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情境导入】
同学们,通过教和学,学的人可以获得进步,教的人也可以得到提高。
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这在《礼记·学记》中就已经有阐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进一步领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结合课下注释,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1)虽.有嘉肴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鱼、肉之类的熟食。
(2)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3)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5)然后能自反
..也:自反,自我反思。
(6)然后能自强
..也:自强,自己努力向上。
(7)学学
..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体意思。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二、研讨释疑——探究文意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类比论证。
4.请你具体说说为什么“教学相长”。
明确: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三、深入文本——学后品味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明确: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的同时,积极和老师交流,和老师共同进步。
四、拓展延伸
请你说几句教学相长的名言。
明确: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陶行知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陶行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杨再隋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掌握“与”“亲”“独”“其”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3.了解“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状况的一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新课解读】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标出停顿及疑难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及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译文: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也不会发生。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大道”“大同”各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
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同:指理想社会。
2.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有何特点?
明确:(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明确:“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拓展延伸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讨论明确: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五、本课小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便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