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
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习,自读自悟
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

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

(知人心)
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知天文,晓地理)
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
点)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哪对同桌想试试?真好,为你俩的勇气感到高兴。

谁来评价一下?诸葛亮有个羽毛扇子,朗读的时候是否能加上这个动作……
下面请大家看图来复述故事:课件──看图复述。

八、小练笔:当谋士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太妒忌诸葛亮,以致最后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

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如果说你是周瑜身边的一位谋士,你会如何开导周瑜呢?
谁愿意交流?
看来咱们同学都能正确对待比自已有才能的同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真不小。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语句。

2、有兴趣的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晓地理神机妙算
识人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2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2.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启示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条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出示课件)
2、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打开课本、出示课件、板书课)
3、生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

(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二、初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思考前面所提的问题,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读了课文,谁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
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文中找答案,重点引入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一问题,相机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

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
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
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课堂小结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课后习题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饮酒()都督()惩罚()水寨()呐喊()调()度
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
2.呐喊(一对近义词):()()()()
3.顺风顺水(ABAC):()()()()
4.探听探听(ABAB):()()()()
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板书
板书设计:
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鲁肃忠厚老实
知天文曹操谨慎多疑
识人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3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妒忌”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最喜欢的名著,交流其中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而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四、初读
生字词:“妒”的书写、辨析
内容: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顺利的借得十万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知天文(大雾弥漫)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实施计划?(雾大,“江上的人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射箭)
2.能不能猜猜诸葛亮让船“一字摆开”的用意呢?(“一字摆开”便于统一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3.为什么还要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4.读到这,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
(二)识人心(草船受箭)
1.曹操上当了吗?(雾很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射箭便是)
2.从这里能感受到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3.如果你是诸葛亮,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
4.有感情朗读。

六、品读
想象一下,草船借箭事件之后,曹操、鲁肃、周瑜会有怎样的表现?
七、小结作业
作业: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下节课一起来分享你的体会。

八、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