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高一下册《赤壁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高一下册《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知识;
2.掌握《赤壁赋》的内容要点、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
3.能够分析《赤壁赋》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
2.《赤壁赋》的语言、修辞、结构分析。
三、教学内容
1. 了解《赤壁赋》
1.历史背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2.作者:曹操的文学良友、散文家蒋干创作;
3.创作时代:大约于公元220年,也就是曹操死后的5年左右。
2. 掌握《赤壁赋》的内容要点、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
1.内容要点:描写了临江之际,孙刘联合抵御曹操进击的壮丽场面,表达了团结抗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
2.文学特色:以景衬情、气韵生动,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英雄气概和壮乔气度。
3.文化内涵:宣扬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个人格局的塑造。
3. 能够分析《赤壁赋》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1.语言:情景交融、极富节奏感、气势磅礴、丰富多彩。
2.修辞:充满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结构:分为四段,每段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而观”为总起的形式,仿佛是总揽全局之际的感慨,又像是推波助澜之计的关键之处。
四、教学方法
1.前置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背景,了解魏蜀吴三国关系;
2.互动探究:分段呈现《赤壁赋》的文章,鼓励学生就每段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互动探究;
3.概括提炼: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意义和表现手法,通过概括提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4.仿写创作:引导学生仿照《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运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以《赤壁赋》为蓝本,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约800字)。
要求文笔流畅、条理清晰、使用具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赤壁赋》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分析文章的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互动探究环节,许多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在仿写创作环节,许多学生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收获颇丰,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应该适当提高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