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2
肖岚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
作家,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经典大
师,《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
“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
小说之列”。

①小说讲述了一位
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
从卡夫卡的字里行间能品尝出人
生的辛酸与无奈。

以真实演绎荒诞
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卡夫
卡用他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表现了
异化的世界,描绘了人面对异化
世界的焦虑和孤独,那么只有写
出这种荒谬和凄凉,才能达到最
高的真实,因此卡夫卡就格外的
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
等问题,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客
观现实的真实更具说服力,这种
深层的荒诞性正好构成整体上的
真实性,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
实的内心体验。

细节的真实小说中的艺术
家所做的饥饿表演,在现实生活
中似乎是不太可能,然而在生活
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可以转为艺
术中的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真
实。

《饥饿艺术家》开篇简单几
句话,就将一种时代的孤独感和
无奈感凸显出来,给人一种真实
的历史苍凉感。

再看饥饿艺术家
的形象。

“他身穿黑色紧身衣、
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
这段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饥饿艺术
家的大致状况。

对观众的反应也
是描写的极为细致的,笼子外插
满鲜花,军队高奏乐曲,由两位
年轻的女士搀扶出来,两位女士
表现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哭笑不
得,嬉笑过后大家满意的各自散
去,留下的只有一具悲凉的身
体。

没过多久这种饥饿表演已提
不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家仍不
肯放弃,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去了
马戏团,他的这番报复在那个时
代显然不合时宜,马戏团把艺术
家“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
的交通要道口”,“周围是一圈
琳琅满目的广告,彩色的美术体
大字”数句便把艺术家悲惨的环
境形象的凸现,艺术家也渐渐明
白“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
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一例外
地史专门来看兽畜的。

”可尽管
如此艺术家依然用自己的饥饿表
演与世界对峙着,坚持着。

渐渐
地,他被人们彻底的遗忘了,直
到有一天,管事的才在腐草堆里
发现了他。

在艺术家临终前与管
事的那段对话,把艺术家悲惨的
一生渲染的更加哀切,一股酸楚
涌上心头。

心理真实小说虽然采用的
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但是卡
夫卡善于把叙述置于人物内心独
白或意识深处,通过人物的所感
来讲述,把人物的心理感受与相
应的情景结合,因此使得读者可
以真实的感受到人物内心变化,
随人物同悲同喜。

小说中写到当
艺术家结束四十天饥饿表演后他
的心理感受,“现在才四十天,
为什么就要停止表演呢?”“为
什么要剥夺他达到这一境界的荣
誉呢?他自己尚且还能继续饿下
去,为什么他们却不愿忍耐着看
下去呢?”连续的心理发问,真
切的表现出艺术家的无奈。

艺术
家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表演呢,
“这只有饥饿艺术家自己才是对
他能够如此忍饥耐饿感到百分之
百满意的观众。

”他觉得饥饿表
演的最高期限不止四十天“内心
里这种不满始终折磨着他”,
“只有饥饿艺术家不满意,总是
他一个人不满意”随着时光的流
逝,艺术家的“心情通常是阴郁
的,而且有增无已,因为没有一
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


与公众的隔膜让艺术家很无奈,
如他所说“一个人对饥饿没有亲
身感受,别人就无法向他讲清楚
饥饿艺术。


调侃中寄寓着悖谬
饥饿到底是不是艺术呢?何
谓艺术呢,艺术在现今社会以一
种怎样的方式存在呢?艺术家的
追求与大众认可度的关系又是这
样呢?等问题都是卡夫卡在他的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饥饿艺术家》的分析来完成对卡夫卡式的“孤独”的一种话语阐释。

文章从作品的写作技巧,塑造的人物出发,指出饥饿艺术家是一位不为人所理解的的孤独者。

并进一步,结合卡夫卡本人的生平遭遇,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指出“饥饿艺术家”实质是卡夫卡自己在现实社会的真实投影。

关键词:荒诞与孤独饥饿艺术现代艺术家
078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02
《饥饿艺术家》中所要和我们探讨的。

一种以饥饿为表演的行为能称为艺术吗?书中写到艺术家“脸色苍白、全身瘦骨嶙峋”,这种算是为艺术的自我牺牲,为什么却不能给世人肃然起敬之感呢?艺术不是应该给人以美得享受吗?人的生理上要对抗的“饥饿”却成为了艺术家执著的精神追求,这不是很荒诞吗?从小说的结尾处,艺术家对管事说的那番话道明饥饿表演也并非是他的初衷,但是在那个时代里想要生存,想到得到别人的关注,想要传达自己的心声,迫于无奈而选择的方式。

但这似乎又是一个悖论,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你所要表现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恩格斯说过文学、哲学、宗教等这些艺术属于“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是“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②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尤其自身散发的魅力来吸引人的,而经时间的冲刷依然能称为经典。

但是在饥饿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艺术却要依附权威,艺术家也向观众趋媚,当艺术都沦为物质的奴隶时,可想而知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可悲。

小说中的经理和观众是共谋关系,他们共同扼杀了艺术。

经理可以看做是权威的代言人,他潜移默化的左右观众的想法,把观众引进他事前所要关注的事情上,饥饿的天数是经理掌控的,因为他知道人们好奇度的最大尺度是多少,因此他严格的控制艺术家表演的时间,即使艺术家还想继续“饥饿”但没有话语权也“只得听任一切摆布”。

在经理一步步的诱导下观众也不再关心艺术家所要表现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了,而艺术家也已经对这种“歪曲真相的做法”习以为常了,渐渐他也明白“反对这种愚昧行为,反对这个愚昧的世界时不可能的。

”卡夫卡深情的呼唤
另一个世界:即那是属于孩子和
未来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遥远
可不容忽视。

书中两次提到了孩
子,开篇写到“天气晴朗的时
候,就把笼中搬到露天场地,这
样做主要是让孩子们来看看饥饿
艺术家,他们对此有特殊兴趣”,
艺术家寄望着孩子们能看懂他的
悲哀,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
学历和生活阅历,总是理解不
了”,尽管如此艺术家仍相信
“在他们炯炯发光的探寻着的双
眸里,流露出那属于未来的、更
为慈祥的新时代的东西。

”是啊,
那是不同于这个荒诞时代的新生
活,到处充满着真情和理解的世
界,那时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艺
术,洋溢着激情和欢乐的伟大艺
术。

孤独殉道者的自白
德国文艺批评家安德尔·龚
特尔对卡夫卡作出过这样的的评
价:“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
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不入帮会的
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又不是自
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又不
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动保
险公司的职员,他又不完全属于
资产者。

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
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
精力花在家庭方面”,③而在自
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陌
生。

”对于一个内心深处如此不
幸的人,他唯有在文学中寻找安
慰。

卡夫卡这种边缘人的位置,
更利于他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审
视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更善于
捕捉到人性最本真的面目,所以
他的小说才会如此的震撼人心。

卡夫卡说:“那来自地狱深
处的声音乃是最美妙的歌声。


叶廷芳老师也认为卡夫卡有这种
倾向:他赞美磨难,把磨难视为
人生的内在积极因素。

卡夫卡用
他笔下的艺术家实现着自己对某
种信仰的坚持。

这种”饥饿“的
状态实际上也是卡夫卡对写作的
执着追求,这种极度的渴望驱动
着他生活下去,据说卡夫卡在写
完《饥饿艺术家》时,禁不住热
泪满面。

这是他一生斗争的自
白,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小
说人物上,书中艺术家,脆弱、
孤寂、阴郁,这也是卡夫卡的精
神特质。

卡夫卡与写作是共生关
系,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写作帮
他完成了,惟有在写作中才能自
由呼吸,他自己曾在给朋友的信
中写到:“我经常想,对我来
说,最好的生活方式即带着我的
书写工具和台灯住在一个大大的
被隔离的地窖的最里间。

有人给
我送饭,饭只需放在距我房间很
远的地窖里最外层的门边。

我身
着睡衣,穿过一道道地窖供顶去
吃饭的过程就是我唯一的散步。

然后,我回到桌边,慢慢地边想
边吃,之后又立即开始写作。


④这种对艺术的痴迷,必定只能
是一种孤独的存在。

艺术家犹如
盗火受罚的普罗米修斯,如替世
人受难的耶稣,外在的压力再大
都能承受,惟有来自内心深处的
清醒让其备受折磨,面对荒诞的
世界,信仰的瓦解,人心的隔
膜,呐喊但可悲的是叫喊于生人
中。

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
苦中,饥饿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
结束了生命,卡夫卡也在写作中
终结此生。

参考文献:
①斯托尔曼.饥饿艺术家[A].论卡夫卡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59.
②恩格斯:致康·施米特[A].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4.
③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M].广
州:花城出版社.1996.
④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第9卷)[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7.
⑤(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叶廷
芳译.卡夫卡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3.
⑥温华.不安灵魂的自白——
—解读饥
饿艺术家[J].名作欣赏.2000,(3).
肖岚,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079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