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2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B
27
3.(2015·江苏卷)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 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4
[图解识记]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5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剧了危机。 2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6
2.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和发动“蓝鹰运动”。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试解 答案: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 值。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15
史论归纳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③政策因素:“自由放任”政策。 ④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 定性。
答案:D
25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 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 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26
解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 老金保障制度,解决了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全国工 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 施,排除C项。
24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开拓国际 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调整农业的 措施,与题目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 护,主要是抵御外来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不符合题意,故B项 错误;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是 恢复工业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 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
32
2经营者革命——企业管理专业化 ①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 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 ②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 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经营。 ③作用:提高了企业的 经营管理水平,扩大了“新中间阶层”。
33
3.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1)前提: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2)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等。 (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从单纯的救济发 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5)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 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34
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 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6)评价②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 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
35
二、评价 1.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 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作用
1
[考纲要求]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提示]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9
[图解识记] 罗斯福新政
10
命题点一 历史概念——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同1929年相比,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 生产下降了37.2%,其中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6%,法 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5%。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 家企业破产。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 平。
30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4)影响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 效益低下的弊端。
31
2.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社会化
①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②含义: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 工人也拥有股票。 ③评价:缓和了社会矛盾, 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企业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16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 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 展中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地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 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 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17
命题点二 频考概念——罗斯福新政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 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 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 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 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节录)
11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 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 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12
解读 (1)史料一表明经济危机波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严重。
(2)史料二中“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 说明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2
考点一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3.核心: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需矛盾,缓和社会 矛盾。
7
[微点拨] 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 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 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
4.评价 1积方极面① ②美 标 入国 志 政逐 着 府渐 资 大走 本 规出 主 模经 义 干济 告 预危 别 经机 自 济的 由 的阴 放 时影 任 代。 时 。代,进 (2)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2
(4)全球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 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联)新经济 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 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5)文明史观: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文明面临巨大危机时 采取的重大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文明,而且其 方式又有所借鉴,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
答案:D
29
考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调整措施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1)原因① ②二 接战 受后 凯, 恩发 斯达 主国 义家 ,吸 放取 弃大 自危 由机 放的 任教 政训 策。 。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2)方式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 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8பைடு நூலகம்
解析:1921~1930 年,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 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要,故 A 项错误。1930~1932 年,罗斯福还未上台,美国尚未 开始实施新政,故 B 项错误。1933~1935 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 说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表明公共开支增多,故 C 项错误。由于实施新政,美国逐渐渡过经济大危机,故 1936~ 1938 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故 D 项正确。
1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
出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973年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 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18
史料二 他(指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 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 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
——伯顿·W.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19
解读 (1)史料一中《全国工业复兴法》体现了“公平竞 争”的原则,这是对美国工业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经济、劳资关系方面 进行的干预。
23
1.(2015·海南卷)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 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 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13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危机源于美国并 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解 答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14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 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据。 试解 答案: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
《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 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 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 说明即可)。
21
史论归纳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 整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 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 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的 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 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3
2.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严重。 3.影响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严重。 2国际关系:各国采取以邻为壑、 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2)史料二伯顿·W.福尔索姆基本上否定罗斯福新政,他认 为:罗斯福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 性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虽然改善了民众对政府的评价,但却未 能实现经济的复苏,甚至对经济复苏起延缓作用,新政的一些 措施对当今的美国仍有负面影响。
20
史料运用 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史料二抨击罗斯福的依
27
3.(2015·江苏卷)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 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4
[图解识记]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5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剧了危机。 2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6
2.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和发动“蓝鹰运动”。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试解 答案: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 值。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15
史论归纳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③政策因素:“自由放任”政策。 ④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 定性。
答案:D
25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 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 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26
解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 老金保障制度,解决了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全国工 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 施,排除C项。
24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开拓国际 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调整农业的 措施,与题目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 护,主要是抵御外来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不符合题意,故B项 错误;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是 恢复工业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 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
32
2经营者革命——企业管理专业化 ①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 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 ②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 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经营。 ③作用:提高了企业的 经营管理水平,扩大了“新中间阶层”。
33
3.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1)前提: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2)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等。 (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从单纯的救济发 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5)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 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34
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 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6)评价②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 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
35
二、评价 1.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 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作用
1
[考纲要求]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提示]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9
[图解识记] 罗斯福新政
10
命题点一 历史概念——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同1929年相比,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 生产下降了37.2%,其中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6%,法 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5%。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 家企业破产。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 平。
30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4)影响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 效益低下的弊端。
31
2.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社会化
①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②含义: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 工人也拥有股票。 ③评价:缓和了社会矛盾, 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企业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16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 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 展中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地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 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 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17
命题点二 频考概念——罗斯福新政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 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 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 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 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节录)
11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 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 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12
解读 (1)史料一表明经济危机波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严重。
(2)史料二中“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 说明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2
考点一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3.核心: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需矛盾,缓和社会 矛盾。
7
[微点拨] 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 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 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
4.评价 1积方极面① ②美 标 入国 志 政逐 着 府渐 资 大走 本 规出 主 模经 义 干济 告 预危 别 经机 自 济的 由 的阴 放 时影 任 代。 时 。代,进 (2)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2
(4)全球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 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联)新经济 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 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5)文明史观: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文明面临巨大危机时 采取的重大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文明,而且其 方式又有所借鉴,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
答案:D
29
考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调整措施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1)原因① ②二 接战 受后 凯, 恩发 斯达 主国 义家 ,吸 放取 弃大 自危 由机 放的 任教 政训 策。 。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2)方式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 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8பைடு நூலகம்
解析:1921~1930 年,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 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要,故 A 项错误。1930~1932 年,罗斯福还未上台,美国尚未 开始实施新政,故 B 项错误。1933~1935 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 说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表明公共开支增多,故 C 项错误。由于实施新政,美国逐渐渡过经济大危机,故 1936~ 1938 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故 D 项正确。
1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
出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973年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 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18
史料二 他(指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 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 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
——伯顿·W.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19
解读 (1)史料一中《全国工业复兴法》体现了“公平竞 争”的原则,这是对美国工业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经济、劳资关系方面 进行的干预。
23
1.(2015·海南卷)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 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 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13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危机源于美国并 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解 答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14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 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据。 试解 答案: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
《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 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 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 说明即可)。
21
史论归纳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 整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 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 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的 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 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3
2.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严重。 3.影响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严重。 2国际关系:各国采取以邻为壑、 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2)史料二伯顿·W.福尔索姆基本上否定罗斯福新政,他认 为:罗斯福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 性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虽然改善了民众对政府的评价,但却未 能实现经济的复苏,甚至对经济复苏起延缓作用,新政的一些 措施对当今的美国仍有负面影响。
20
史料运用 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史料二抨击罗斯福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