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字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
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是指一个古字由于含义较多,便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个含义或引申义。
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
古今字
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后来由于语言的发展,兼有“没有什么,没有谁”,“不要”和“不能”等意。
为避误会,在古“莫”字下面加一“日”字,另造一新字“暮”,用来表示古字“莫”的傍晚之意,“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这样,“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莫”叫做古字。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长时间变化。
经过约定俗成,官方确定,就这样产生了。
要知道,壹万年的变迁会产生许多这样的字。
分类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古字的演变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
“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
一是字义完全相同,如:•K/块、••/法、墅/野、/饮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第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
第二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
汉字的孳乳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
“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
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
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
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
“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
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
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
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
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
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
古今字先产生的字叫做什么?后产生的字叫做什么?一般地说,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简单说: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较前使用的叫“古字”,较后使用的叫“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如凷/块、/野、灋/法等。
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甲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
乙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另有一些是因字义变用而形成古今字关系的。
古今字有哪两个特点
1.今字往往是在古字的形体上追加义符而成,它成了古字中某一义项的专用字,把古字的诸多义项区别开来。
从产生的时代来说,今字必然晚于古字,所以今字又叫专用字、区别字、后起字。
2.古今字具有相对性,一个汉字多承载的词义,有可能随着时代而变化。
后人为了应付这种变化,就造出了新字;过了一个较长时期,新字的承载对象又发生了变化,于是又造更新的字来相适应。
如此一来,原来的今字又成了古字了。
1.时间上: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先后之别,历时.
2.形体上: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字形上的相承关系(或增加意符,或改变意符).
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
概念不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
“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
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
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
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
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
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
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
如“昏——婚”、“要——腰”等等。
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
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
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
再如“错——措”、“竟——境”等。
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
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意义有不同有相同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
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假借字则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
这是它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
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我”、“而”、“焉”、“其”、“自”等。
“我”本是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
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
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
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
如
《古今字》
“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有密切关系。
又如“莫——暮”,“莫”字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或无关的意义的假借阶段,虽然从六书角度看“奉”、“莫”是用了假借字,但正因它后来造了新字“俸”、“暮”,所以习惯上把这种字称为“俸”、“暮”的古字,而不说它是假借字。
关于“古今字”
如:共、供, 舍、舍, 昏、婚, 反返
顾名思义,造字之时,先有前者,
其特点是,在形体上一般是在古字的基础是添加或改变偏旁
如:禽擒取娶然燃孰熟要腰此为增加偏旁
被披说悦敛殓此为改变偏旁
这种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最初造的字少,后来逐渐分化,是汉字分化的结果。
关于“异体字”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异体字都是同音同义的。
如:(泪,涙)(裤,袴)(昵,昵)(邨,村)
再如:峰(“山”在上,“夆”在下)惭(慙)概(“既”在上,“木”在下)
如:(杯,杯,杯)(抵,抵,牛氐)
异体字的最大特点是:
字的功能完全一样,只是形体相异,这是它与上面说的“分化字”的根本区别
如:泪如雨下,其中的“泪”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换成“涙”
两个字之间只是形体有差异,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
另外,古今字(分化字)中的后起字,只是承担了古字中的部分职能,如:取(娶)其中的“娶”只是在表示亲
”这个意义时,才能互通,其它也是如此。
关于“通假字”
通假字是不同的字,在这些字的某一种用法,可以代表同一种意思,在这一个意思上可以互相代用,但是这几个字,不一定什么地方都可以代用。
通假字是指有意或无意写错的字,即白字。
通假字在同一用法时才是同音同义的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强”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僵”。
无意中写错的就不必说了,还有一部分是故意写错的,原因是要避讳,君主,父母,师长的名讳是不能提及的,如果给朋友写信,也不能写朋友或朋友父辈的名讳,去别人家串门时要入门问讳,先问好什么字不能说,但是可以内讳不避,即女人(母亲,妻子等)的名字不是需要严格避讳的,随意。
比如林黛玉读“敏”字时总是读作“密”,写的时候也总是少些两笔,原因就是她的母亲名叫贾敏。
异体字不过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比如孔乙己所说的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有些字被认为的逐渐简化了但它们是同一个字,比如“於”和“于”
想象一下下面三种情况,
(1)一个先秦的古人在写字的时候,想要写“供给”的“供”字,但是,由于他那个时代,表示“供给”意思
的,只有“共”字。
“供”字还没有产生,只有“共”字可用,所以就一率写成“共”,到了后代,“供”字产生,所以“共、供”
成了一组古今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后代的文章里也会出现“共”字,这是后人故意仿古的结果。
(2)一个古人写字,想要写“茶杯”的“杯”字,但是由于古时的汉字规范工作远远没有今天有体系,因此,同是一个“杯”字,可以写成“杯、杯、杯”等形式,写哪个都算对,写哪个都成。
这几个字是异体字,除了形体不同,其它功能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其实,这种异体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比如前两天的帖子里就有“狼籍”和“狼藉”的问题,就是今天的“异体”问题。
(3)古人写字,想写“疲劳”的“疲”,然而突然之间,提笔忘字,随手就写了一个同音的字“罢”,后来也忘了改了。
这样的字传到今天,就是我们说的“通假字”。
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错字,如“早、蚤”,“伸、信”,“错、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