.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
研习、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的审美情趣。
A.源远流长不仅还高雅B.博大精深不管也优美
C.博学多识既然就典雅D.独具匠心虽然但精致
5.古诗文默写与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持节云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秋瑾在《满江红》中化用故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到官归京》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民生,不仅是当今领导人心中的大事,也是不少古代文人的胸怀。
请写出古诗词中同情劳动人民的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
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
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
这个金箍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本段文字节选自(人名)创作的《》(作品)。
(2)“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二、阅读
7.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①,洞晓情变,曲昭②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③。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④,而跨略⑤旧规,驰骛⑥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
岂空结奇字,紕繆⑦而成经矣。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风骨⑧》)
(注)①翔集:详察而采辑。
术:道路,方法。
②曲昭:详尽明白。
③黩:滥用。
④练:熟练。
⑤跨:超越。
略:省略。
⑥骛:追求。
⑦纰(pī)缪:错误。
⑧风骨:要求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语言刚健挺拔。
1.下列选项与文章画线句“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警新作”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B.盲目创新C.独辟蹊径D.求同存异
2.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要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作新意奇词,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旨在告诉我们,文章只有在“_____”和“_____”兼备的基础进行“_____”,才是理想的作品。
8.汉高①诛戮功臣,固属②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③。
至栾布,则因其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后征讨。
其余萧、绦、灌等,方且倚为心④,欲以托孤寄命,未尝概加猜忌也。
①汉高:汉高祖,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②固属:固然是,③韩、彭:指被刘邦诛杀的韩信和彭越。
后文的栾布、卢绾、韩王信及萧、绦、灌都是刘邦的功臣。
④心:主要的辅佐人员。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亦止韩、彭(______)(2)谋反有端(______)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必定离去的功臣B.那些应该除掉的功臣
C.他必定要除掉的功臣D.他必定要离开的功臣
3.卢绾、韩王信因为“_____”而被征讨,作者以刘邦诛杀诸多功臣的史实所表明的意思是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与民由.之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
B.劳.其筋骨/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孟子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稍作展开。
10.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是青山,是故人,是美丽异木棉
苏西
①某一日午前,站在美丽异木棉的树下,抬眼看她们的样子——昨夜西风紧,树下又纷纷扬扬落下许多花儿来。
厦门秋日正午的阳光还热着呢,红花瓣在绿草地上有些萎蔫。
②有朋友开车经过,见我路边闲闲站着,停了车,问我:“你在做什么呢?”我指了指美丽异木棉的树,答:“我看看花……”他开车扬长而去,大概会笑我无所事事。
伤春悲秋这种事情,在厦门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只因为这一城花开,从不停歇,“悲”的念头一升起,便被美丽的花影树生生压下去。
③美丽异木棉,别名“美人树”“南美木棉”,与木棉同科不同属,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
大部分人以为它是时下开得热闹的洋紫荆,这真是美丽的错误。
美丽异木棉与洋紫荆的区别最明显是叶子不一样:洋紫荆的叶子是大大的羊蹄形,而美丽异木棉的叶子是细长形的掌状复叶,并且酒瓶状的树干长有一圈圈圆形的大刺,不小心可是会被刺伤的。
④据说美丽异木棉的花有红、白、粉红、黄色,甚至这几种颜色的花会出现在同一棵树上,可惜我在厦门只见到淡紫、粉红的花色——有些奇怪的是,花色稍深的,树冠上几乎没有叶子,而花色浅的,花与叶同在。
⑤美丽异木棉的花开,定格住我心中最美的厦门之秋。
明净的蓝天之下,看着这一树的花儿,开得单纯自如,风
过时悄然落在绿草地上,有不会被打扰的静美之态,想起张爱玲写的:“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
⑥同这不是一个传奇的年代,即使有传奇故事发生,也很快地湮没在时代急于求成的嘈杂中。
每个人都忙着朝前赶路,忙着追逐各自的目标。
有几个人,会在赶路和追逐的时候,停下来,看看路边的花开花落呢?
⑦当然,在这样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在和美丽异木棉相处的刹那间,我应当是快乐的。
文明都会成为过去,而大自然的花儿不用理会文明的升或沉,它们自有它们的生存定律。
⑧但近日的某一个黄昏,暮色中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眼前的一树美丽异木棉,竟然生出中年人的愁绪来。
想起最近重读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人生识字忧患始’,自觉以后,就是在艰辛的漫漫长程中修行的事……海明威的寂寞与死亡,契诃夫的悲悯,谷崎的异色美,屠格涅夫的贵族品格(非阶级的),每人都有一套的。
”
⑨恰好看到朋友在杭州的初秋,于西泠印社的四照阁里看刘海粟八十八岁所书赵一鸿那句“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也感慨“人生识字忧患始”,他说刘海粟的“故人”指的是整个旧山河吧。
⑩我便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冬日,大学毕业数年后重返京城,在所住酒店的大堂看到启功八十三岁所书的“暂时流水当旧地,随处青山是故人”,当下悲愁暗生。
在北方飘雪的旧地,故人要离乡去国,告别时心如明镜,明白恐怕再见无缘。
谁是流水,谁又是青山呢?人世一途,暂时与随处的无奈,由不得你不接纳。
⑪也是一个冬日,从北地归返厦门,看到满城的美丽异木棉,瞬间便觉得接回厦门的地气。
厦门还是秋天呢。
写信和北方的友人描述此情此景,友人回说他最近也想念南方。
我又想,其实南方于我,也并无太多可留恋之处。
倘真要说留恋,大概还是留恋这从来不萧索的花草植物,这一树树到冬日也开不败的美丽异木棉吧。
看花的时候会恐惧孤独,也确是心境衰老的开始。
但选择另一条路,也未必就不孤独。
人之一生,大约总是和孤独交战的一生。
⑫可是啊,美丽异木棉一开花,好像就抓住了秋天,那些花影织成的经纬,是沉思,是默念,是“若得其情,哀矜勿喜”,那迎着秋日太阳的光线抖弄开的碧云天与艳丽花,似乎可以在某些哀愁之时,化为抚慰的宝光闪现,眼前是一整个秋天。
⑬也是最好的时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19年第5期总第416期)
1.根据文章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以②③两个自然段为例,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3.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那迎着秋日太阳的光线抖弄开的碧云天与艳丽花,似乎可以在某些哀愁之时,化为抚慰的宝光闪现,眼前是一整个秋天。
4.“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
5.结合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是青山,是故人,是美丽异木棉》。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走”与“走”
——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
毕飞宇
我没有能力谈大的问题,今天只想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一点小事,那就是走路。
大家都会走路,可以说,走路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一个动态。
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最常见的动态在小说的内部是如何被描述的,它是如何被用来塑造人物并呈现小说逻辑的。
我们先来谈林冲。
用金圣叹的说法,“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
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但林冲在本质上是一个怕事的人,作为一个出色的技术干部,他后来的一切都是被社会环境所逼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逼上梁山”。
我所关心的问题是,从一个技术干部变成一个土匪骨干,他一路是怎么“走”的?施耐庵又是如何去描写他的这个“走”的?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施耐庵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强大的逻辑能力。
这个逻辑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
如果说,在林冲的落草之路上有一样东西是偶然的,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宣布,林冲这个人被写坏了。
林冲的噩运从他太太一出场实际上就已经降临了,这个噩运就是社会性,就是权贵,就是利益集团——高太尉、高衙内、富安、陆虞候。
应当说,在经历了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等一系列的欺压之后,林冲的人生已彻底崩溃,这个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
我要指出的是,即使林冲的人生崩溃了,这个怕事的男人依然没有落草的打算。
他唯一的愿望是什么?是做一个好囚犯,积极改造,重新回到主流社会。
可林冲怎么就“走”上梁山了呢?两样东西出现了,一个是风,一个是雪。
我们先来说雪。
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
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
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
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
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再来谈风。
风的作用要更大一些。
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
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
对林冲
来说,如何关门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先来看小说里头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
入得庙门,(林冲)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
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林冲的力气又大,几乎都不用思索,林冲就把那块大石头搬过来了,靠在了门后。
不要小看了这一“靠”,这一靠,小说精彩了,一块大石头突然将小说引向了高潮。
为什么?因为陆虞候、富安是不可以和林冲见面的,如果见了,陆虞候他们就不会说那样的话,林冲就不可能了解到真相。
换句话说,小说顿时就会失去它的张力,更会失去它的爆发力。
是什么阻挡他们见面的呢?毫无疑问,是门。
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
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呢?因为有风。
你看看,其实是风把陆虞候与林冲隔离开来了。
现在,这块大石头不再是石头,它是麦克风,它向林冲现场直播了陆虞候和富安的惊天阴谋。
这块大石头不只是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阻挡开来了,同时,这块大石头也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联系起来了。
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他其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
我们来看一看这里头的逻辑关系:林冲杀人——为什么杀人?林冲知道了真相,暴怒——为什么暴怒?陆虞候、富安肆无忌惮地实话实说——为什么实话实说?陆虞候、富安没能与林冲见面——为什么不能见面?门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门后有块大石头——为什么需要大石头?风太大。
这里的逻辑无限地缜密,密不透风。
草料场被烧了,林冲知道真相了,林冲也把陆虞候和富安都杀了。
事到如此,除了自我了断,林冲其实只剩下上梁山这一条道可以走了。
如果是我来写,我会在林冲酣畅淋漓地杀了陆虞候、富安、差拨之后,立马描写林冲的行走动态,立马安排林冲去寻找革命队伍。
这样写是很好的,这样写小说会更紧凑,小说的气韵也会更加生动。
但是,施耐庵没这么写,他是这么写的——
(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
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
这一段写得好极了,动感十足,豪气冲天,却又不失冷静,是林冲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
这段文字好就好在对林冲步行动态的具体交代: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去。
我想说,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的眼睛滑落过去,一个不会读小说的人是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妙处的。
林冲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
向东走,这个动作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到了如此这般的地步,林冲依然没有打算上山。
“向东”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疑似的方向,林冲其实没有方向,他只是选择了流亡,他能做的只是规避追捕。
到了这里我们这些读者彻底知道了,林冲这个人哪,他和造反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的身上没有半点革命性。
这才叫“逼上梁山”。
我们说,现实主义作品往往都离不开它的批判性,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审视一下所谓的“批判性”的话,施耐庵在林冲这个人物的身上几乎完成了“批判性”的最大化,——天底下还有比林冲更不想造反的人么?没有了,就是林冲这样的一个怂①人,大宋王朝也容不下他,他只能造反,只能“走”到梁山上去,大宋王朝都坏到什么地步了。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林冲越怂,社会越坏。
林冲的怂就是批判性。
说到这里我想做一个小结,我们都喜欢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我想说的是,思想性这个东西时常靠不住。
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
没有艺术才能,一切都是空话。
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这个在座的都知道。
联系到林冲这个人物来说,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席勒化”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这样的作家都可以去组织部。
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
这才叫“莎士比亚化”。
在“莎士比亚化”的进程当中,作家有时候都说不上话。
但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节选自《小说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有删减)
[注释]①怂:软弱无能。
1.作者在选文中表达的观点是:。
2.选文是毕飞宇在南京大学上小说课的讲稿。
请你简析作者使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例子讲课有哪些好处。
3.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
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4.下面的(资料链接一)是根据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改编的话剧结局部分,你认为这样的改编是“莎士比亚化”,
还是“席勒化”?请联系上文观点和原著结局
.........,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资料链接一)
[屋外有喊福子的声音:“福子!有人找你!”福子犹疑地朝窗外望了望,低下头。
祥子:福姑娘,去吧,有人找你呢!
小福子:唉!……祥子你打算怎么样呢?以后的日子……
祥子:这个家我也不要了,人埋了,东西卖了,我就走!
小福子:你到哪去?
祥子:我去找小顺子。
小福子:那我……(欲言又止)
祥子:有一天我要是混好了……我准来看你。
小福子:也好,那我就等着你。
(她走到门口,又回头望望,眼里含着希望的泪光)
[祥子把桌上的油灯捻得更亮。
[远处叫卖号外的声音:“看看汀泗桥大战的新闻……号外!看号外。
……”
[窗外风狂雨暴!——幕落
(全剧终)
(节选自话剧《骆驼祥子》第五幕,梅阡改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5.请阅读下面(资料链接二),从马二先生的个性角度分析他为什么会有画线句中这些行为举止,体会小说内部严密的逻辑性。
(资料链接二)
马二先生又往前走。
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
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
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1)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
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
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
那厨旁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
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直匾,金字,上写着“敕赐净慈禅寺”。
山门傍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一个大宽展的院落,地下都是水磨的砖,才进二道山门,两边廊上都是几十层极高的阶级。
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
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2)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
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6.下列选项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和风的作用分析,作者在选文中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A.表现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大雪后他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他早就接受了噩运。
B.证明草料场大火跟林冲无关,是陆虞候、富安、差拨奉命要置林冲于死地。
C.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雪才使得林冲免于被烧死,并获知真相,手刃仇人。
D.把情节引向高潮,林冲手刃仇人后,便出庙门东去,冒着风雪连夜上梁山。
三、应用
12.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下面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
材料一:中欧各国的“文化年外交”已经进行了10年——包括“中法文化年”“西班牙文化年”“希腊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活动。
材料二:2004年1月24日是中国农历春节,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披上了“中国红装”。
70多万法国民众涌上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争睹来自中国的万人盛装游行表演,人数之多,甚至超过了每年法国的国庆大游行。
“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材料三:2009年在中国举办的“俄语年”和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的“汉语年”活动成为两国文化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22个省、市与23个联邦主体共举办500余项活动,上亿人次参与。
在2009年10月中国“俄语年”闭幕式上,当时的俄罗斯总理普京亲自为“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获奖的中国小伙子颁奖。
问题:中外文化年的举办有怎样的意义?(至少写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