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探讨《围城》隐喻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1
2020年44期总第536期
ENGLISH ON CAMPUS
从文化视角探讨《围城》隐喻翻译
文/栾 颖 尹 萍
译的影响。
刘宓庆提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或形态)具有相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反之,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或‘隔膜’,阻碍信息通道的畅通。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翻译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要以母语文化去解读或取代源语文化,二是不要忽略源语表达形式中的特殊文化信息。
前者可使读者产生文化的联想,后者会影响读者充分获得源语信息,有的还会因信息量不足而产生误读。
”
在人类的文化活动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尤其
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
小说《围城》中出现的大量隐喻,读者能够体会到的各种传神的表达,都对读者深入了解小说人物、深化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翻译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将作用于翻译的过程,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译者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具有文化意识,这样翻译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隐喻的翻译
知网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学者对隐喻翻译的研究领域涉及方
方面面,从小说、诗歌、电影到科学、医学、经济、政治、教学等等诸多领域。
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目前已经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但还需从很多方面深入研究,还有很大研究空间。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
许多西方学者,如 Dagut、Van den Broeck、Newmark和Mason等都认同隐喻翻译是文化翻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认知。
认
知决定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小说《围城》共九章,仅第一章就有50多处隐喻,下面以第一章中的隐喻翻译加以探讨英译。
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得人们对于客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具有
一、《围城》及隐喻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翻译成多国
文字,有英、法、日、德、俄、韩、西班牙语等,流传于世界各地。
由Jeanne Kelly(珍妮·凯利)和茅国权(Nathan K Mao)所翻译的英文版Fortress Besieged 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中。
在小说《围城》中,作者大量运用隐喻,其内涵比较丰富。
人们最早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认识的深入,学者们认为隐喻反映思维,和人们的思维习惯密不可分,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者们对不同领域的隐喻现象及其翻译进行了探讨。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将西方的隐喻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隐喻的修辞学、隐喻的语义学研究、隐喻的多学科研究。
被称为认知语言学之父的美国语言学家 George Lakoff 和哲学家 Mark Johnson促进了隐喻研究在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两位学者提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
直到当代隐喻理论引入中国,中国的学者们才开始系统研究隐喻及其翻译。
孙毅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表《国外隐喻翻译研究40年嬗进寻迹(1976-2015)》一文,提出有关隐喻翻译的理论研究方法有修辞学、成分划分法、语篇分析法、语用学、语言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等。
Fauconnier&Turner
等美国学者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据。
概念隐喻观认为,隐喻不单单是语言本身的问题,也是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
概念整合理论受到很多中国研究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它来破解隐喻翻译。
二、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不容小觑,语言背后存在着文化大视野。
王东风教授从词语的文化身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跨文化因素对翻
【摘要】小说《围城》中,大量隐喻的应用凸显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内容。
本文从隐喻展开讨论,从文化视角
看翻译,探讨《围城》中隐喻的类型和翻译,本体、喻体分别体现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和注释关系时对应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时,如能恰当处理,可使译文的质量大大提升。
【关键词】《围城》;隐喻;文化;翻译
【作者简介】栾颖(1980-),女,汉族,辽宁盖州人,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研究;尹萍(1981-),女,汉族,山东泰安人,黑河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黑河学院“一带一路”下商务外语专业人才跨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Z201802。
252
2020年44期总第536期
ENGLISH ON CAMPUS
同质性,对应着相同的认知基础的隐喻,并表现在语言中,如:夜——纸浸了油——半透明体night——paper soaked in oil——
translucent 我们——老古董
We—— antiques
你——摇篮里睡着的小宝贝
you——the precious little darling
asleep in the cradle
这位是个萧伯纳式——既高且
瘦的男人,那两项财产的分量
又得打折扣。
...... Bernard Shaw-type of man, did
not have much breast or buttocks.
她皮肤只比外国熏火腿的颜色淡一点儿。
Her skin was just a little lighter
than a smoked ham.
在上面的表格中,读者不难发现5个例句中,由于认知基础
相同,在翻译过程中难度不大,译者可按照目的语表达习惯,翻译出通顺译文即可。
张培基认为,隐喻的翻译方法可分为直译法、意译法和套用
法。
在小说《围城》中,译者将下面两句话采用直译方法译出:你!苏东坡的妹妹,才女!
You! Su Tung-po's little sister, the
girl genius!方鸿渐再接再厉的斗鸡,咬着
牙说:“......”
Fang attacked the chicken with a greater determination. He said through clenched teeth. ......
苏东坡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北宋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一生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本句中调侃道
“你!苏东坡的妹妹,才女”,不妨在翻译时采用直译加释义,这样能够让不了解苏东坡的外国读者轻松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斗鸡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 据考证已有2800多年
的历史。
例句中,主人公方鸿渐只是因负气而表现出的一种
神态,故译文为“Fang attacked the chicken with a greater determination”略有不妥,会给读者造成误解,以为方在花费很大的精力斗鸡,不妨将此处变为明喻:“像一只斗鸡一样,继
续咬牙说道......”
翻译隐喻时,当本体喻体体现出不同关系时,译者可以考虑
按照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
第一,当本体喻体体现并列关系,译者可采取直接译出喻体的翻译策略。
例如: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
与。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这里“苏小姐将爱情看得名贵,不肯随便施舍”与“做了
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形成对比,构成并列关系。
译
文处理成:In those days she valued her affection too highly to bestow it casually. Now, however, she was just like the person who has some fine clothes made and saving them for good
occasions, locks them in a chest...在译文中,转折词however凸显出原来和现在,形成强烈对照。
再如: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Without it, it was as if he were spiritually stark naked and had nothing to bundle up in.
第二,当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苏小姐理想的自己
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
谁知道气候虽然每天华氏一百度左右,这种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全行不通。
这里的“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作
者直接翻译为“as delectable as peach and plum and as cold as frost and ice”以及“this sweet, cool ice cream manner”。
又如: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全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
the broad open sea of the daytime had now been completely digested in the even vaster night.“白天的汪洋大海”直译为“the broad open sea of the daytime”。
第三,当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那女人平日就有一
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
文中对那女人的神情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译文为:
Ordinarily the young woman had a rather conceited, aloof expression, much like that of a neglected guest at a large party or an unmarried maiden at a wedding feast. 译文采用了“expression, much like...”的结构体现出注释关系,是一种比较得体的译法。
这里将隐喻变明喻,在确定目的语准确的基础上,通过翻译后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用词准确,意
义的表达恰当。
综上所述,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研究在不断进行着,本文
只是对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进行了初步探究,所选取汉英对照翻译也仅仅是第一章中的极少一部分,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55.[2]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79.
[3]徐莉娜.英汉翻译原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181.[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