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cket Tracer的RIP V1自动汇总教学实验
利用PacketTracerRIPv协议的配置运行实验样本
利用PacketTracerRIPv协议的配置运行实验样本利用v PacketTracerRIPv协议的配置运行实验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用利用PacketTracer完成RIPv2协议的配置运行实验一、实验目的1))用熟悉利用CIDR技术规划分配IP地址的基本方法,以及网络参数的配置;2))熟悉静态路由协议的设置过程;3))悉熟悉RIPv2协议的配置和运行过程。
4)掌握使用PacketTracer模拟网络场景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网络环境、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交互过程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1)运行Windows Server/XP/7操作系统的的PC一台。
2)。
三、实验内容某有大学具有4个个学院,分别是化学、物理、文历史、中文4个学院,根据机构和人员的分布情况,每个个学院分配一个C类地址,每个学院采用一台交换机进行汇聚后接入每个学院的路由器。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本次实验你的任务是:((1))用利用Packet Tracer软件绘制各个学院之间网络互联的逻辑结构图;((2))根据学院的分配的IP地址块,分配具体IP地址;化学院:路由器网关Fa0/0物理院:路由器网关Fa0/0历史院:路由器网关Fa0/0中文院:路由器网关Fa0/0化学-物理互联网段:(化学院路由器E1/1:,器物理院路由器E1/0:)物理-历史互联网段:(物理院路由器E1/1:,器历史院路由器E1/0:)历史-中文互联网段:(历史院路由器E1/1:,器中文院路由器E1/1:)((3))态在校区互联路由器上配置动态RIPv2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路由协议,实现校区子网之间的连通,并测试任意两个校区内网络设备的连通性;((4的)实验完成后将最后生成的pkt文件((RIP 动态路由)与实验报告一起上交。
计算机网络实验 课程实验报告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通信工程学院班Array姓名学号同作者实验日期 2020 年 4 月 5 日一、实验目的1.1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作用及分类1.2掌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简单工作原理1.3掌握RIP协议的基本特征1.4熟悉RIP的基本工作过程二、实验所用仪器(或实验环境)实验所使用软件为 Cisco Packet Tracer。
三、实验基本原理及步骤(或方案设计及理论计算)3.1动态路由协议概述路由协议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软件进程,与其他路由器上相同路由协议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学习非直连网络的路由信息,加入路由表。
并且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时自动调整,维护正确的路由信息。
图一动态路由协议前面提到,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是基于路由协议实现的。
交换路由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路由转发表,进而通过此表找到一条数据交换的“最佳”路径。
每一种路由算法都有其衡量“最佳”的一套原则。
大多数算法使用一个量化的参数来衡量路径的优劣,一般说来,参数值越小,路径越好。
该参数可以通过路径的某一特性进行计算,也可以在综合多个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几个比较常用的特征是:n 路径所包含的路由器结点数(hop count)n 网络传输费用(cost)n 带宽(bandwidth)n 延迟(delay)n 负载(load)n 可靠性(reliability)n 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依据路由器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内容及路由算法,将路由协议分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 如RIP )定期广播整个路由信息易形成路由环路收敛慢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收集网络拓扑信息,运行协议算法计算最佳路由根本解决路由环路问题收敛快图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图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3.2RIP协议概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最早的动态路由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实现使用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以跳数多少选择最优路由RIPv1协议报文不携带掩码信息3.3路由回路及解决办法定义最大跳数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毒性逆转(Poisoned Reverse)触发更新(Triggered Update)Hold-Down 定时器3.4RIP的配置关于RIP的配置步骤如下:开启RIP路由功能(路由进程):Router(config)#router rip宣告相关网段:Router(config-router)# network network wildmask 请注意:掩码是用反码的形式。
实验五用packet_Tracer进行路由器的配置
实验五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及应用实验目标●掌握路由器几种常用配置方法;●掌握采用Console线缆配置路由器的方法;●掌握采用Telnet方式配置路由器的方法;●熟悉路由器不同的命令行操作模式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切换;●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命令并应用;实验背景●你是某公司新进的网管,公司要求你熟悉网络产品,首先要求你登录路由器,了解、掌握路由器的命令行操作;●作为网络管理员,你第一次在设备机房对路由器进行了初次配置后,希望以后在办公室或出差时也可以对设备进行远程管理,现要在路由器上做适当配置。
技术原理●路由器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为两种: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通过路由器的Console口管理路由器属于带外管理,不占用路由器的网络接口,其特点是需要使用配置线缆,近距离配置。
第一次配置时必须利用Console端口进行配置。
实验步骤一、按下图所示设备和连线,新建packet tracer拓扑图S2/0 S2/0实验设备Router_PT 2台,具备以太网口和串口;PC 2台;交叉线;直通线说明:1、路由器与路由器相连:用DTE串口线或DCE串口线(串口线用于远程连接)。
(1)若选DTE串口线:则连线起点设备为DTE,连线终点设备为DCE。
(2)若选DCE串口线:则连线起点设备为DCE,连线终点设备为DTE。
注意:其中DCE需设置时钟频率。
2、计算机与路由器相连:按理论应该用直连线,该模拟软件需用交叉线;同时需要在路由器和PC机之间连一条配置线(console线:路由器端选择console口,PC机端选RS232口)二、对路由器进行配置,有两种路由器配置方法:1、配置模式(1)先配置第一个路由器的串口(此处按拓扑选择的是serial2/0):双击路由器——>选“配置”——>选“接口配置”——>选serial2/0:将端口设置为“开启”;时钟速率设置为“64000”IP地址设置为:172.16.2.2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255.0(2)再配置第一个路由器的以太网口(此处按拓扑选择的是fastethernet0/0 ):——>选fastethernet0/0 (路由器和PC的连接口):将端口设置为“开启”;带宽自动,全双工IP地址设置为:172.16.3.1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255.0注意:其中(1)(2)的每一步,请大家关注每做一次选项时,屏幕下方“IOS”命令窗口中对应的路由器命令是什么,便于大家使用第二种配置方法“命令行配置”路由器时,不致于输错命令。
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
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搭建简单的局域网- 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包括若干台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和连接线路,使得各台计算机可以互相通信和共享资源。
2. 实验二:实现网络互联-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
3. 实验三:实验网络拓扑设计- 根据一个给定的业务场景和需求,设计一个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多个子网、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满足不同部门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的需求,并实现相应的网络配置。
4. 实验四:实现网络安全防护- 在实验三的基础上,增加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实现网络的安全防护功能,并测试网络的抗攻击能力。
5. 实验五:网络故障排除与恢复- 在模拟网络中设置各种不同的故障场景,如链路中断、设备故障等,学习如何通过排除故障和恢复网络,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搭建简单的局域网- 打开Packet Tracer软件,在工作区建立一个空白网络拓扑。
- 拖放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到工作区,并通过连接线路连接各个设备。
- 针对每个设备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等基本网络参数。
- 测试各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共享资源功能。
四、实验总结通过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学生可以熟悉计算机网络基本设备的连接和设置;通过实现网络互联,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网络分割和路由器的配置方法;通过实验网络拓扑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和设计复杂网络结构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现网络安全防护,学生可以掌握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方法;通过网络故障排除与恢复,学生可以掌握网络故障排查和恢复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实验内容和步骤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网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认证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packet tracer实验报告
packet tracer实验报告Packet Tracer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背景Packet Tracer是一款由思科公司开发的网络仿真软件,它能够模拟真实网络环境,帮助网络工程师进行网络设计、配置和故障排除等操作。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实现一个简单的局域网(LAN)网络的搭建和配置,以加深对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和步骤实验环境: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模拟一个包含多个交换机和终端设备的局域网网络。
实验步骤:1. 打开Packet Tracer软件,创建一个新的网络拓扑。
2. 在拓扑中添加所需的交换机和终端设备,连接它们以形成一个局域网网络。
3. 配置每个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4. 配置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并进行端口配置,确保链路正常连接。
5. 配置终端设备的IP地址和网关信息,确保终端设备能够与其他设备通信。
6. 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确保网络正常工作。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网络。
在网络中,每个交换机负责转发数据包,终端设备则作为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端。
通过配置交换机的端口和终端设备的IP地址,实现了设备之间的通信。
在网络连通性测试中,通过Ping命令可以验证设备之间的连通性。
例如,可以在终端设备A上执行Ping命令,向终端设备B发送数据包,如果能够收到回复,则说明两台设备之间的通信正常。
这样的测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网络故障,并及时调整配置,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
四、实验心得和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局域网网络的搭建和配置过程。
Packet Tracer软件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得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网络实验,而不需要真实的硬件设备。
这为我们学习和实践网络技术提供了便利。
在实验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搭建和配置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网络,还了解了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交换机作为网络中的核心设备,起到了转发数据包、提供端口连接和管理网络流量的重要作用。
ripv1 v2实验
RIP V1 、V2 实验报告实验题目: Rip v1 v2 实验实验内容:1、对Rip v1 v2进行基本配置并达到网络通信。
2、比较Rip v1 v2配置及功能的异同。
实验环境:Cisco 2620路由器二台、Pc机二台及配置网线三根。
实验组网图:实验步骤: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的一种,适用于较小类型的同步网络(Rip v1版本)及异步网络(Rip v2版本)。
缺省情况下,路由器每个30秒向与之相连的网络广播自己的路由表,接到广播的路由器将它加入到自己的路由表中。
如果经过180秒,6个周期一个路由器还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哪么路由器就认为他失效。
如果经过240秒,8个周期一个路由器还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哪么路由器就把它从自身的路由表中删除。
1、正确连接各设备的连接线:二台路由器之间用专用的DCE线连接,二台PC到路由器之间用交叉线进行连接。
2、对ROUTERA及ROUTERB进行基本的配置:A、在ROUTERA及ROUTERB上配置路由器的名称、登录密码、进入特权模式的密码等。
这里ROUTERA为例:Router#conf tRouter(config)#host ROUTERAROUTERA(config)#ena pass 123ROUTERA(config)#lin co 0ROUTERA(config-line)#pass 123ROUTERA(config-line)#endROUTERA#B、给ROUTERA及ROUTERB配置IP地址。
ROUTERA#conf tROUTERA(config)#ROUTERA(config)#int fa 0/0ROUTERA(config-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ROUTERA(config-if)#no shutPC机配置IP地址并用Ping测试是否相连。
分解实验1RIP V1基本配置
实验二动态路由协议RIP分解实验1:RIP V1基本配置一、实验目的(1)理解RIP协议的工作原理(2)理解路由表的含义(3)能够查看和调试RIPv1 路由协议相关信息二、实验要求步骤①:注意:实验前首先使用“no ip route 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命令,删除前一个实验配置的静态路由。
按照实验拓扑,为各个路由器接口以及环回接口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时钟频率,确保路由器直连链路的连通性。
R1#configure terminalR1(config)#interface s0/0/1R1(config-if)#ip address 172.16.12.1 255.255.255.0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DCE端需要设置时钟频率R1(config-if)#no shutdown //打开端口R1(config-if)#exitR1(config)#interface s0/0/0R1(config-if)#ip address 172.16.15.1 255.255.255.0R1(config-if)#no shutdown //打开端口R1(config-if)#exitR1(config)#interface loopback 0 //配置环回接口R1(config-if)#ip address 1.1.1.1 255.255.255.0R1(config-if)#no shutdown //打开端口(其他路由器的配置类似)步骤②:为各个路由器配置RIP V1协议。
R1(config)#router rip //配置RIP路由协议R1(config-router)#netwoek 172.16.12.0 //通告与其直连的路由信息R1(config-router)#network 172.16.15.0R1(config-router)#network 1.1.1.0R1(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关闭路由汇总,方便观察路由表项三、实验内容(拓扑)四、实验流程(包括截图)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包括截图)。
Cisco-Packet-Tracer实验7:RIP-路由协议的配置
实验7:RIP 路由协议的配置一、实验目的1、练习RIP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配置;2、掌握了解RIP 路由协议原理二、实验环境:Packet tracer 5.0三、关于RIP 的基础知识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最常使用的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之一,是一种典型的基于D-V 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
通过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报文交换路由信息,使用跳数(Hop Count)来衡量到达目的地的距离(被称为路由权-Routing cost)。
由于在RIP 于或等于16 的跳数被定义为无穷大(即目的网络或主机不可达),所以RIP 一般用于采用同类技术的中等规模的网络,如校园网及一个地区围的网络,RIP 并非为复杂、大型的网络而设计。
启动RIP,进入RIP 视图:router Rip关闭RIP:no rip在指定的网络上使能RIP network{ network-number| all }在指定的网络上禁用RIP no network{ network-number| all四:实验步骤:拓扑图如下所示:配置过程:Router1:Router>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Router#conf ter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int f0/0 //配置Fa0/0 接口Router(config-if)#ip add 1.1.1.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0 //配置串口Router(config-if)#ip add 1.1.6.1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0, changed state to down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1 //配置串口Router(config-if)#ip add 1.1.2.1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down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router rip //进入RIP 视图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0.0 //发布直连网络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config)#exitRouter#%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Router#show ip route //查看路由表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Router#Router2:Router>enableRouter#conf ter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int f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5.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1Router(config-if)#ip add 1.1.2.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3.1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0, changed state to down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router rip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0.0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config)#exitRouter#%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Router#Router#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24 is subnetted, 3 subnetsR 1.1.1.0 [120/1] via 1.1.2.1, 00:00:11, Serial0/0/1C 1.1.2.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1C 1.1.5.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Router#Router3:Router>enRouter#conf ter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int f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4.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6.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Router(config-if)#%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1Router(config-if)#ip add 1.1.3.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router ripRouter(config-router)#%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0.0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config)#exitRouter#%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Router#show ip rouRouter#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24 is subnetted, 6 subnetsR 1.1.1.0 [120/1] via 1.1.6.1, 00:00:02, Serial0/0/0R 1.1.2.0 [120/1] via 1.1.6.1, 00:00:02, Serial0/0/0[120/1] via 1.1.3.1, 00:00:10, Serial0/0/1C 1.1.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1C 1.1.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R 1.1.5.0 [120/1] via 1.1.3.1, 00:00:10, Serial0/0/1C 1.1.6.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0之后按照图示配置好主机的IP 地址,使用ping 命令测试相互之间的连通性,主机之间可以相互ping 通的,如下所示:。
计算机网络实习报告十二 RIP Vsion1 路由协议
实验十二RIP Vsion1 路由协议实验一RIP V1 基本配置一实验目的掌握在路由器上配置RIP V1二实验功能实现网络的互连互通,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传递。
三实验环境两台路由器,路由器分别命名为Router1和Router2,两台pc机,连接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步骤1. 在路由器Router1上配置接口的IP地址和串口上的时钟频率。
过程:进入接口F0的配置模式,配置路由器接口F0的IP地址为172.16.1.1,配置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最后开启路由器fastethernet0接口。
然后进入接口F1的配置模式,配置路由器接口F0的IP地址为172.16.2.1,配置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开启路由器fastethernet1接口,最后验证了路由器接口的配置和状态。
步骤2. 在路由器Router1上配置RIP V1路由协议。
过程:首先创建RTP路由进程,然后定义关联网络,必须是直连的主类网络地址。
最后验证Router1上的RIP v1路由表。
步骤3. 在路由器Router2上配置接口的Ip地址。
过程:进入接口F0的配置模式,配置路由器接口F0的IP地址为172.16.2.2,配置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然后开启路由器fastethernet0接口,最后验证了路由器接口的配置和状态。
步骤4. 在路由器Router2上配置RIP V1路由协议。
过程:首先创建RTP路由进程,然后定义关联网络,必须是直连的主类网络地址。
最后验证Router2上的RIP v1路由表。
步骤5. 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过程:通过ping 172.16.3.22语句从pc1 ping pc2,可以ping通。
实验二在不连续的子网中运行RIP V1一实验目的掌握在不连续的子网中配置RIP V1。
二实验功能实现不连续子网的互连互通,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三实验环境两台路由器,路由器分别命名为Router1和Router2,两台pc机,连接线若干。
实验六配置RIPv1
实验六配置RIPv11. 实验组网图192.168.0.2 192.168.2.2主机A 主机B2.实验任务本实验主要通过在路由器上配置RI Pv1协议,达到PC之间能够互访的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能够掌握RI Pv1协议的基本配置。
步骤1:在PC和路由器配置IP地址IP地址列表按所示在PC上配置IP地址和网关。
配置完成后用p ing命令测试网络的可达性。
在PCA上用p ing命令测试到网关192.168.0.1的可达性,测试结果是可以互通。
在PCA上用p ing命令测试到P C B的可达性,测试结果是目的网段不可达,无法互通,产生该结果的原因是路由器上没有到达目的主机的路由。
步骤2:启用RIP协议在RTA上配置RIP相关命令如下:[RTA]rip如上配置命令的含义是在RTA上启动RIP进程[RTA-rip-1]networ k 192.168.0.0 //在网段192.168.0.0接口上使能RIP如上命令提示符中数字1的含义是R IP进程1,在启动RIP的时候,没有指定进程号,就采用缺省进程1。
[RTA-rip-1]networ k 192.168.1.0 //在网段192.168.1.0接口上使能RIP在RTB上创建RIP进程并在RTB的两个接口上使能R I P,在如下的空格处填写具体命令:[RTB]rip[RTB-rip-1]networ k 192.168.1.0[RTB-rip-1]networ k 192.168.2.0步骤3:查看路由表并检测PC之间互通性完成步骤三后,在路由器上通过display ip routin g-table命令查看路由表。
在RTA上可以看到一条目的网段为192.168.2.0/24优先级为100的R I P路由在RTB上可以看到一条目的网段为192.168.0.0/24优先级为100的R I P路由在PCA上通过Ping命令检测P C之间的互通性,其结果是可以互通。
实验2 Cisco Packet Tracer入门(实验详细说明)
实验2 模拟组网软件入门【实验目的】一、认识Packet Tracer 。
二、学习使用Packet Tracer进行拓扑的搭建。
三、学习使用Packet Tracer对设备进行配置,并进行简单的测试。
【背景知识】一、认识Packet TracerPacket Tracer是与新版CCNA Discovery和CCNA Exploration并行发布的一个网络模拟器。
PT提供可视化、可交互的用户图形界面,来模拟各种网络设备及其网络处理过程,使得实验更直观、更灵活、更方便。
PT提供两个工作区:逻辑工作区(Logical)与物理工作区(Physical)。
⏹逻辑工作区:主要工作区,在该区域里面完成网络设备的逻辑连接及配置。
⏹物理工作区:该区域提供了办公地点(城市、办公室、工作间等)和设备的直观图,可以对它们进行相应配置。
左上角可以切换这两个工作区域。
PT提供两种工作模式:实时模式(Real-time)与模拟模式(simulation)。
⏹实时模式:默认模式。
提供实时的设备配置和Cisco IOS CLI(Command LineInterface)模拟。
⏹模拟模式:Simulation模式用于模拟数据包的产生、传递和接收过程,可逐步查看。
右下角可以切换这两种模式。
二、界面操作简介➢逻辑工作区(Logical Workplace)(中间最大块的地方):显示当前的拓扑结构和各个设备的状态。
➢图例导航区(Symbol Navigation)(左下角):切换不同的设备图例。
如单击路由器图标,右边出现所有可选的路由器型号。
从导航区可以拖动某个设备图标到工作区。
单击工作区中的设备,可以调出该设备的设置界面:1. 在Physical标签下可以进行设备模块的配置。
默认情况下,设备没有安装任何模块。
我们可以从左边的MODULES列表拖动需要的模块到设备的空插槽中(左下角有相应的模块说明)。
注意拖放前要关闭设备的电源(在图片中点击电源即可)。
Cisco_Packet_Tracer实验7:RIP_路由协议的配置
Cisco_Packet_Tracer实验7:RIP_路由协议的配置实验7:RIP 路由协议的配置⼀、实验⽬的1、练习RIP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配置;2、掌握了解RIP 路由协议原理⼆、实验环境:Packet tracer 6.0三、关于RIP 的基础知识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最常使⽤的内部⽹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之⼀,是⼀种典型的基于D-V 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
通过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报⽂交换路由信息,使⽤跳数(Hop Count)来衡量到达⽬的地的距离(被称为路由权-Routing cost)。
由于在RIP 中⼤于或等于16 的跳数被定义为⽆穷⼤(即⽬的⽹络或主机不可达),所以RIP ⼀般⽤于采⽤同类技术的中等规模的⽹络,如校园⽹及⼀个地区范围内的⽹络,RIP 并⾮为复杂、⼤型的⽹络⽽设计。
启动RIP,进⼊RIP 视图: router Rip关闭RIP:no rip在指定的⽹络上使能RIP network{ network-number| all }在指定的⽹络上禁⽤RIP no network{ network-number| all四:实验步骤:拓扑图如下所⽰:配置过程:Router1:Router>enable //进⼊特权模式Router#conf ter //进⼊全局配置模式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int f0/0 //配置Fa0/0 接⼝Router(config-if)#ip add 1.1.1.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0 //配置串⼝Router(config-if)#ip add 1.1.6.1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0, changed state to down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1 //配置串⼝Router(config-if)#ip add 1.1.2.1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down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router rip //进⼊RIP 视图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0.0 //发布直连⽹络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config)#exitRouter#%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Router#show ip route //查看路由表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C 1.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Router#Router2:Router>enableRouter#conf ter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int f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5.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 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1Router(config-if)#ip add 1.1.2.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3.1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0, changed state to down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router rip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0.0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config)#exitRouter#%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Router#Router#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24 is subnetted, 3 subnetsR 1.1.1.0 [120/1] via 1.1.2.1, 00:00:11, Serial0/0/1C 1.1.2.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1C 1.1.5.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Router#Router3:Router>enRouter#conf ter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int f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4.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0Router(config-if)#ip add 1.1.6.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Router(config-if)#%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0,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int s0/0/1Router(config-if)#ip add 1.1.3.2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router ripRouter(config-router)#%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Serial0/0/1, changed state to up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0.0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config)#exitRouter#%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Router#show ip rouRouter#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24 is subnetted, 6 subnetsR 1.1.1.0 [120/1] via 1.1.6.1, 00:00:02, Serial0/0/0R 1.1.2.0 [120/1] via 1.1.6.1, 00:00:02, Serial0/0/0[120/1] via 1.1.3.1, 00:00:10, Serial0/0/1C 1.1.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1C 1.1.4.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R 1.1.5.0 [120/1] via 1.1.3.1, 00:00:10, Serial0/0/1C 1.1.6.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0之后按照图⽰配置好主机的IP 地址,使⽤ping 命令测试相互之间的连通性,主机之间可以相互ping 通的,如下所⽰:。
基于Packet Tracer的IP单播路由协议实验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其教学内容包括理 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2 部分.I P单播路由协议是计算机 网络理论教学的重要知识点 , 也是计算机网络实验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 “ ,在实验室缺乏 网络硬件实验设备 ( 如路 由器 )的条件下 ,如何开展 I P单播路 由协议 实验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 中, 发现可以采用 PceTae 3 akt r r . 软件辅助完成 I 单播路 由协议实验教学p . c 5 P 学
o et e r a h n a e i r v db ee p rme t e c i g f o yt c ig c n b h t h e mp o e y t x e h i n a hn . t
Ke od :P c e rc r S ai ; RI yw r s a k t a e ; tt T c P; OS F; BGP; e p r n a hn P x ei me t e c ig t
( colf h s s n l tnc n r tn uieN r l nvri ,H a e2 50 ,C ia ShooP yi d e r iIf mao ,H a i omaU i st c a E co o i b e y ui i 30 0 hn ) b
A sr c :B h a k t rc rs ltr h x e me t e c igo t eI nc s uigp oo o w sc rido t b ta t yteP c e T a e muao ,tee p r n ta hn f h Pu iat o t i i r n rtc l a are u , h x e tee p rme tn t r sc n f ue yte c mp tr n t r ad a d ru e. T esmua n rc s f e i n ewok wa o s ttd b o ue , ewok c r n o tr i h h i lt gp o e so i h t e p rme twa nrd c d b ln ig I d rs n o fg r g te S t , RI xe i n s it u e y pa nn P a de s a d c n u n t i o i i h a c P, OS F a d BGP ru ig P n t o n p oo o . T e kl f c n g rn I u ia t o t g p oo o c n b tan d y f ih n te i lt g rtc 1 h s i o o f i g P nc s ru i rtc l a e rie b ns ig h s l i u n i mua n i e p rme t h u e t a e e p r n e sa d n r h o c pino nc s u n rtc 1 h f cs xe i n.T es d n ng t d e e d rtn igf ec n e t f Pu ia t o t gp oo o.T ee e t t c a u ot o I r i
实验5基于CiscoPacketTracer的路由器综合路由配置实验
实验5基于CiscoPacketTracer的路由器综合路由配置实验实验5 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路由器综合路由配置实验一.实验目标1.掌握综合路由的配置方法;2.掌握查看通过路由重分布学习产生的路由;3.熟悉广域网线缆的连接方式;二.实验工具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 7及以上;使用Cisco Packer Rracer 软件。
三.实验内容某公司通过一台三层交换机连到公司出口路由器R1上,路由器R1再和公司外的另一台路由器R2连接。
三层与R1间运行RIPv2路由协议,R1与R2间运行OSPF路由协议。
现要做适当配置,实现公司内部主机与公司外部主机之间的相互通信。
四.参考知识为了支持本设备能够运行多个路由协议进程,系统软件提供路由信息从一个路由进程重分布到另外一个路由进程的功能。
比如你可以将OSPF路由域的路由重新分布后通告RIP路由域中,也可以将RIP路由域的路由重新分布后通告到OSPF路由域中。
路由的相互重分布可以在所有的IP路由协议之间进行。
要把路由从一个路由域分布到另一个路由域,并且进行控制路由重分布,在路由进程配置模式中执行以下命令:redistribute protocol [metric metric] [metric-type metric-type] [match internal | external type | nssa-external type] [tag tag] [route-map route-map-name] [subnets]五.实验步骤实验拓扑1.PC与交换机间用直连线连接;PC与路由、路由与路由之间用交叉线连接。
2.在三层上划分2个VLAN,运行RIPv2协议;R2运行OSPF协议;3.在路由器R1上左侧配置RIPv2路由协议;右侧配置OSPF协议;4.在R1路由器进程中引入外部路由,进行路由重分布;5.将PC1、PC2主机默认网关分别设置为与直连网络设备接口IP 地址;。
RIP和OSPF的配置实验报告
RIP和OSPF的配置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和要求:目的:1、在路由器上启动RIP和OSPF的路由进程。
2、理解路由表的含义。
3、查看和调试路由协议。
要求:1、掌握rip和ospf的基本命令。
2、能够掌握查看命令。
3、能够测试和排错。
网络拓扑与分析设计:内容:1、配置网络拓扑,完成不同网络的互联。
2、做rip协议的配置。
3、做ospf的配置。
4、诊断网络,练习show和debug命令。
注意:构建的网络拓扑至少含3个以上不同的网络,才能够产生相应的RIP 或者OSPG的路由表。
实验步骤与调试过程:1.打开Cisco Packet tracer,拖入一个PC,三个路由器,建立完整的网络拓扑(PC用交叉线连接Router2的F0/1口,Router2与Router1也用交叉线相连,Router1与Router0用串行线相连);2.点击PC、进入Desktop设置IP(IP Address 192.168.0.2 Subnet Mask 255.255.255.0 Default Gateeway 192.168.0.1);3.进入Router2的配置命令中Router(config)#route ripRouter(config-router)#naetwork 12.0.0.0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0.0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show ip route ripR 3.0.0.0/8 [120/2] via 12.0.0.2, 00:00:22, FastEthernet0/0R 23.0.0.0/8 [120/1] via 12.0.0.2, 00:00:22, FastEthernet0/0Router#debug ip ripRIP protocol debugging is on4.在Router1中输入Router(config)#route rip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2.0.0.0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23.0.0.0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show ip route ripR 3.0.0.0/8 [120/1] via 23.0.0.3, 00:00:06, Serial0/1/0R 192.168.0.0/24 [120/1] via 12.0.0.1, 00:00:27, FastEthernet0/0 Router#debug ip ripRIP protocol debugging is on5.在Router0中输入Router(config)#int loopback 0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3.3.3.3 255.255.255.0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Router(config-if)#exitRouter(config)#route rip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23.0.0.0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3.3.3.3Router(config-router)#exitRouter#show ip route rip3.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R 12.0.0.0/8 [120/1] via 23.0.0.2, 00:00:00, Serial0/1/0R 192.168.0.0/24 [120/2] via 23.0.0.2, 00:00:00, Serial0/1/0Router#debug ip ripRIP protocol debugging is on6,使用show ip protocol 路由协议OSPF的信息7,log-adjacency-changes命令是显示出动态个OSPF配置模式命令8,show ip ospf datadase命令显示OSPF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内容。
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路由交换综合实验设计
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路由交换综合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模拟网络环境,设计并实现基于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综合网络实验。
通过此实验,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和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操作,理解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通信原理,掌握子网划分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以及交换机的VLAN配置等内容。
二、实验环境1. 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2. 三台路由器3. 三台交换机4. 五台电脑5. 网线、串口线等相关线材三、实验步骤1. 搭建网络拓扑我们需要在Cisco Packet Tracer中搭建网络拓扑。
在软件中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机设备,将它们拖拽到工作区,并通过适当的线缆将设备连接起来。
在本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三台路由器和三台交换机来搭建一个完整的网络拓扑,确保设备之间的连接是正确的、稳定的。
2.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路由器进行基本的配置。
我们需要为路由器分配IP地址,并为其配置静态路由。
在Cisco Packet Tracer中,我们可以使用命令行界面或者图形化界面来完成路由器的配置工作。
通过配置路由器,我们可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保证数据在不同网络之间的正常传输。
3. Vlan的配置在实验中,我们还需要配置交换机的VLAN。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是一种将网络设备划分成多个逻辑上的局域网的技术,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性。
通过配置VLAN,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网络设备划分到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中,实现互不干扰的数据通信。
4. 子网划分和配置我们还需要对网络进行子网划分和配置。
子网划分可以有效地管理IP地址资源,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路由器来进行子网划分和配置,为不同的子网分配合适的IP地址,实现子网之间的正常通信。
5. 路由器之间的连接我们还需要实现不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
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
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实验目的:通过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交互,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内容:1. 网络拓扑设计在Packet Tracer中,设计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包括两台电脑和一台交换机。
通过拖拽和连接不同的设备,构建一个基本的局域网拓扑结构。
2. IP地址配置为每台电脑和交换机配置IP地址,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学生需要了解IP地址的作用及其配置方法。
3. VLAN配置在交换机中创建两个VLAN,并将两台电脑分别加入不同的VLAN。
通过VLAN的配置,实现虚拟局域网的划分和交互。
4. 网络连通性测试在配置完IP地址和VLAN后,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
学生需要确认不同VLAN的电脑之间是否能够进行通信,以及是否能够访问外部网络。
5. 路由器配置在网络拓扑中添加一台路由器,通过路由器配置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
学生需要了解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实验步骤:1. 打开Packet Tracer软件,新建一个网络拓扑。
2. 在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设备,包括电脑、交换机和路由器,依次拖拽到工作区,并通过连线连接起来。
3. 针对每台设备,右键点击进行相应的配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VLAN等。
4. 配置完成后,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确认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情况。
5. 针对路由器进行配置,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
实验评估: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
基于Packet_Tracer的RIP路由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第20期2023年10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20October,2023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校级金课建设项目;项目名称: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金课建设;项目编号:312122002㊂作者简介:赵婧如(1977 ),女,河北满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管理技术㊂基于Packet Tracer 的RIP 路由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赵婧如(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要:RIP 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动态路由部分的重点内容,传统RIP 实验多注重基本配置与连通性测试,缺少深入RIP 原理的教学设计㊂文章提出了实验教学设计改进方案,扩大拓扑规模,引入路由汇总问题和路由调试环节,让实验过程呈现更多的中间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剖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实验机理,使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完成RIP 配置,而且有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网络行为,发现并解决与RIP 协议相关的网络问题㊂改进的实验教学设计逻辑主线清晰,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有助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关理论正确部署RIP 路由㊂关键词:RIP ;实验教学设计;动态路由;Packet Tracer 中图分类号:TP39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路由信息协议RIP 是内部网关协议IGP 中简单的㊁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1]㊂与其他路由协议(如OSPF㊁EIGRP㊁BGP 等)相比,RIP 简单易配,并以跳数(Hop Count)作为衡量路由优劣的指标[2],易于初学者理解,因此,在各大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RIP 通常作为路由协议知识单元的入门协议㊂通过学习RIP,学生可以理解路由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目标,掌握如何评估路由路径㊁更新路由信息㊁处理网络连接变化等知识点㊂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路由协议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路由分析与设计能力目标的达成效果㊂良好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入实验背后的机理,真正内化工程知识,为以后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㊂1㊀传统RIP 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㊀㊀传统RIP 实验以理解动态路由选择的概念,掌握RIP 路由基本配置为教学目标,因此大多数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中RIP 实验基本止步于协议配置与连通性验证,比如使用2台路由器连接3个网络,首先在路由器上启用RIP 协议,然后完成3个网络的连通性测试,最后以此验证RIP 配置的有效性㊂通常,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指导步骤顺利完成实验,实现基于RIP 的全网连通效果,但是由于传统实验设计缺少协议工作过程的分析引导,屏蔽了RIP 路由更新细节,导致学生实验停留在配置验证层面,无法通过实验识别RIP 2个版本在路由更新中的差异,无法发现和分析RIP 协议中的路由汇总带来的实际问题㊂综上,传统RIP 实验方案限制了学生对路由原理的深入程度,不利于学生继续探究协议深层原理和解决网络部署中的实际问题㊂2㊀RIP 实验教学目标优化㊀㊀从知识㊁能力㊁目标3个方面优化RIP 实验教学目标㊂(1)知识目标:理解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理解RIP 协议路径发现和推导路由的过程;认识RIPv1和RIPv2路由更新的主要区别㊂(2)能力目标:熟练应用RIP 配置及调试技能,能够根据网络需求独立完成RIP 配置;能够正确分析RIPv1和RIPv2路由更新过程;能够准确解读RIP 路由表项;有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网络行为,发现并解决与RIP 协议相关的网络问题㊂(3)素质目标:培养在实践中探索真知的科学精神,提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3㊀RIP 实验教学设计改进方案㊀㊀本实验设计扩大了传统的实验拓扑规模和设备配置,相应地也增加了实验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得实验复杂度有所提升,但拓扑设计为 量身定制 ,能够恰当地展示RIP 重难点问题的同时不会引入无关干扰因素,让初学者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实验主线㊂基于改进后的实验拓扑,学生能够观察到RIP 自动路由汇总带来的问题,RIP常规配置结束后,学生不会 顺利 得到全网互通的实验结果,却观察到 时断时通 的意外结果,而实验中间的这些 插曲 正是学生深入实验机理的良机,改进的实验设计会逐步引学生 入局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RIPv1的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不断深入RIP协议工作过程,深刻认识RIPv1的局限性以及RIPv2的优势所在㊂改进方案通过对实验现象的逐层剖析使得原理知识不再抽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以 眼见为实 的方式逐个验证理论知识点,对学生深刻理解相关原理大有裨益㊂学生不需要通过刻意的理论记忆来掌握知识原理,而是以 实践亲证 的方式通过不断探究实验和解决问题来逐渐内化所学㊂3.1㊀实验拓扑设计改进㊀㊀实验基于Packet Tracer软件搭建实验拓扑环境,利用3台路由器互联Net1 Net55个用户网络,路由器之间采用串行连接,搭建如图1所示的网络拓扑,全网部署了可变长子网掩码(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VLSM)㊂图1㊀实验拓扑3.2㊀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改进3.2.1㊀RIPv1协议配置㊀㊀在3台路由器上分别启用RIPv1,使用network命令指定与当前路由器直连的网络(以路由器R1的配置为例,直连网络是172.16.0.0㊁172.18.1.0㊁172.18.2.0),并使用passive-interface命令禁止从连接用户网络的以太网接口发送路由更新(以路由器R1的配置为例,禁更接口为f0/0和f0/1)㊂3.2.2㊀RIPv1路由分析㊀㊀分别在3台路由器上查看路由表,如图2所示,由左至右分别为R1㊁R2㊁R3的路由表㊂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路由表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一,R2的路由表中存在2条到达目标网络172.18.0.0/16的路由,但这2条路由的下一跳不同,分别是10.0.0.5或10.0.0.10;第二,路由器R1和R3的路由表中均未出现汇总路由172.18.0.0/16;第三,路由器R1和R3中没有关于目标网络192.168.0.0/16的路由项㊂这3个问题是深入理解RIP协议的3个关键问题,接下来,探析这3个问题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动汇总引发问题和RIPv1局限性的过程㊂图2㊀配置RIPv1后3台路由器路由表㊀㊀为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实验要求学生在3台路由器上通过 debug ip rip 命令查看和分析路由器送出和收到的路由更新信息,如图3所示为关键路由更新信息节选㊂第一个问题是本实验的重点问题,如图3所示,由于R1通过其接口s0/0向外发送更新时,RIPv1已㊀㊀图3㊀RIPv2调试信息经自动将172.18.1.0/24和172.18.2.0/242个子网路由汇总为一个主类路由172.18.0.0㊂同样,由于R3通过其接口s0/0向外发送更新时,也自动将172.18.3.0/24和172.18.4.0/242个子网路由汇总为一个主类路由172.18.0.0,因此R1和R3创建的更新均为 network 172.18.0.0metric 1 ,即R1和R3都发布了目标网络为172.18.0.0的路由,邻居路由器R2上便收到了2条到达网络172.18.0.0的路由更新,因此R2的路由表中相应出现了2条目标网络为172.18.0.0的 R 路由项(即RIP 路由项),R2将这2条路由(Metic 均为120/1)作为到达同一目的网络的等价路由[3],即R2认为通过下一跳10.0.0.5或10.0.0.10到达172.18.0.0/16是等价的㊂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紧密关联,R2从R1和R3学习到了2条等价172.18.0.0路由,但是R2在路由更新中并没有向R1和R3 返还 这条路由㊂借此问题,学生将对理论课程中讲解的水平分割原理有比较直观且深刻的认识㊂针对第三个问题,学生需要利用之前学习的CIDR 编址知识,分析得出Net3的网络地址192.168.0.0/16是一个无类地址,然后结合理论课程中对RIP 版本区别的介绍(RIPv1是有类路由选择协议,而RIPv2是无类路由选择协议),自行剖析出问题的原因:目前路由器使用RIPv1是无法识别192.168.0.0/16无类地址的,因此R2发送更新时并没有将网络192.168.0.0通告出去㊂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RIPv1和RIPv2路由更新区别的认知,实验设计在第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插入2个引导性思考问题:图3所示的路由更新中为何没有提供网络掩码信息;RIPv1采用何种方式发送路由更新㊂学生将结合理论课堂所学进行实验观察,以眼见为实 的方式直接得到2个结论:第一,由于RIPv1是有类路由选择协议,所以这些更新中没有随网络地址提供网络掩码信息,即RIPv1在路由更新过程中不携带子网信息;第二,图3调试信息显示 sending v1update to 255.255.255.255 说明RIPv1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路由更新的㊂3.2.3㊀第一次设备连通性测试㊀㊀学生在R2上分别ping 主机PC1㊁PC2㊁PC4㊁PC5,会发现测试结果均为间断性连通,连通成功率(Success rate)为40%或60%㊂接下来让学生思考造成该测试结果的原因,让学生深入理解通过等价路由实现路由负载分担,通往这个目的地的流量会被平均分配在2条路由上,负载分担的方式:第1个分组走第一条路由,第2个分组走第二条,依次类推㊂以Ping 主机PC1为例,路由器默认发出5个ping 请求的情况下,部分请求被转发至R1方向,部分请求被转发至R2方向,因此测试结果显示 Success rate is 60percent (3/5) 或者 Success rate is 60percent (2/5) ㊂通常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间断性连通问题,会提出关闭RIP 路由自动汇总功能的解决方案,这时就让学生通过实操尝试来验证是否可行㊂由此环节让学生认识到RIPv1的局限性之一:无法关闭路由自动汇总功能,学生由此也能 预感 到RIPv2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改进㊂这种方法比教师直接讲授局限性效果更好㊂连通性测试应该考虑全面,不仅要对主机通信进行测试,还要针对前面发现的实验问题进行相关测试,以便与后继测试形成对比㊂由于R1和R3的路由表中没有关于192.168.0.0/16的路由,因此,现在R1和R3无法ping 通192.168.0.1(R2的接口f0/0)和192.168.0.2(PC3)㊂3.2.4㊀启用RIPv2并禁止自动汇总㊀㊀针对前面实验中发现的RIPv1的多个问题,学生尝试配置RIPv2协议来再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情况㊂在3台路由器上启用RIPv2并使用 no auto -summary 命令关闭自动汇总㊂3.2.5㊀RIPv2路由分析㊀㊀查看3台路由器的路由表,如图4所示为收敛状态时的路由表㊂可以看到R1和R3都已获得关于192.168.0.0/16的路由,说明RIPv2是无类路由选择协议,能够识别无类网络地址㊂图4㊀配置RIPv2后3台路由器路由㊀㊀学生在3台路由器上通过 debug ip rip 命令查看路由器送出和收到的更新(如图5所示为部分路由更新信息节选),并可以和之前的RIPv1调试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记录重要变化:第一,更新中每个网络地址都携带了网络掩码信息,证明RIPv2是无类路由选择协议;第二,调试信息显示 sending v2update to 224.0.0.9 ,224.0.0.9为组播地址,说明RIPv2是采用组播方式发送路由更新的㊂图5㊀RIPv2调试信息㊀㊀学生观察R1的 build update entries 部分,可以得知R1在通过其接口s0/0向外发送更新时,不再自动将172.18.1.0和172.18.2.02条路由汇总为一条路由172.18.0.0㊂观察R3与R1的路由表,情况相同㊂这说明虽然RIPv1和RIPv2都默认激活路由汇总功能,但是RIPv2可以通过命令关闭该功能㊂R2的路由表显示路由器R2上收到了4条明确路由:172.18.1.0/24㊁172.18.2.0/24㊁172.18.3.0/ 24㊁172.18.4.0/24,而非2条到达网络172.18.0.0的等价路由,表明路由的自动汇总已被禁止㊂而且R2发送的v2更新(sending v2update)中包含了192.168.0.0/16这条路由,说明RIPv2支持VLSM和CIDR㊂3.2.6㊀第二次设备连通性测试㊀㊀在R2上ping主机PC1㊁PC2㊁PC4㊁PC5,连通成功率全部为100%㊂由于R1和R3的路由表中有了关于192.168.0.0/16的路由,因此,现在R1和R3已经可以ping通192.168.0.1(即R2的接口f0/0)和192.168.0.2(即PC3),PC之间也可以相互通信,即全网连通㊂4 结语㊀㊀传统RIP实验方案可以让学生掌握RIP基本配置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连通性测试,但无法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分析RIP路由更新过程㊁路由汇总问题㊁版本区别等㊂本文从实验拓扑㊁实验过程㊁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对传统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实验逻辑主线清晰,由RIPv1的配置与调试,引出中间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RIPv2的配置与调试,分析路由更新过程的变化以及路由更新对路由表的影响,不断深化学生对RIP协议工作原理的理解㊂本实验教学设计方案已在多个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实践证明改进的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有机会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理论课堂中讲到的重难点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实验机理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开展实验探讨的积极性㊂学生不再是 简单实操,直取结果 ,而是在实验设计的 局 中通过主动思考,逐渐完善认知,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㊂参考文献[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2]金海峰,曹雪花,倪峰.RIP路由协议分析及仿真[J].福建电脑,2021(2):20-23.[3]陈志伟,陈璐.基于等价路由的高可靠性网络部署研究[J].信息通信,2020(9):30-32.(编辑㊀沈㊀强)Research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of RIP routing based on Packet TracerZhao Jingru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Xi an University of Posts&Telecommunications Xi an710121 ChinaAbstract RIP routing protocol is the key content of the dynamic routing par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course.The traditional RIP experimen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onfiguration and connectivity test but lack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RIP principle.This paper proposes an improvement scheme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expands the topology scale introduces route summary problems and route debugging links and presents more intermediate problems in the experiment process.Through think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students are guided to gradually deepen the experiment mechanism so that students can not only complete the RIP configuration independently but also have the ability to observe and analyze network behaviors.Discover and resolve network problems related to RIP. The improv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has a clear logic line and a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helps students flexibly deploy RIP routing in engineering practice.Key words RIP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dynamic routing Packet Tracer。
基于Packet Tracer的RIP协议实践教学仿真
Simulation of RIP Protocol in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Packet Tracer
作者: 褚万军
作者机构: 宁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宁夏固原756000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8-9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Packet tracer 实践 仿真 RIP
摘要:分析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高校网络实验设备的缺乏甚至空白,已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真实的实训环境难以搭建,导致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很难进行的现状;介绍了RIP协议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Packet Tracer模拟环境下的RIP协议配置及实现的仿真实践教学设计;给出了网络拓扑结构图,实现了RIP协议的配置全过程,并对实践的结果进行了验证,为构建RIP实践教学环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廉价的高性能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