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导写: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导写: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文题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佳作风采赏析
超越认可,触摸真实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小到短视频平台的点赞量,大到决定一个人地位的荣誉头衔,认可度似乎在当下越发成为价值判断的主流标准。
认可度,即人们对事物认同支持程度。
当下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因世界的丰富而多元,认可度高的事物代表了更多不同视角下的共同认可。
于是,在多种判断标准的交错重合下,人对事物的判别会相对渐近于真实。
在此之上,认可度成为有效判别事物好坏高下的工具。
然而,人们时时以认可度认识事物,却不可以事事依赖认可度。
认可作为人的价值判断,势必附有人主观的情感投射。
在群体共识的时代局限下,多数人的认可也可能偏离事物的实然。
不如说,本身人便难以接近世间真实,而在现代社会认可度大行其道的当下,这种标准以表面认可掩盖身体力行的实践探究,进一步催化了人们认知的错位:在古代表现为置苏格拉底于死地的多数人暴政,如今则是以哗众取宠的手段吸引眼球,越过世间真实而构筑了盲目认可的茧房。
此外,将“认可”以“度”量化,诚然是一种高效的为事物附上价值的手段。
然而,正如以分数量化能力,越是简略概括,越是背离人们从多角度评判事物的初衷,必须看到的是,点赞数、关注度……现代社会早将一切人心中的认可量化为数据,本身就是由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退化。
在享受认可度便利的同时,人必须意识到,假若世上的所有价值都统一于一种理性,对事物以至于幸福等人生价值的评判将尽数变为功利主义下的加减计算。
并且,认可度大行其道不会发掘事物价值,反而会导向价值的埋没。
为了融入社会的评价体系,大多的人与事物割舍了本具的价值而与主流同化,将自身寄托于外在认可,成为博得认可的手段。
那些“少数”则陷入沉默的螺旋,逆行于时代潮流中而消亡。
现代社会正加剧了这一点:文旅景区的同质单一化,传统文化文创产品的盲目逐利性就是例证。
不能否认认可度适应于高效社会的合理处,但人多元的价值判断绝不能被一种声音统一。
将世界比作汪洋,我们不应沉溺于主流认可度框定的舒适区,而应催促自己去挖掘那
些海底深处不被认可的黄金,重拾海水泡沫下真正沉淀下来的和而不同的精神或价值。
这要求我们重视被埋没的所谓“少数”,为事物在主流之下的本身价值提供生长空间,并在将事物交由群体判别高下之前,保有自我独特的感知体味,才能重拾人人特有的多样价值。
也不必对认可度的局限过于悲观。
必须看到,多重视角下的认可度为现代人提供了超越个人局限而渐近于真理的一条路径,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相连接的可能。
当下,我们应首先保有自我的判断,再以审慎的态度参照群体的认可,让他人的认可度成为自身认知事物的助力。
为此,人不能仅仅借由一枚海贝倾听大海的声音,而是要以真切的生活体察海浪的温度,同时以自身的认可建起人与人的桥梁,超越认可度的局限而触摸到事物的真实与多样。
点评:
这道题审题的重点在于对核心概念“认可度”的理解,这篇文章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在于概念理解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的内涵有一个纵深的解读,赵家羽同学能基于“人们对事物认同支持程度”解读出“认可度”背后是多种视角和标准下的共识,由此为揭示“认可度”的正面价值做足了铺垫。
而与很多同学不同的是赵家羽特别关注了“认可度”之“度”,从而为对“认可度”的利弊分析打开了更丰富的角度,这显示了他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
第二,本文论述的思路层次清晰严谨,作者首先基于综合不同视角的评判能够更接近真实,来肯定认可度的正面意义,继而从“群体的盲目性”、“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退化”、“与主流同化导致价值的埋没”这三个层面对“认可度”的弊端展开分析,最后归结为要“超越认可度的局限而触摸到事物的真实与多样”,思路层次清楚严谨。
第三,本文的论述颇具穿透力,作者通过对认可度局限性的分析,以小见大,打开了一些讨论“认可度”需要涉及的一些“大问题”,比如“群体的盲目”、“工具理性的局限”、社会的“单一化”等,可见作者在分析具体问题背后有一个宏大的关怀,显示了作者优秀的思维格局和思考品质,这非常可贵。
当然这篇文章还存在语言和思辨性的结合不够自然,有一些表达略显夹生等问题,但瑕不掩瑜,依然是一篇颇具思辨力度的优秀作文。
超越群体的眼睛
从店铺星级到大学位次,从商品评分到学生排名,认可度就像一个深沉的低音,隐伏
在现代人生活的各处,一旦你要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它就会露出头来,让你有意无意地用它的标准去行判断。
“认可度”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的问题。
认可度标志着群体对特定对象的肯定和接受程度,因此用认可度判别事物高下本质上是以群体的认知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它就像一双群体的眼睛,带领人们走出一己之隅见,获得更公允的价值判断的可能,由此可见认可度固然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是现代人必然的选择。
面对无限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一次次面对无穷选择和有限信息的矛盾处境,于是基于高效性和可靠性的考量,大众点评、淘宝等媒介提供的认可度数据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判断依据。
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我们审视认可度、质疑认可度,但其实我们都离不开认可度。
但认可度未必能让我们达成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合理判断。
原因在于,一方面认可度背后的群体价值经常来自时代、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建构,未必等于事物的真实,另一方面群体是否比个体具备更理智的判断力始终是一个问题。
从苏格拉底到勒庞,他们一再提醒世人群体的盲目与非理性。
那么当我们用认可度判别事物价值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对那些有待深思熟虑的少数人的智慧的粗暴否定,和对小众的事物与趣味的漠视和压抑?
进而言之,当我们用认可度判别事物时,本质上是将事物纳入群体的认知体系,一个事物被认可,经常也意味着被重新定义和收编,而事物本具的那些无法被特定群体认可的面向和肯定自我的权力或许也将由此被删削取缔。
这就是为什么鲁迅、萨特、耶利内克要以谢绝诺贝尔奖的方式对世界主流文坛的高认可度表达拒斥。
被认可度漠视的从来不只是小众事物的价值,一切事物在认可度的评判之下都难以全身而退。
而这是现代性的症候,现代社会某种意义上是认可度笼罩下的社会,其间个体的自我实现常表现为不断努力获取认可并为此一再重塑自己,但我要问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不断实现自我,还是远离自我?当我们基于认可度判别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在走近事物,还是远离事物?
所以,诚然认可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依然呼唤对“认可度”局限性的反思,因为以“认可度”判别事物高下终究是将事物的价值建在别处,把判断的权柄交给他者。
面对“认可度”的局限,我们仍应重申独立之思考与同情之理解的意义,用自己的心灵去探索价值的尺度,并对那些无法收获认可的少数话语和小众事物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基于独立思考与同情理解的评判依然未必真实,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超
越群体的眼睛,从而得以建立与自我和世界生动的关联,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更多元的评判尺度、观照更丰富的世界,而这些,是我们今天反思“认可度”问题背后所追寻的价值。
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紧扣现代社会中有限信息和无限选择的矛盾,阐明“认可度”的意义,点明认可度有助于人们决断的正向价值。
对认可度局限的辩证分析中,简洁地概括出时代局限与群体盲目性两点,推出了认可度对小众事物地漠视与压抑。
文章接下来层层深入,探讨认可度作为社会的评判标准下对于一切事物价值的压抑,使文章对于认可度局限的批判上升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高度。
最后,文章重申独立思考与同情理解的重要性,以反思过后的价值追求收束全文。
这篇文章论证结构明晰,在概念阐述上抓住关键,例证简明扼要。
在字里行间中紧扣现代一词论证,围绕作为”现代性的症候”的认可度进行剖析,使文章具备现实关怀的意义而不流于空泛。
此外,在充足的归因分析后,还为解决方法与价值升华留出了十足的笔墨,在破题之上提高文章的立意深度,也是值得我学习之处。
认可度的茧房
我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也一步步踏入被认可度操控的陷阱:在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我们相信大数据库推荐的高赞榜单,带着先入为主的好感,体验为大众所认可的商品和服务,留下一句“我也觉得”的赞美,成为其认可度的养料,直到它长成参天巨树,在所有人的思想中投下阴影。
诚然,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有其合理性。
认可度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某一事物的普遍共识,是主流思想的集中体现。
它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一条快捷途径:认识来源于亲身实践,但我们注定无法亲历每一件事。
借助认可度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正确”选择,一个被普罗大众接纳的选择。
因此,对认可度的信赖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分享可以避免重复性的错误,从而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整个种族的生存效率。
但当我们放空大脑,将一切交由认可度之时,我们是否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用不同的嘴发出一致的声音,于是一千个人的心中也只剩一个哈姆雷特。
当标准
被同化,个性被抹杀,这个世界就失去了发展之基——思维的多元性。
如果世界只存在一个标签,如果我们只追求“接纳”而非遵从本心,那整个种族的发展只会陷入一潭死水,停滞不前。
更可怕的是,我们是无辜的受害者,也是无知的加害者,每一句附和都能成为压倒迷茫旁观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滋养合抱之木,我们筑起白骨之台,我们困在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沦为洞穴的囚徒。
更何况,认可度不一定意味正确,特别是在利益至上的时代,认可度日益沦为资本的工具。
网红商品从人人追捧到口诛笔伐的案例比比皆是,认可度被建立、打碎的周期实在太过短暂,以至于我们很难在变化无端的环境中找到锚点。
即使认可度是被验证的正确,也不一定只存在唯一的标签。
我们应该支持个体的试错:这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新思想萌芽的温床。
面对这样一个被认可度裹挟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把握经验与个性的平衡,避免自己沦为一个只会放大他人声音的话筒?答案很简单:悬置。
将林立的标签悬置。
将自己从纷杂的音符中剥离,独立思考,坚守初心。
我们承认人作为个体的局限性,毕竟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不受认可度的指引,只是我们需要维持清醒的能力,以及否定认可度的勇气——我们皆为囚徒,只是我曾走出洞穴见到光明。
于是义务与良知促使我回到洞穴说出真相,哪怕不被认同,哪怕烈火焚身,我亦无悔。
说到底,认可度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与个体、出世与入世的终极命题。
我接受自己乐意活在认可度之上的事实,也不求自己能找寻到永恒的真理——红尘一趟,我只愿无愧于心。
点评:
文章除了展现了不断追问、层层剖析、结构递进性很强的优势,更可贵的是生发了对这一问题真诚而勇敢的感悟,写出了一个少年“红尘一趟,我只愿无愧于心”的坦然。
文章开头即表现出非常敏锐的时代观照意识,写出当下人们在参考认可度时也助力认可度发酵的现状,审题是准确而深刻的。
在合理性的理解中,指出认可度的高效性和主流性的特质,但转而就诘问:“当我们放空大脑,将一切交由认可度之时,我们是否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标准同化、个性抹杀,世界不再多元,文明只会停滞不前。
同时回扣首段和标题,指出更可怕的危险在于我与他者一起编织了亲手打造的信息茧房,无视了认可度被利益裹挟的复杂性和虚幻性。
如何面对这样的时代现象?这启发我们该怎么做?常常是学
生在写作中表达浮泛而空洞的部分。
但慕恩的想法很坚定——悬置、剥离、独立思考和坚守初心。
少年人才有的勇气和无悔,令人动容。
走出认可度的困囿
尼采生前长久如云漂泊,杜甫的吞声哭泣并无人应和,梵高的穷困潦倒令人唏嘘……他们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整个时代,于是死后方生,认可度姗姗来迟。
生活在人群与潮流中,我们皆被认可度评判,也免不了有所追随。
但我要说,我们更应有勇气走出认可度的困囿,探寻独特的自我,平等地观照万物。
顾名思义,认可度即大众对事物的认同和满意程度,是一个被量化的结果。
它意味着将众人的感受与评价数字化,呈现看来更加理性客观的结果。
而“区分高下”则是一种价值判断,人们常常将认可的多寡与价值的高下画上等号。
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是一种传统与惯性。
来自人群的普遍认可是一种群体共识,满足多数人的需求与审美,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具体历史语境中事物的较高价值;从人性的根源看,对社会共识和普遍价值观的服膺与追随,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现,既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固,也使个体获得安心感与归属感。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统治的时代,大数据的兴起加剧了人们对认可度的追随。
随处可见的“点赞量”“好评率”“满意度”“排行榜”席卷了人们的生活。
看似赤裸而真实的数字背后,是人们对效率的渴求,对思考成本的舍弃,对量化事物价值的工具理性的追捧。
于是我们不禁要思考,认可度真的可以“区分高下”么?抑或说,事物的价值真的可以被冰冷的数字量化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禁不住考察的是代表着“认可度”的数字的可靠性。
高认可度的背后可能有水军、有炒作、有权力的指使和资本的控制;更无须谈有多少人是因为别人的认可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进了某个直播间购物、打卡某家并不称心的餐厅、选了某份完全无感的职业……正如勒庞所说,个体的意识个性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人们在追随认可度时异化为盲目的羊群。
究其本质来说,群体性的认知往往有其浅薄性与短视性,注定难以敏锐地觉察那些超凡脱俗之物的价值。
伟大的先知先觉者,哪一个是同俗自媚的呢?不妨夸张地说,文学、艺术、思想与流俗的格格不入反而是其拥有真理的标志。
于是明晰,我们在人群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参考和尊重众人评价构建的认可度当然必不可少,这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基点。
更重要的是,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审
慎地借鉴认可度,以敢于批判与超越的姿态行走于世间,以破藩决篱之势成为清醒而独立的存在。
庄子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当我们认识到认可度的变幻无常,当我们明白对价值作高下判断本身即是虚妄,我们会重新发现世间万物的价值,我们会拥抱精神自由而安顿独特的自我。
点评:
文章开头列举尼采、杜甫、梵高等超越时代的伟人,点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摆脱对认可度的盲目追从,听从内心的声音,看到事物的多元价值。
文章第二段对“认可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强调了其可以被量化的特点,以及它与评判价值高低的关系。
接着,老师采用一分为二的写法,先从社会与个体两个角度,阐释用“认可度”区分高下的好处。
接着,从反面着手,深度剖析了认可度的本质和盲目相信认可度的危害,犀利地点出认可度背后群体性认知的浅薄。
最后,文章对认可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基础之上,老师以《庄子》作结,将文章立意再次升华:万物的价值本就无高下之分,唯有放下主观的量度,才能抵达真正的自由之境。
本文论点明确,结构清晰,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